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 ⭐️ ⭐️ ⭐️
目录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 绪论
- 第一讲 帕勒斯特里那和蒙特威尔第——16世纪和17世纪的音乐
- 第二讲 巴赫和亨德尔——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 第四讲 韦伯和舒伯特——浪漫乐派的奠基者
- 第五讲 柏辽兹和李斯特——巴黎乐坛上的激进派
- 第六讲 门德尔松和肖邦——浪漫派中的两个柔弱的极致
- 第七讲 舒曼和勃拉姆斯——一条河的上游和下游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
这些作者有不同的治学风格,但又都有共同的追求,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本书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
本书系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
本书系每一本都是“十五讲”,主要是要求在较少的篇幅内讲清楚某一学科领域的通识,而选为教材,十五讲又正好讲一个学期,符合一般通识课的课时要求。同时这也有意形成一种系列出版物的鲜明特色,一个图书品牌。
绪论
文学完全可以向音乐学习,巴赫金就创造了复调小说的理论,文学的叙述角度也可以是多声部的,形成一种交响的效果。
小提琴不绝如缕袅袅散尽,将心声轻轻地倾诉;大提琴呜咽盘桓,将爱深深埋藏在心底;长笛则哀婉典雅,有一种牧歌般寥廓霜天的意味;弦乐哀婉不绝,最后以柔弱至极的和弦结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风来雨从,气象万千;合上书的时候,音乐会结束了,月光如水,晚风正在吹拂着,音乐还荡漾在你心旷神怡的感觉中。
我希望以人物串连起音乐史,哪怕是粗线条也好,让人物在史的背景中有立体感而显影凸立,让史在人物的衬托下有生动的细节与血脉的流淌。
音乐就像文学一样,没有大历史的眼光作为背景,很难体会其中的乐趣。
从舒伯特到舒曼到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从蒙特威尔第到巴赫对乐器的顶礼膜拜和发掘,从贝多芬奠定交响乐的艺术形式到后来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对器乐新的理解与创造,一直到勋伯格对调性的彻底打破和十二音体系的建立……音乐微妙的变化,情感曲折的选择,潜在价值的判断,都在音乐这样的人声与器乐的变迁中折射出时代的光彩与音乐家探索的足印,同时也折射出人类同奇妙大自然交融的轨迹。如果从这一点意义而言,人声是音乐投向大自然的回声,器乐则是大自然给予音乐的一面镜子。
在艺术中,创新与保守的意义各自不同,并不是我们社会学平常意义上理解的那样唯新是举,而保守则只是落花流水春去也的颓败。纯粹的古典精神如巴赫那样的掌玉玺者,同浪漫派的革新人物如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乃至勋伯格存在的价值是同等重要的,而与后浪漫主义时期如勃拉姆斯那样古典主义保守派的隐士相比。
我希望音乐能够为历史留下声音的注解。书写任何时代的历史,都需要恢弘的手笔,也需要生动的细节,填充那些恢弘之间留下的空白和缝隙。而任何一个时代的背景都需要苍茫的图画大写意为其渲染,也需要声音为其伴奏。
我们便能够从帕勒斯特里那儿触摸到中世纪的脉络,从巴赫看到巴洛克的辉煌,从贝多芬看到资产阶级革命的风起云涌,从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看到世纪之交的波诡云谲。我们便能够在读完浩瀚的政治经济历史或其他学科的历史之后,有了一部声音历史的伴奏,把人类的历史领略得更为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