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三十六大》冯唐

​看到“放弃”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甘心永远在心里躁动。

​人已经渐渐习惯了常年在路上,生命中基本铁人三项:坐飞机、开会、喝应酬酒,身如陀螺。但是如果有了这样的会馆,心不容易烦,静如处子,安逸温暖。

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这种放松的地方,甚至自发的组织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块找一个环境幽静的地方,定期的举行读书会、品茶会,红酒会…放空自己,一块交流,也算是一种心灵寄托。


​你这个一直在我身体里的大毛怪啊,记住,我一直会调戏你的。不知道在将来无尽的岁月里,是你死还是我活,是同归于尽还是相安无事。我隐约感到,如果能彻底灭了你,我就在另一个层次,离佛不远了。

这个大毛怪是欲望(世俗中的欲望),它积极美好的一面是激励我不断努力前行,但有阴暗的一面,阴暗的一面在我潜意识中,在半梦半醒之中它会出来,占据大脑,露出张牙舞爪的模样,它喊:我恐惧这个,我嫉妒那个,我想要那个。


除了你那里,除了南宋或者明末的中国江浙,其他地方出不了文体学家,你们的文体学家哪怕没有任何原始能量,他们的书里哪怕什么都没说,光读文字就能养眼,白皙、流畅、不浓不淡的香。

文体学,一译风格学,现大都译为文体学。它是一门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方兴未艾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2084年:
见信好。

​第一,希望你有足够干净的食物、水和空气。

第二,希望你有符合基本常识的教科书、教师和足够的学校。

第三,希望这种教育系统出来的学生以及你那时候多数活着的人,在各自不同的状态下崇尚某些共同的东西:能在生活上和精神上自由自信、自给自足,不多不少、独立思考,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己所欲,也要和别人商量之后再施于人。

第四,希望人人享有医疗保健。

第五,希望每个关键的行业都只剩三到五个玩家,有序竞争。

第六,希望到了你那个时代,图书馆全部全年免费开放,开架阅读和借阅,不怕损坏和丢失。

​理想的状态,不攀附,不疲于奔命。独立思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不后悔,不纠结。积极乐观,与美共存。


​我先养养精神,继续在湖边蹓跶,往湖里扔一块小石头,再往湖里扔一块小石头,看涟漪生成、荡开、消失,湖面似乎重新平静,身边妖风阵阵。

​心烦意乱的时候总喜欢看湖面看大海,湖水平静,极静谧,好似水流掀不动一丝发梢……


​关键还是在于你的心态。到了这个阶段,养亲以讨欢心为本。不要希望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改变他们,你的胜算很小,你的价值观不一定就全对。要顺应,要放下自尊。你如果真担心他们,就多陪陪他们,顺着他们,把他们当小孩儿,哄哄,再过几年,你想陪,他们不一定在人世。退一步,如果放不下自尊,就躲开,去大理、青城山、威海,眼不见,心不烦,或许还能多些想念。

​适度锻炼,各处走走、住住,睡到自然醒,看看闲书,种点花草,晒晒太阳,学门无用的手艺,弹弹吉他,打打电子游戏。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难易存乎一心。

​世上之事全看自己内心如何想,想的开就会活的轻松一点,执念太多徒增烦恼。


​后来,我高中一年级,写作为了消除内心肿胀。

我那时开始喜欢女生,觉得女生比榆叶梅好看,特别是在她们笑的时候,开始喜欢穿漂亮衣服在女生面前不经意走来走去,开始喜欢抽烟、做古怪的数学和物理题、读《庄子》和《存在与时间》等等脱离日常吃喝拉撒的风雨中独自牛逼的活动。

开始写,一本一本稿纸地写,一支一支圆珠笔地写,右手中指写得弯曲,十七八岁写完了第一个长篇小说,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十几万字,肿胀随着倾诉渐渐消失,我心里舒服了,也决定彻底忘记写作这件事。自己折磨自己可以,用折磨自己的方式折磨别人就不一定了,不写了,别人也不用看了,我开始用世俗的方式追逐世俗的幸福。

再后来,我在美国学MBA,写作是为了消磨时光。

再后来,我在国内干繁重的全职脑力劳动,写作是为了打败时间。

现在,我还在干繁重的全职脑力劳动,写作是为了探索人性。

​从学习汉语,到消除内心肿胀,到消磨时光,再到打败时间,再到探索人性…一个人专注事业上的成长历程~

​需要保护的是现世越来越稀有的对于质疑的尊重、对于真相的爱好、对于写作的敬畏。这也是底线,这也是大是大非。
这一篇是针对韩寒代笔风波写的,不管立场如何,支持作者有表达意见的自由。但是,如果公开质疑,不管金线还是捉刀,还是需要证据的,我觉得世间万物存在即合理,韩寒都有存在的意义,无论积极还是消极。

二十四诗品,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流水今日、明月前身等等都好,万紫千红,各花入各眼,你可以只挑食自己偏好的那一口儿,也可以嘴大吃八方,尝百草,中百毒,放心看,放宽看,看章子怡变不成章子怡,吃神户牛肉不会变成神户牛。“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可惜的是,和其他上述的事物类似,和真理类似,这条金线难以描述,通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不由大多数人决定。“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可幸的是,“大数原理”在这里依旧适用,以百年为尺度,当时的喧嚣退尽,显现出打败时间的不朽文章。

万事皆有标准。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自己心中有自己的尺度标准,以它为剑。仗剑走天涯,成为自己最耀眼的那道光。

1 2 3 4 5 6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三十六大》冯唐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