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选择被束缚的幻境人生,还是选择自由的充满真相的人生?幻觉曝光的价值,取决于我们所说的到底是曝于怎样的光。
2.深深迷恋感官愉悦,这种快感充其量只是稍纵即逝的享受。佛陀传达的重要信息之一就是,我们寻求的快感会迅速消失,然后令我们渴求更多。我们花时间追求下一件令人满足的事物:下一个砂糖甜甜圈,下一次性接触,下一次职位的提升,下一次网上购物……可兴奋感总会退去,而且总会使我们渴求更多。
这些事物所共有的一种幻觉:对它们所带来的幸福感的过高预期。
3.为什么快感会消失?正如佛陀所说,快乐易逝,这将使我们陷入周而复始的不满足。原因正是自然选择的“设计”:使快感易于消退,从而带来不满足,驱使我们追求更多快感。
4.冥想将要帮你对抗的那些东西,往往也是在一开始令你难以进入冥想的阻碍因素。
5.在正念冥想中特别指出:专注于呼吸并不只是为了体察呼吸。其目的在于稳定你的心绪,内心涌起各种情绪,例如悲伤、焦虑、烦躁、宽慰、喜悦,你要尝试换一种有利的角度去体验这些情绪,既不留恋好的,也不逃避坏的,而是直截了当地体验它们,观察它们。这种新的视角可以作为起点,见证你与自身情绪之间彻底、永久的改变;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你就可以不再受情绪的奴役。
6.“感觉”有一个怪异的特性:永远也不可能完全确认除你之外的其他人或其他事物到底有没有感觉。“感觉”的定义中有一点就说明了,它是私密的,不显于外的。
7.“快感和痛感一定是伴随着对生物体有益或有害的过程而进化出来的主观产物,进化而来的目的或根源在于驱使生物体追寻一种,躲避另一种。”
吸引生物体的东西确实对生物体来说是好的,或者,鼓励生物体躲避的东西确实是对生物体不好的。如果感觉引导生物体走入歧途,生物体跟随感觉会走向对其不利的事物,那么就可以说这种感觉是“假的”,或者说是“幻觉”。
很多困扰我们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幻觉,如果你认同这种观点,那么冥想就可以被看作一种驱散幻觉的过程。
8.有益的事情总是需要耗费心力才能实现。
9.从某种意义上讲,关闭默认模式网络并不难,只需要集中注意力便可。难的是,在不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关闭默认模式网络。比如说,坐在禅室里闭上眼睛。为什么要努力专注于呼吸:大脑需要某种关注对象,使其摆脱习惯性的思绪游荡。
10.什么是正定冥想?
持续专注于呼吸:你最好一开始就专注于呼吸,然后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尝试强化和深化这种专注,使自己越来越沉浸到呼吸中,然后这样坚持下去,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感觉越来越好。这就是所谓的“正定冥想”。
11.什么是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训练的初期才特别要求专注于呼吸或其他一些东西。习得了专注的能力才能从默认模式网络中得到解放,停止平日头脑中喋喋不休的杂音。
12.现实生活中的“正念”
首先,正念冥想是很好的训练。在冥想垫上用心体察自己的感觉,有助于你更用心地体察每日的生活,也就意味着负面感觉对你的控制会变弱。
正念冥想的是能使我们更好地体会美,这个好处在静修的时候尤为突出。
“活在当下”尽管是正念冥想的内在组成部分,但并非这种修行的关键所在。它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正念冥想为你提供一条从“母体”中解放的道路。
13.开悟
纯粹的开悟就像数学中的渐近线:可以不断接近,但永远也无法触及。
正念冥想真的可以引领我们走向同样的境界。“正念”的日常修行——以无尽的专注观察“内在”和“外在”世界——不仅能缓和困扰的感觉,提升感知美的能力,还能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改变你对“外在”和“内在”真谛的认识,虽然过程崎岖,但最终也能系统化。以适度的追求——作为减缓压力或焦虑、缓解愤怒或控制自我厌恶情绪的方式——为开始,可以实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由和幸福相当深刻的体会。一种原本是理疗性的尝试,最终转变成了深刻的哲学和精神追求。
14.“要理解无我,你就要冥想。”
15.‘自我’的概念是一种虚幻的、错误的信念,在现实中并无真实对应,由此可产生‘我’和‘我的’、私欲、渴望、贪恋、仇恨、恶意、狂妄、自负、自我主义等有害的思想,以及其他污秽、不洁和问题。它是世间一切问题的源头,不管是个人冲突还是国家间的战争。简而言之,世间一切的恶都可以追溯到这种错误的认识。”
16.根据佛教哲学,“五蕴”构成了人类和人类的体验。可以大致将“五蕴”这样分类:
(1)“色身”(开示中称作“色蕴”),包括眼、耳等感觉器官;
(2)基本的“感觉”;
(3)“辨识”(可辨识的景象或声音);
(4)“心所”(很大的一个类别,包括复杂的情绪、思想、倾向、习惯和决定);
(5)“意识”,或认识,特指对其他四蕴内容的认识。
佛陀从头梳理了这个清单,问这“五蕴”中有没有可以称得上“自我”的,换言之,这“五蕴”中哪一个显露出了你认为“自我”应该具备的特质。
最深层次的“自我”是不存在的,但是人类语言还不足以描述最深层次的那个特别的存在。因此,从实用角度考虑,也就是出于语言习惯方面的考虑,我们不得不称之为“我”“你”“他”和“她”。换言之,在终极意义上,“自我”是不存在的,但是在传统意义上是存在的。
17.我们至少身处两种幻觉中。
一种是关乎“意识自我”的本质,我们以为自己对事物的掌控力比实际情况要强。
另一种幻觉关乎我们到底是怎样的人,即我们的能力和品德。
你可以将这两种错觉称作“关于自我的幻觉”。二者是协同作用的。
第一种幻觉帮助我们说服世界认同我们是统一、始终如一的行为者:我们不会毫无来由地做一件事,而且我们做一件事的理由是讲得通的;如果我们的行为应该得到赞扬或遭受责备,那么得到这些评价的应该是一个内在的我。
第二种幻觉帮助我们说服世界认同我们应该得到赞扬,不应遭受责备;我们的道德水平比一般人的更高,效率也比一般团队成员更强——我们有“益效”。
18.“在某一特定时刻,哪一种状态冒出来占据主动,你意识到的就是哪一种状态。”加扎尼加写道,“你的脑中是一个狗吃狗的世界,不同的系统相互竞争,想要赢得意识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