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苏东坡传》林语堂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着《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

宋仁宗景祐三年至嘉祐六年

(一〇三六—一〇六一)

北宋皇帝在位顺序: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 —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

宋仁宗,42年的皇帝生涯共使用过九个年号: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一〇三六),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〇一)逝世——是金人征服北宋的二十五年之前。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当政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

苏东坡.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与其父苏询、弟弟苏辙,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其中三席之地,苏家是个小康之家。

苏东坡天才横溢,在中国艺术史上,尤其是表现笔墨欢愉的情趣上,他能独创一派,这是不足为奇的。墨竹、诗画这一群文人时常在彼此的家中相会、饮酒、进餐、笑谑、作诗大部时间都在陶然佳境中过活,泛舟夜游赤壁,写《赤壁赋》。

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在政治游戏上,庸才得势,身居高位,受人妒忌,不愿卷入政治漩涡,请求外放。任杭州知府期间,治理西湖,疏浚西湖的河道,把淤泥修建成长堤(苏堤)建桥,种垂柳,将西湖变成内湖及外湖。

任徐州知州期间抗洪抢险,洪水围困七十多天,他带领群众,加固城墙,吃住在城墙不回家,洪水退去后修建黄楼。是个浪漫的实干家,他苦干的精神让百姓享受到实惠。他还办起了第一所公办医院,救助当地百姓。

苏东坡的结发之妻王弗是他的诤友,第二任妻子王润之是患难之妻,是他的及时雨,第三位侍妾王朝云是红颜知己。

苏东坡因倔强、任性遭遇很多烦恼麻烦,一生被贬一次比一次远。不管身居高位,还是落魄领南,都能坦然接受。苏东坡毕生坎坷多舛,他留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樊登读书笔记里这样介绍他,在宋代的诗歌领域,他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在豪放词界,他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时人有“欧文如潮,苏文如海”的美誉;在书法领域,苏轼是“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 、蔡襄)之首;在绘画上,他因擅画怪石墨竹,成了“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在哲学上,他是当时宋代三大哲学派系(关学、洛学、蜀学)中蜀学的代表人物。在他65年的人生中,一共创作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散文,书法绘画不计其数。除了是文学艺术领域的全才外,他还是士林领袖,一代贤师,门下有“苏门四学士”这样的高徒;他还是一个不畏强权,直言敢谏的政治家,一个美食家、养生专家、佛教徒……是的,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余光中先生说,如果要找一名古人去旅行,不要找李白,他太狂傲,不负责任;也不要找杜甫,他一生太苦,会很丧;要找就找苏东坡,他是一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

钱穆先生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

简要回顾下苏轼的一生(1037—1101)

1056年(19岁),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因得到欧阳修的赏识一举成名;

1079年(42岁),因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 被新党利用,这就是 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从朝廷命官一举跌落到御史台大牢,被关了一百三十多天死里逃生后,带着政坛和文坛泼的一身脏水,带着从高处摔落的理想,带着一大家子20多口人,苏轼来到黄州。从此,黄州是苏轼生命的终点,黄州是苏东坡生命的起点。

1084年-1093年,苏轼先后在汝州、杭州、扬州、定州等低任职,期间心系百姓,忙于赈济灾民,疏通水利等。

1094年(57岁),因力挺苏轼的高太后去世, 再次被贬至广东惠州。

1097年(60岁),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1101年(65岁),苏轼在再三请求退休终于被朝廷批复后, 北归途中在常州逝世。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

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他是一个天生的乐观派,在面临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之时,依然能够豁达、善良和深情的热爱这个世界。

他的乐观: 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没有实权,被人监视不说,一家人的生计也成了问题。他放下读书人的身段,挽起袖子,带着一家人开垦、种地,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方巾,穿上农人的芒鞋短褂。筑水坝,建鱼池,请教老农、喂养牲口……自封“东坡居士”。他很懂得享受生活。东坡肉,东坡肘子,这些都是耳熟能祥的美食。东坡先生一生酷爱饮酒,结交四方好友,在他闲居时,“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他的豁达: 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东坡和朋友喝了几杯小酒,蹬上一双芒鞋,手持竹杖,到距离黄州三十里的地方去看一块地,准备把它买下来。走到半路,忽然天色转阴,风雨骤然而至,大家都赶忙找地方避雨,只有东坡还在雨中高声吟唱。

雨很快就停了,太阳又冒出了头。东坡回头望向他们刚刚经过的山坡,刚才那里还风雨萧瑟,现在已经是一片安宁。灵感倏忽而至,他缓缓地念了出来,这就是后来打动了无数人的——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的仁心: 苏东坡爱民如子的情怀一直延续了他整个仕途生涯,从百姓民生出发,他反对王安石新政中不合民情的徭役赋税(例如“青苗法”)。他在杭州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疏浚六井,让百姓喝上了甘甜的饮用水;;他在密州与百姓一起,同心合力,战胜蝗灾。 苏东坡的《浣溪沙》,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浣溪沙》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霜须。

他的深情: 苏东坡为他挚爱的第一任妻子花费了十年的时间种下了三千棵松树,并且在她逝后十年,仍不忘她“小轩窗,正梳妆”的剪影。“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情到深处,反而再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即使身处逆境,苏东坡也能保持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的对待生活。

《赤壁赋》中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人生失意莫蹉跎,何处临风不放歌。

东坡赏心乐事十六:

清溪浅水行舟; 微雨竹窗夜话; 暑至临溪濯足; 雨后登楼看山; 柳阴堤畔闲行; 花坞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闻钟; 月下东邻吹萧; 晨兴半炷茗香; 午倦一方藤枕; 开瓮勿逢陶谢; 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 飞来家禽自语; 客至汲泉烹茶; 抚琴听者知音。

苏东坡的性格与品德的形成是有其深厚的历史与家学渊源的:作为小康之家的祖父,以三四万石稻谷开仓散粮,对他“三观”的形成无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东坡的母亲愿为“范滂之母”,“润雨细无声”般的言传身教浸润着小东坡的点点滴滴;父亲苏洵对思想观念的重视更甚于艺术的雅趣,以及其作品措辞的精巧工稳,必然影响着他的成长之路;而他与弟弟苏辙兄弟之间的友爱以及后来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给予了苏东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另外,堂妹与他两小无猜的情感,还有他对堂妹倾其一生至死不忘的凄美爱情,无疑熏染着他温文儒雅、感情至深的诗人气质。还有他的家庭气氛,各种图书插列满架,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另外,钟灵毓秀的四川富地,带给他的俊雅、聪慧、豪爽、飘逸……

宫中图书馆的孜孜不倦;

与王安石论辩时的机智幽默;

上神宗皇帝万言书的酣畅淋漓;

为妓女赋诗的自然真诚;

随手便把判词写成小调的诙谐风趣;

与名儒、和尚、道士交往的名人轶事;

贬黜途中一路抗暴诗的酣畅淋漓;

密州“超然台”上的把酒问月;

兴建家庭孤儿院的古道热肠;

做菜、炖肉、煲汤的怡然自得;

拯救溺毙婴儿陋俗的奔走呼号;

买房结果却钱房两空的不计后果;

誓与官员腐败不两立的单枪匹马;

上表宽免公债为民请命的名士本色;

修建公立医院的丹心热血;

国画《西园雅集》的精美绝伦;

《凌虚台记》的戏谑调侃;

百尺“黄楼”的巍峨挺拔;

“乌台诗案”的血雨腥风;

“炼丹”修行的虔诚不辍;

苏堤春晓的依依垂柳;

为民祈雨的拳拳赤城;

徐州抗洪的临危不惧;

监狱设医的仁爱关怀;

罢官为农的田园诗话;

赤壁夜游的幽幽萧声;

瑜伽养生的冥坐清心;

赈灾放米的坦直无畏;

疏浚运河的高瞻远瞩;

引水入杭的百年大计;

平抑米价的大刀阔斧……

最后用林语堂对他的评价结尾:

“苏东坡这个人,

快乐时很难说不快乐,

不快乐时也难做快乐状。”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苏东坡传》林语堂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