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唐诗研究》第十一~十二章

第十一章

几种主要诗体的艺术风貌

本章知识结构

一、唐诗的分体

二、古体诗

三、近体诗

本章重点
1.诗歌体式分类
2.五七言古体诗歌的特色
3.五七言近体诗歌的特色

第一节 唐诗的分体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体制大备。诸体在字数、长短、音节、格调、偶对等方面各不相同。由于体式纷繁,各体之间又互有交叉,以致清代学者们尚有“分界之际,究未显揭”之叹。

明代高棟《唐诗品汇》、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两个重要选本,将唐诗划分为七大类: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长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第二节 古体诗
一、五古(必须五字句)
五言古诗在唐诗中所拥有的领地相当宽广,它给诗人们提供了一种似乎比较平,实际上却很有弹性、能够反映多种面貌和思想情感的文学样式。

五古多半写得比较朴实。一些亲切的平易近人的情与境,如农家生活、山水景物、骨肉情感,用五古写来倍觉亲切。同时从时间发展过程看,它在五–七言诸体中最为古老,汉魏两晋的文化精神对它有较深的浸染,遂具高古、浑厚等特征。

五古到了谢灵运手里,即已发生了变化,由纯任自然到人工经营,由虚括到注重具体描写,由浑朴到打开声色之门,而在总体上与陶以前的五古构成”真”、“厚”与“新”、“俊”的区别。

永明之后,作诗多讲究声病,其时的五言诗,

唐人称为“齐梁体”,更与汉魏五言诗迥然有别。

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中评述唐代五古:”五言肇兴至唐,将及千载,故其境象尤博。

二、七古

(以七言为主,可夹杂三五字句)

隋唐以前,虽然具备了七古这种形态的诗体,但谈不上有丰厚的遗产,更没有形成具有约束性的传统力量。唐人在这一诗体中并不沿袭旧轨,不断加以新变,呈现出纷繁壮盛的局面。王士祯说:”七古,前代虽有,唐人独盛。(《师友诗传录》)

七古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最少约束、最富有容量的一种体式。它亦歌亦诗,亦文亦赋,篇幅可长可短,语言灵活自由,声韵变化自如。因此,它给唐代人提供了一种可以放笔骋气,尽量发扬才思,即事即物即情地抒写,开合纵横,创新出奇的诗体。

钱泳说:“七古以气格为主,非有天姿之高妙笔力之雄健,音节之铿锵,未易言也。尤须沉郁顿挫以出之,细读杜、韩诗便见。若无天姿、笔力、音节三者而强为七古,是犹秦庭之举鼎而绝其膑矣。”(《履园谭诗》)

第三节 近体诗

一、律诗

赵翼说:“自谢灵运辈始以对属为工,已为律诗开端;沈约辈又分别四声,创为蜂腰、鹤膝诸说,而律体始备。”(《瓯北诗话》卷十二)

 

(一)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阴(铿)、何(逊)、徐(陵)、庾(信)大致可算是开端,到了初唐四杰及沈、宋、杜审言等,又加以发展。尤其是沈、宋和杜审言造诣更深,体制更纯正,把五律进一步推向成熟。

盛唐时期,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等人并出,各人发挥所长,众妙咸备,使五律创作达到极盛局面。其后,刘长卿、韦应物、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虽然都写了不少名篇,但“变态虽多,无有越诸家之范围者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凡例》)

伴付

(二)七言律诗

开元、天宝时期的重要诗人,均采用七律的形式写有佳作,直到杜甫后期对七律作了多方面的开石,才使得这一诗体开始取得和五、及五律相并列的地位。

第三

杜甫在朝的时候与诸人一起作七律,“犹多写景,而未及于指事言情,引用典故。”杜甫漂泊西南以后,“以穷愁寂寞之身,借诗遣日,于是七律益尽其变,不惟写景,兼复言情;不惟言情,兼复使典。七律之蹊径,至是益大开”(赵翼《瓯北诗话》卷十二)。

杜甫之后,七律仍然有所发展。如刘长卿、钱起的七律,格律精纯,富于韵致;刘禹锡、白居易的七律,对偶参以活句,追求变化错综;李商隐的七律,用意深而措辞婉,运以秾丽,极尽妍态,在七律的发展上都作出了贡献。

律体字数有定格,对仗有定格,声律有定格,

它是经过多少代人揣摩研炼而创立起来的,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均衡、整齐、圆润、和谐等特点。

(三)五律和七律风貌上的差别:

五言限于字数和音节,比较端正、浑厚。它显得有节制,显得优雅而稍近古朴。

七言声长字纵,“曼声可听,而古色渐稀”。七律“尤贵气健”,必须排荡而成。

(四)律诗的缺点

律诗在体制上有它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它的声律对偶经过一代代人的研揣,在作者面前树立起一套有规矩可依的范型;但另一方面它越是把规矩研揣得细密,对人在艺术上发挥自由创造精神的束缚力就越大。

二、绝句

高樣:“五言绝句作自古也。汉魏乐府古辞则有《白头吟》《出塞曲》《桃叶歌》《欢问歌》《长干曲》《团扇郎》等篇。下及六代,述作渐繁。”

绝句更为精练、委曲、含蓄、自然,更容易上口。由于篇幅限制,在材料选择的典型化方面,要求更为严格。抒情写事,往往不能全面或正面展开,需要小中见大,借端托寓。王世懋说绝句“贵有风人之致,其声可歌,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艺圃撷馀》)。

唐代绝句从体制上看,主要是初唐时定型的律绝,但除此以外,还有古绝和拗绝。并且,即使律绝,禁忌也不像四韵律诗那样严格。

绝句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且作者面也最广。”自帝王、公卿、名流、方外,以及妇人女子,佳作累累。”(宋荦《漫堂说诗》)

本章小结

本章重点:唐诗的分体;

古体诗的艺术风貌;

近体诗的艺术风貌

本章难点:古、近体诗的艺术风貌

附录

文体交融与唐代诗文

的变化革新

本章知识结构

一、诗格之变与文格之变

二、中唐诗文互动的新形势与“以文为诗”

三、既是变局又是开局

本章重点

1.诗格之变与文格之变

2.中唐诗文互动

3.中唐“以文为诗”的内涵

唐代是我国文学艺术极盛时期。以文学而论,诗固然达到了中国诗史的顶峰,而文、赋、!小说,词等成就也很高。

如此短的时间能有如此的成就,究其原因,除文体自身不断增强和开发其内在功能外,另一重要途径则是不同文体间彼此渗透交融,产生相互滋补生成、相互促进带动的效果。

第一节 诗格之变与文格之变

“唐人文多似诗”,一方面是受时代风尚影响兼作者本身就是诗人,往往出手即是诗的语言,诗的情调,甚至出现诗的意境。而另一种情况则是诗的发展变革带动文的发展变革。

闻一多:”唐代早期某些散文,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等,原来只是作为集体写诗的说明书而存在,是附属于诗的散文,……显然是受了唐诗的影响而别具一格。”

(一)陈子昂的诗文革新理论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 彩丽霓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作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二)诗歌在开拓题材内容上的先导作用

除了诗文理论合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对文的革新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外,诗歌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对古文的发展更是起了巨大的实际带动作用。

韩、柳很多晚期散文批判现实,抨击黑暗,为受打击受压抑的不幸者鸣不平。这些现实性强、跟作者生活遭际和情感体验关系密切的内容,无疑受其诗歌影响。

(三)诗歌在创作上、语言上对散文的推动

诗歌在创作的态度、方法以及语言、修辞、抒情、写景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中唐散文发展创新也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韩柳之“以文为戏”,实际上是把文章作为纯文学意义上的“文”、作为艺术作品来创作,这是韩愈“多情怀酒伴,余事做诗人”诗歌理论的延伸。

第二节 中唐诗文互动的新形势与“以文为诗”

一、中唐时期的诗文互动

中唐时期诗文发展处于关键时刻。诗由初盛唐诗人努力,将传统的五七言诗推到极盛的境界。中唐面临必须转变发展的问题。

散文经过革新和推进,在诗歌的影响下表现出空前活力。因而,诗文两体在中唐时期,展开了非常活跃的双向交融与渗透。

二、韩愈等人提倡“以文为诗”

“以文为诗”是指以议论说理为诗,以才学为诗,平直详尽,缺少含蓄,以及以古文的文体、文法、词语为诗,等等,涉及到内容、表达方式、写作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并且进一步影响作品的风格。

(一)“以议论为诗”
大量出现议论和叙述,显得异于一般的抒情之作。
特别是在情感不足的情况下发议论,会近似押韵之文。

(二)韩诗颇好议论。

许多平常的、琐碎的争论,在他人可能不至于有议论,或根本上不会引起注意和进行描写的事,他却能由小及大,由个别推向一般,左右前后联系,出以议论。

《赠侯喜》:
是日侯生与韩子,良久叹息相看悲。我今行事尽如此此事正好为吾规。半世遑遑就举选,一名始得红颜衰。人间事势岂不见,徒自辛苦终何为?……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

韩诗以议论带动抒情叙事和描写,意在说理的诗固然是议论,抒情叙事也不离议论,遂感觉其诗中议论几乎所在皆是。

《杂诗四首》其一:

朝蝇不须驱,暮蚊不可拍。蝇蚊满八区,可尽与相格。得时能几时,与汝恣啖咋。凉风九月到,扫不见踪迹。

(三)虚字运用与句法新变

韩愈大量运用虚字入诗,以及与此有密切关系的句法上的新变,也是以文为诗的重要表现。古代汉语诗歌与文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诗中虚字的用量比文少得多。

清赵翼《瓯北诗话》:

昌黎不但创格,又创句法,《路旁堠》云:“千以高山遮,万以远水隔。”此创句之佳者。凡七言多上四字相连,而下三字足之。乃《送区弘》云:“落以斧引以徽”,又云:“子去矣时若发机”。《陆浑山火》云:“溺厥邑囚之昆仑”,则上三字相连,而下以四字足之。

(四)以散文的章法入诗

方东树:“(《山石》)从昨日追叙,夹叙夹写,情景如见,句法高古。只是一篇游记,而叙写简妙,犹是古文手笔。

《唐宋诗醇》评白居易《答四皓庙》诗云:“全诗以作文法行之,直可当一篇四皓论读。

第三节 既是变局又是开局

中唐诗歌向散文靠近,吸收来自散文的各种艺术因和营养,乃至在一些作品中出现散文化倾向,在作家中产生像韩愈这样羊’以文为诗”的代表人物。

沿波而下,以文为诗到北宋中叶更是成为诗坛普遍性的趋向。“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见以文为诗是诗到中唐的大变局,也是在盛唐之诗极盛难继情况下,借助于处在高潮期的散文的强大影响力,启动起来的又一开局。

交流与新变是文体发展的永恒主题,诗与文是中国文学中最富有积累和影响的两大文体,文学史上一系列现象显示出,两者发展变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即是从对方吸取艺术经验和养分,互相生发,实现体制上的突破与创新。

本章小结

本章重点:

中唐的诗文互动;

“以文为诗”的内涵

本章难点:

“以文为诗”的内涵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唐诗研究》第十一~十二章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