让你笔下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
第一,性格分明,并行为合理
人物是什么性格的,他是热情如火,还是温润如玉?这些都是作者在写作之前要想清楚的。但一个人物的性格并不仅仅是几个形容词能描述出来的,而应该反映在人物的行为上。面对地痞流氓的挑衅,是跪地求饶,悄悄躲起来还是冲上去打架,反映的就是三种人物的三种性格。性格鲁莽冲动的人不会悄悄躲起来,性格懦弱胆怯的也不会直接冲上去。当然人物如果做出和性格不符的行为,但是能够符合特定情景下的逻辑,也是可以的。
第二,人物情感有变化
小说里的人物情感不可能一成不变,要让他像现实中的人类一样,情感、思想方面会有变化。而这种变化,需要合理的情节去铺垫。人物是怎样面对困境,他是怎样对待爱情,怎样面对死亡?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内心成长需要作者用细节去传达。而这些细节,也将成为小说人物行为合理的基础。
比如说,我在《镇墓兽》里写到秦北洋这个人物。他小时候与父亲秦海关失散。多年之后,他拥有了另外一个人物的身份,叫作仇小庚,养父叫作仇德生。当仇德生被刺客刺杀之后,仇小庚被带到皇陵地宫,见到了自己的生父秦海关。初次见面,他并不愿意认秦海关为父,他想要逃离地宫,不愿意承担墓匠一族的宿命。这些行为都是符合现实逻辑的。对于秦北洋来说,秦海关是个陌生人,在情感方面他还未接受他。只有在双方熟悉,建立足够的情感基础后,更深层次的父子关系才会成立。
那么,不好的人物会是怎样的呢?人物性格不分明,人物情感没有变化,人物的行为动机不合理,这些都会导致人物形象不出彩。如果说这个人物,你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性格,是乐观者还是悲观者,是智慧过人还是智力不足。虽然作者描述了他的长相,但他就是像路人一样,消失在读者的脑海中。人物无法给读者带来具体的形象,无疑是失败的。
这里要着重提一下的是人物情感没有变化。许多小说会注重人物的成长性。成长有两种,一种是技能的成长。武侠小说中有个套路,就是初出江湖的少侠经过千辛万苦习得武功,比如掉进山崖捡到秘籍等等,最终打败反派。技能的成长会让读者体验到阅读快感。另一种是情感的成长,相比技能的成长,更高级一些,它会引发读者的共鸣。再拿我的《镇墓兽》中的秦北洋来举例子。秦北洋从一心想要逃离地宫,到最终认可秦海关,再到自觉地承担起墓匠一族的家族责任,这就是情感的成长。通过他情感的嬗变,秦北洋的人物形象也就更具体。他不是像秦海关那样老一辈只为皇家服务的墓匠人,而是拥有新知识、对镇墓兽有着自己独特理解的新一代、关心天下大势的墓匠人。
小说作者经常会走进一个误区,就是经常把笔下的人物当作道具来使用。比如说,想要传达什么样的观点,就拿人物之口说,不管这个观点符不符合人物的个性。我一直认为人物既是作家在创造,到了一定阶段以后,也是人物根据其内在规律,自己在创造自己。小说家可能是上帝,但上帝面对人物也并非万能,人物会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忤逆作者的意志,成为独立体。
1. 让人物的矛盾属性共存
人本身就是矛盾的结合体。尤其是在重大事情面前,他会犹豫,他会想东想西,他会权衡利益关系。比如说,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里的王子哈姆雷特,在面对着杀父仇人之时,他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给我们的经典追问。哈姆雷特既有脆弱、悲观的一面,也有勇敢的一面。他所遭受的痛苦与苦难,都在他的选择里,向我们呈现出来了。哈姆雷特王子的形象也就丰满异常,令人动容。
这些人物之所以能立起来是因为他们都存在于一个个场景中,为了报恩的欧阳小枝,被数学老师猥亵后愤而杀人的马力,因为嫉妒陷害申明的路中岳……都是在场景中鲜活起来。
2. 人物有要自己的特点
特点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性格上的特点,比如说张飞、李逵的鲁莽、鲁智深的粗中有细、米里哀主教的慈悲。这些性格上的特点,会成为人物的标志,容易让读者辨认;另外就是外貌上的特点,作者可以给人物设定一些比较特别的标志。我在《宛如昨日》之中,给主人公盛夏设定了一头火红的头发。十八岁的盛夏,顶着一头血红如火的短发,非常引人注目。当然,这也不是随便设定的,盛夏的火红头发与她背负着复仇、与她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有一些作者,会给人物设定一些特定的动作、习惯或口头禅。这些小技巧,都会让读者更快地感受到人物的气息。
3. 人物行为要合理。
不能前后矛盾。前面一个章节是仇人,后面一个章节就成为了铁哥们,且没有任何情节过渡。这样的人物行为,就是不符合逻辑。《蝴蝶公墓》的男主人公庄秋水第一次在蝴蝶公墓救女主人公尚小蝶的时候还仅仅是把她当成一个普通学妹,然而之后一次次的出生入死,尚小蝶愈发美丽的面容,共演梁祝的深情流露和最后小蝶笛声的牵引终于使这个阳光般的男孩子和曾经丑陋无比的尚小蝶走到了一起。在一件件事情中,秋水的情感一点点地变化,最终水到渠成,而不是突兀地就移情别恋了。
很多人会拿捏不准,人物的设定是复杂好,还是简单一点好?其实,这完全取决于你的读者受众。读者受众阅读水平高,可以把人物性格设定的复杂一点。如果读者喜欢简单、直白的文章,就把人物性格设定得纯粹一点。当然,纯粹不是一成不变,也需要情感变化。
最后一点,在创造人物的时候,不要把人物全盘托出,保留一点小秘密,会让人物更具有魅力。这些小秘密不但会激发读者探索的兴趣,也会成为作者的伏笔大招!
第7堂课 《黄金时代》:要用让人听得懂的词
掌握足够的词语,是写作者的基本技能。一篇小说,短则几千字,长则百万、千万字,没有足够的词语量,怎么去创作?
什么样的词语,才是好的呢?许多人认为,好的词语,必须让人一眼就惊艳。事实并非如此,词语是为小说整体服务。不然,就会出现有名句无名篇的尴尬局面。而写作词语的运用,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而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精准。小说创作之中,好的词语是精准的,而不是故作惊人之语。
精准,是不管是纯文学,还是类型文学,都在追求的文字境界。精准的文字,会有什么样的标准呢?就像前面所说的,它不一定要用许多非常艰深难懂的文字,所使用的词语,可能是最直白、最简单、人人都能看得懂的词语。所以,把正确的词语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这就是精准。
下面给大家念一段我很喜欢的话:“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这是王小波著名的中篇小说《黄金时代》的开头。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读到王小波的小说,一下子就被他的想象力与语言给震撼到了。王小波的语言,就像是原子弹一样,在脑海中爆炸。他恣意汪洋的想象力告诉我,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仔细分析一下王小波的那句话,你会发现他每个字都很简洁明了,这几句话里也没有任何的偏词、生涩的词,文采也不是很华丽,但这些文字组合在一起,就是能让人感受到诗意。尤其是那句“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自由洒脱的王二,仿佛就在眼前。在那句“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中,一个“锤”字就将生活对人的侵蚀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鲜活。而仅仅“生猛”两个字,一个特立独行、自由恣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想要做到精准的表达,其实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儿,精准的前提是词汇量的丰富。词汇量的多寡,将会决定创作者的上限。如果词语匮乏,那么形容一件事、一种状态或情绪的时候,会让作者捉襟见肘。比如说“愤怒”这种情绪,有些作者可能就会反复地使用诸如“双目怒张”“怒火攻心”等,形容雨势大,总也离不开“瓢盆大雨”“倾盆大雨”。这样的小说,读起来就比较乏味。
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审视一下自己。为什么词语量这么少?一般来说,原因无非有两个:一、积累太少。二、不会链接词语,形成了思维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