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落字成暖,一生念安》季羡林

被鼓励之后,来了兴趣,就懂得发奋了。
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一种幸运。希望自己也做好这样的老师。

人生之中很多的转折点跟经历完全挂钩,有个成熟的心智领路,人生的路会与众不同。

我喜欢自然风光,特别是早晨和夜晚。早晨,在吃过早饭以后上课之前,在春秋佳日,我常一个人到校舍南面和西面的小溪旁去散步,看小溪中碧水潺潺,绿藻飘动,顾而乐之,往往看上很久。到了秋天,夜课以后,我往往一个人走出校门在小溪边上徘徊流连。

​难忘自己读高中时的那些晨跑和傍晚操场跑步。现在回忆起来梦幻一般。

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柳成荫,秋天风卷落叶,冬天白雪皑皑。旧日有一首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包好过年”。

杜老师批改的作文,我心中又是惭愧,又是高兴。惭愧的原因,用不着说。高兴的原因则是杜老师已年届花甲竟不嫌麻烦这样修改我的文章,我焉得不高兴呢?

大师的心态和格局。很多人兴冲冲把自认为的佳作交文章给老师,却被老师批评,这些人心里就只有难受,心想老师不识货。季老高兴于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进步空间。


​可他一句废话也不说,慢条斯理,操着安徽乡音很重的蓝青官话,讲着并不太容易理解的深奥玄虚的美学道理,句句仿佛都能钻入学生心中。他显然同鲁迅先生所说的那一类,在外国把老子或庄子写成论文让洋人吓了一跳,回国后却偏又讲康德、黑格尔的教授,完全不可相提并论。他深通西方哲学和当时在西方流行的美学流派,而对中国旧的诗词又极娴熟。所以在课堂上引东证西或引西证东,触类旁通,头头是道,毫无牵强之处。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比较文学,比较诗学。这样的本领,在当时是凤毛麟角,到了今天,也不多见。

​从来不吹捧谁也不贬低谁,就是实话实说,评价真实可信,又因为季老也是大家!

​他举了一句唐诗:“静听松风寒。”最初只是用耳朵听,然而后来却变成了躯体的感受“寒”。虽然后来没见有文章写出,却表示他在考虑一些文艺理论的问题。

​通感修辞,《荷塘月色》中“微风吹来,送来缕缕清香,好像远处渺茫的歌声似的”和“静听松风寒”。

第一张护身符: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第二张护身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写​一篇散文《年》,送给了他。他给予这篇文章极高的评价,说我写的不是小思想、小感情,而是“人类普遍的意识”。他立即将文章送《学文》发表。这实出我望外,欣然自喜,颇有受宠若惊之感。

​识人才推人才而非压制淹没人才。

较灌输知识之先生让人想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先生上课时,任何废话都不说,先在黑板上抄写资料,把黑板抄得满满的,然后再根据所抄的资料进行讲解分析,对一般人都不注意的地方提出崭新的见解,令人顿生石破天惊之感,仿佛酷暑饮冰,凉意遍体,茅塞顿开。听他讲课,简直是最高最纯的享受。

​真希望自己有一天也沉淀成如此有深意的老师,深深的敬意!


​清华和北大各有其优点,清华强调计划培养,严格训练;北大强调兼容并包,自由发展,各极其妙,不可偏执。

清华校风我想以八个字来概括:清新、活泼、民主、向上。

清华学生一般都非常用功,但同时又勤于锻炼身体。每天下午四点以后,图书馆中几乎空无一人,而体育馆内则是人山人海,著名的“斗牛”正在热烈进行。

至于清华园的景色,更是有口皆碑,而且四时不同:春则繁花烂漫,夏则藤影荷声,秋则枫叶似火,冬则白雪苍松。其他如西山紫气,荷塘月色,也令人忆念难忘。

​这氛围实在太适合进步了,很难遇到一群人的生活习惯是一样的,这就是校风吧!

水木清华之美,不只是风景之秀美,清新的氛围,民主的气息,活泼的情景,向上的精神更美,构成如此文化的因素是根本。

​爱则近,恨则离,欢则笑,痛则医,不压抑,恣意不妄然,这,才是人生。


​一想到清华图书馆,一股温馨的暖流便立即油然涌上心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阅读笔记《落字成暖,一生念安》季羡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