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诗里特别有禅》骆玉明

壹 鸟鸣山更幽

一切都会过去,
变化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深邃的幽静。

​世界像一个热闹的舞台,各色人物你来我往,推推搡搡。有的自命不凡,踌躇满志;有的身败名裂,灰心丧气。然而一切都会过去,在一切变化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深邃的幽静。

​《入若耶溪》南朝 王籍

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也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蝉噪鸟鸣,是万籁寂静中唤起了人的注意力,你听到了声音,然后你注意感受到了幽静。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是声音到光影的变化,视觉与听觉的转换。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先视觉再听觉,由光转换到声音引发玉关情。

两首诗都撷取了声音和光两种物象,但意境却完全不同,一个人间仙境一个人间烟火。

​清·石涛·南山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题破山寺后禅院 ——[ 唐 ]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世界是永恒,也是当下;世界是深邃的空寂,又是无限的生机。

贰 拈花微笑

花虽微渺,

却显示着人世的美好。

​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当人心与俗世相隔远时,就会与自然亲近。人和自然的融合,便意味着个体生命向永恒大道的回归。

花虽微渺,却显示着人世的美好。

它象征了一种生活态度:以恬静而欢喜的心情看待世间的一切,笑对众生,笑对万事,自然超脱。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来做什么?

“爱最可爱的、听最好听的、看最好看的、吃最好吃的。”

叁 何处惹尘埃

烦恼不起,清静自如,

便能达到真正的觉悟。

傅大士《心王铭》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禅偈-空手把锄头》

傅大士(南北朝)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保持心性的空明,而不受外物的牵累。

​船居 德诚禅师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深水静鱼不食,满船空载明月归。

概括:南宗禅有三个要旨:佛性即是心性,自悟本性即是成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不是像学习知识那样靠日积月累,修行是层次的突然跃迁,是对前提的反思和颠覆。直觉带来的顿悟是修行的关键。

​肆 满船空载明月归

​什么也没有得到,

空船而去,空船而归,

但心是欢喜的。

​会场上有一阵风吹动了旗幡,两个和尚注意到了,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争执不休。慧能上前告诉他们:“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二位心动。”

《大乘起信论》中两句很有名的话:“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唐代德诚禅师 《船居》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

万波随。

夜深水静鱼不食,满船空载明月归。

​世上有些苦大仇深、生死相搏的人,问到起因,不过是些琐屑小事,甚至是一时误会。

​王维《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佛家言“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珠慧海禅师语录》)

你从尘世的喧嚣中走来,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见到天地寂然,一树春花,也许真的就体会到什么是万物的本相和自性;你又回到尘世的喧嚣中去,也许有时会想念那山中的花在阳光下展现明媚的紫色,无语地开,无语地落。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世间有无穷的是非,无穷的争执,还有无穷的诱惑,人不能不在其中走过。要全然不动心也许很难,但若是处处动心,那恐怕要一生慌张,片刻也不得安宁。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夜深水静鱼不食”。忽然醒悟过来,发现你最初所求的目标就是虚妄的,或者说可有可无的,得之失之,随之由之而已,你就从被动的状态中摆脱出来,飘然无碍。

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心性的空明。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伍 坐看云起时

落花随流水而去的所在,

有另一片美好的天地向你展开。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李白《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插图]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契此和尚《插秧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寻春 佚名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群山踏遍觅春踪,处处只闻山水空。

归来忽见枝头俏,笑言春意已随风。

随兴漫游是偶然,水穷云起是偶然,遇见林叟笑谈而忘返也是偶然。一切都没有事先的设计,没有预期的目标,无需苦心经营。

陆 春在枝头已十分

那个遍寻不得的意中人,

原来就在身边不曾注意到的地方。

​唐代 比丘尼 《寻春》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南宋理学家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借用禅宗的顿悟经验,总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层境界。晏殊的《蝶恋花》,王国维具有崇高理想的人不畏孤独、目光远大、意志坚决,穷尽一切力量寻求和确定人生的目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层境界。词句出于柳永的《蝶恋花》王国维用来譬喻在追求远大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陷入迷惘,遭遇困顿,而这时需要“九死而无悔”的坚毅,哪怕看不到出路,也决不回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层境界。词句出于辛弃疾的《青玉案》,本意是说那个遍寻不得的意中人,原来就在身边不曾注意到的地方。王国维用来譬喻在经历各种周折与磨练之后,豁然开朗。

最高的完成并不是外在目标的完成,而是自我的完成。

始终相信一句话,人生一世就是一场修炼。智慧圆融,精神的自由,自我的完善,便是我们的追求。

​柒 只许佳人独自知

生死流转,

不知是谁在何处栽下了最初的种子。

​克勤禅师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禅林类聚》

唱歌楼上语风流,你既无心我也休。

打着奴奴心里事,平生恩爱冷啾啾。

你既无心我亦休,此身无喜亦无忧。

饥来吃饭困来睡,花落从教逐水流。

开花的时节已过,

松石蜂儿并未伤心;

同爱人的因缘尽时,

我也不必伤心。

《禅林类聚》

唱歌楼上语风流,你既无心我也休。

打着奴奴心里事,平生恩爱冷啾啾。

你既无心我亦休,此身无喜亦无忧。

饥来吃饭困来睡,花落从教逐水流。

开花的时节已过,

松石蜂儿并未伤心;

同爱人的因缘尽时,

我也不必伤心。

开悟诗 洞山良价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在顿悟出现之前,修行者大多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挣脱“无明”(世俗知识和世俗欲念)的束缚,破除种种偏执,消弭物我两分的立场,甚至有可能在一种黑暗状态挣扎到走投无路,从死到生,才忽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生命境界。

林清玄写到:“这个世界虽有许多人可以告诉我们远处美丽的风景,却没有一个人能代替我们走茫茫的夜路。”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捌 我今不是渠

影子是我,

但我并不是那个影子。

​《景德传灯录》卷十五):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生命的起起落落之间,不忘本心,方能终始。

​玖 夜半钟声到客船

人生总是有很多艰辛,

除了对自己,没有人可以说。

​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黎明》:

我遇见的第一件好事,

在白晃晃的清新小径,

一朵花告诉我她的姓名。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张继的《枫桥夜泊》更为人们熟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春山月夜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人摆脱了喧嚣的世界,放下了日常的烦恼,沉浸在美好的自然之中,感受到万物自在,有一种喜悦油然而生。这时候听到鸟的啼鸣,鸟好像也在向诗人诉说着它们的喜悦。在人与自然相融的情况下,自然就会以一种活泼的面貌对人展开。

​空杯饮风月,枯叶酌花蕊。

了了影徘徊,咕咕震夜槐。

荷塘三色多,纳入盘中餐。

即来又归回,此路堪漫漫。

​拾 禅意的月亮

​月亮只是一轮,却普遍地在一切水中显现出来,

一切水中的月亮乃是一月的显现。

​《诗经》有一篇《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郭沫若把这首诗改成了白话诗:

皎皎的一轮月光,

照着位娇好的女郎。

照着她夭袅的行姿,

照着她悄悄的幽思。

她在那白杨树下徐行,

她在低着头儿想甚?

《秋月》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可伦比,教我如何说?

永嘉大师”

唐代禅僧玄觉有一首《证道歌》: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成永恒。”

英文原诗: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Auguries of Innocence》William Blake

​拾壹 平常心是道

​世俗的知识和欲念就像一件湿衣服一样,

紧紧裹在我们身上,脱不下来。

​景德传灯录》马祖道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插图],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清·石涛·花卉册平常心 无门慧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得道的人是平静的,在平静中感受到生命的愉悦。

内心负担越大,越是阻碍拳脚的发挥。正所谓心无一物,便无挂碍。

​拾贰 吃茶去

世事无常,都在变化之中,

该来的总要来,该走的总要走。

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该来的总要来,该走的总要走。“平常心是道”,对心情淡定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道理。赵朴初的诗说得好:“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南宋禅师黄龙慧南《赵州吃茶》:

相逢相问知来历,不拣亲疏便与茶。

翻忆憧憧往来者,忙忙谁辨满瓯花?

​世上的人来往匆匆,忙忙碌碌,无穷的念头,说不尽的废话,他们不得工夫喝茶。

这首词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也过了,雨也过了,晴也过了,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归结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还透着不在乎风雨不在乎晴的意味。因为风雨也罢晴也罢,那是老天爷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你老想着晴,偏偏就来风雨,结果“晴”反而成了精神负担。只有随缘,才能自得;只有淡定,才能旷达。随缘和淡定,才是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自己把握自己的力量。

夜半白云消散去,

自有明月到窗前。

​拾叁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我们看到的“清清楚楚”的东西,

其实并不是事物的真相。

参禅三重境界:成见,破成见,现本来。

第一阶段:因个人的偏执性成见,无法见到事物真相。

第二阶段:因个人实践和知识增长,对原本的认知有个否定的过程。

第三阶段,了悟之后,平淡地接受一切。是怎样就怎样。

《寻南溪常道人》: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佛说八苦里面有一个叫“求不得苦”,而贪欲重的人,一辈子就在这个苦海里打滚。

​王尔德说:人生的痛苦有两种,一种是想要的得不到,一种是想要的得到了。

求不得苦,求得了亦苦,皆因一念之执。

拾肆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生命只是一种偶然,万千景象不过都是瞬间的变化。

苏轼的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成为诗史上的名作: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天衣义怀禅师说过一段上堂语(开讲时所说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异类中行。”意思大致是:大雁从天上飞过,影子投在清澄的水池上。但大雁并不是有意要留下自己的踪迹,水池也无意留住它的影子。雁飞影过,如此而已。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能够这样去做事,才能行走于万类纷繁的人间。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赠药山高僧惟俨 李翱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相问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映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一一徐志摩《偶然》

拾伍 长啸一声天地秋

一轮孤月,无限江山,禅者惊破夜空的长啸,

令天地为之动容,于是萧瑟之气,弥散四野。

《赠药山高僧惟俨》诗第一首是: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相问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赠药山高僧惟俨》诗第二首是: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

寻南溪常道人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遵从本心,见山是山,见海是海,还归物的本质,不为世间万象所迷惑。

​拾陆 春来草自青

禅在自然中,

也在朴素的生活中。

​宋代云峰文悦禅师《原居》

挂锡西原上,玄徒苦问津。

千峰消积雪,万木自回春。

谷暖泉声远,林幽鸟语新。

翻思遗只履,深笑洛阳人。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人》: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黄庭坚《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五灯会元》

雨后鸠鸣,山前麦熟。

何处牧童儿,骑牛笑相逐。

莫把短笛横吹,风前一曲两曲。

《题风鸢图》:

偷放风鸢不在家,先生差伴没处拿。

有人指点春郊外,雪下红衫便是他。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路上自然的景物和内心的平静,也是一种美丽,不要只追求终点,在路上已然很美。

拾柒 禅者,活泼泼也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杨万里《舟过谢潭》:

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

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

梦中作截四句 龚自珍

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

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

​一粒沙里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

永恒在刹那间收藏。

——布莱克《天真的预示》

拾捌 四厢花影怒于潮

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梦中作四截句》:

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

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

《己亥杂诗》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种花都是种愁根,没个花枝又断魂。

新学甚深微妙法,看花看影不留痕。

少年时代保持着童心的纯真,悲哀是热烈的,快乐也是热烈的;歌也罢泣也罢,常常是无端而起,说不明来由,只是不杂一点虚伪造作。少年的歌哭无端,用成人世界的眼光去打量真是无谓而可笑,人们也很少再去回顾它。但它却是生命的真实,它表达了对人生对世界最美好的期待。

附:北岛先生的《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诗里特别有禅》骆玉明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