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积极的情绪可以引发好的行为,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带来坏的行为。
同样,影响孩子行为的情绪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即“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在人的情绪中,乐观、积极、自信、平和之类的情绪是正面情绪,而愤怒、恐惧、悲伤、忧虑等情绪则是负面情绪。
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不但要担负起孩子生活上的保健保育、学习上的指导辅助工作,还要帮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通常,懂得情绪管理、以正面情绪为主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也具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并同样拥有积极、正面的情绪;而不会管理自身情绪、经常有负面情绪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也存在一定的情绪问题。
第一章 做孩子情绪的侦探:透视儿童情绪,读懂孩子的心
儿童的情绪和大人的不一样
根据孩子情绪产生的具体原因去帮助并引导他们学会情绪管理就可以了。
首先,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
其次,孩子的情绪表达往往直接,且是通过行为来表达的。
但受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孩子的情绪更多的是通过行为来表达的。因此,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表达情绪的日常行为或反常行为,比如有的孩子不高兴了会咬人,开心了会大叫,这些反常行为发生时大人不要摸不着头脑,而是要摸清规律,因势利导,让孩子学会把情绪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哭闹和乱发脾气。
最后,家长要合理利用孩子情绪的多变性和波动性。
因此,家长一定要摸清自己孩子的脾气或秉性,在孩子情绪即将产生波动时不要斥责和打骂,而要及时察觉并引导孩子将情绪表达出来,这样做才有利于孩子情绪的健康发展。
情绪表达,男孩女孩有差别
一般来说,女孩的情绪表达比较委婉、含蓄,她们不像男孩那么粗线条,也没有那么大大咧咧。因为心思比较细腻,所以女孩更容易情绪化。这种情绪化不会像男孩那样疾风骤雨般地表现出来,而是习惯把它压在心里。因此,作为女孩的家长,平时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并且及时疏导和指引,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宣泄并转移负面情绪。还可以引导孩子用诉说的方式将自己的情绪告诉好朋友,尤其是同性朋友,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
男孩宣泄情绪的方式更加直接、简单。男孩更喜欢用行动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愤怒和焦虑。当他们大吼大叫或者乱砸东西的时,就是在宣告:“我很生气!”“我对你很不满!”虽然有些方式我们并不认同,但是不能简单粗暴地阻止孩子宣泄情绪,否则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在孩子还无法听懂道理时,不妨用宽容的态度接纳他们宣泄情绪的方式;当他们逐渐能够听懂道理时,就要开始教他们用正确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但无论如何,都要记住一点:情绪要疏导,而不能压制。
0~3岁,宝宝情绪发展的奥秘
尤其是0~3岁的孩子,更加容易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情绪波动。这一时期的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一旦环境发生改变,他们的情绪也就随之改变。“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就是孩子情绪多变的最好写照。
心理学认为,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秩序形成的敏感期,当他所熟悉的秩序被打乱时,他的内心就会烦躁不安,但是
他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就只能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尖叫、哭闹,来宣泄心中的不满。大人无法理解,就会认为孩子不懂事,胡搅蛮缠。其实,对0~3岁的孩子来说,“发泄出来”或许是他们对待情绪变化的最直接方式,对此,家长可以靠以下的方法来引导孩子。
首先,试着理解孩子,切忌用斥责和打骂的方式使孩子安静下来。大人的理解会减轻孩子的痛苦,让孩子慢慢平静下来,从而不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来对抗。
其次,抱以宽容的态度,允许孩子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这一时期的孩子大多还不太能明白大人所讲的道理,因此家长应该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同时,家长还应该多拥抱和亲吻孩子,让他们感觉自己是被理解、被接纳的。
3~6岁,培养正面情绪的关键阶段
3岁之后的孩子虽然情绪依旧多变,但是已经能够听懂并逐步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因此,这一阶段是培养孩子正面情绪的关键期。
尽可能排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培养孩子的正面情绪。
不要指望6岁之前的孩子能理性地对待情绪问题,即便他们已经能听懂并接受某些道理,这依然是一个漫长且反复的过程。
1.想要孩子情绪积极,家长首先要管好自己
2.做孩子情绪的疏导员
3.帮助孩子学习控制负面情绪的技巧
4.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童年是情绪脑发展的关键期
人类的大脑分为三层:最里面的一层是指挥人类最基本的生理机能的本能脑,因为它和爬行动物的大脑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也被称为爬行脑;中间一层负责人类各种情绪的产生,如悲伤、喜悦、恐惧等,被称为情绪脑。因为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这种结构,所以又称为哺乳脑;最外面一层是我们的理智脑,抽象逻辑思维等高级思维都是由理智脑控制的。
童年是情绪脑发展的关键期,并且与孩子的智力发展关系密切。这也正是在童年时期,家长要小心呵护孩子的情绪脑发育,关注孩子的情绪发展并加以科学指导,培养孩子良好情绪管理习惯的意义所在。
1.培养孩子表达情绪的能力
2.为孩子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
3.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积极情感
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特点
情绪表达的随意性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固化。
影响孩子情绪的因素知多少
环境对儿童情绪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活动范围会逐渐扩大到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社会环境也同样会给孩子的情绪带来影响。
除了环境之外,还有很多因素也影响着孩子的情绪,比如色彩、音乐、温度,甚至天气也会对孩子的情绪感知和表达造成影响。
此外,孩子本身的认知水平对情绪也有很大的影响。
留意孩子的情绪周期和不良信号
通常,大多数家长对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以及开发孩子智力等方面关注较多,常常忽略孩子的情绪问题。
儿童的情绪周期虽然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但只要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家长还是可以察觉出孩子的情绪变化的。
如果孩子的言谈举止出现异常,和平日的表现大不相同,有可能就是他们情绪周期发生变化的信号
营造好环境,尽量不留情绪地雷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次类似的事件发生,或者某一个相似的情境出现,我们的情绪都会发生相似的变化,或者愤怒,或者沮丧,或者悲哀,等等。而这种固定的情绪反应模式,我们称之为“情绪地雷”。
那么孩子的情绪地雷是如何产生的呢?答案是环境影响。
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在宽松、平和的环境中成长。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与过高的期望,更要远离暴力和伤害。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和氛围,会被孩子敏锐地“刻盘”,从而转化为潜意识的情绪。
孩子的健康快乐,取决于家长的情绪调控力
家长情绪状况不良,孩子的情绪状态也令人担忧;家长的情绪调控能力低,孩子在情绪上的自我调控能力也不会太高
还有一些家长具有两面性:在外人面前彬彬有礼、节制有度,但是回到家中,却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待家人脾气暴躁,非常情绪化。这对家人尤其是孩子,都是不公平、不理智的。
延伸阅读:离异家庭的孩子情绪发展的六个阶段
其一是没有安全感的阶段。
其二是痛苦、愤怒的阶段。
其三是盲目乐观阶段。
其四是封闭自我阶段。
其五是出走阶段。
其六是冷静思索、获得新生阶段。
第二章 愤怒是团小火焰:幼小心灵的怒火为何烧不尽
大人一定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帮助他们学会疏导不良情绪,掌握科学的情绪自控方法,建立正面情绪。
愤怒——四种基本情绪之一
那么孩子为何会愤怒呢?通常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诉求得不到满足,或者权益被侵犯,抑或是目的达不到。相对于其他三种情绪来说,愤怒情绪在孩子身上出现得较早,并且较为频繁。最早体现在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不满、焦躁情绪,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愤怒就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心理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大部分孩子都会有反射性的直觉反应,用怒火或攻击性的语言、行为来表示这种不满。
绝不能一味地压制和斥责,更不能以暴制暴。否则,孩子压抑的情绪长期得不到宣泄,等进入青春期后,其叛逆心理和暴力倾向就会更加明显,甚至可能成为具有爆发型性格的人。
儿童如何表达生气情绪
其一,语言攻击。
其二,行为攻击。
其三,打滚耍赖。
其四,冷暴力。
“小皇帝”“小公主”改变暴躁蛮横的性格,关键在于大人要改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首先,家长要正视孩子的错误行为。
其次,不能过度溺爱孩子。
最后,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孩子。
具有攻击性的孩子,其实内心并不一定强大,个性也并不强悍,他们只是用攻击性行为来掩饰和保护自己。这样的孩子,往往内心更加脆弱,情绪也更容易产生波动,因此就会变得敏感、易怒、暴躁、焦虑。
在0~6岁这一年龄段,决定孩子心理和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情感,并非理智,因此,在孩子愤怒的时候,试图与他们讲道理是行不通的。
首先,要在情感上给予理解。
再次,宠爱有度,赏罚分明。
最后,营造一个平等的环境。
生气可以发泄,但别让孩子偏激
首先,家长要引导孩子采取正确的方法来发泄愤怒。
其次,处理孩子暴怒的情绪时,家长不能太过严厉或专制
因此,我们要尊重孩子愤怒的权利,理解他们心中的感受,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释放情绪、平息愤怒。同时,对于孩子表达愤怒的方式和引起孩子愤怒的原因,作为家长更应该关注后者。帮助孩子梳理思路、解决问题、安定情绪要比担心孩子不恰当的表达方式重要得多
家长越让步,孩子就越不满足、越愤怒
首先,严格来说,孩子的任性与蛮横其实是大人造成的。
其次,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家长要善于拒绝。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在拒绝孩子时态度要坚决,方式要温和。只有当孩子遭受过几次挫折后才会明白,有些事情是发脾气和哭闹都没有办法解决的。而当他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用无理手段来迫使大人投降的情况自然就会减少,直至消失。
第三章 悲伤抽泣为哪般:破译“宝宝心里苦”的心灵密码
悲伤,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
孩子缺乏自我调控能力,假如悲伤情绪一直压在心头,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孩子性格的养成产生不良影响,可能导致孩子怯懦、自闭、抑郁等。所以,作为父母,不仅要重视孩子悲伤的情绪,还要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自我调控方法,带孩子走出悲伤,使孩子重新变得开朗、快乐。
大哭,是儿童悲伤情绪的发泄口
孩子哭,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身体不舒服,二是情绪不佳,三是用哭闹来达到某种目的。如果是前两种原因,需要家长的理解与安抚。尤其是年幼的孩子,由于表达能力有限,他们常常习惯用哭泣来“通知”大人自己身体以及心理上的不舒适;如果是第三种情况,家长不必过于在意,否则不但无法改善孩子爱哭闹的毛病,还会让孩子变本加厉,习惯性地把哭当作武器来“要挟”家长。
最爱的东西消失,请允许孩子悲伤
孩子幼小的心灵是脆弱而敏感的,哪怕一件衣服、一个玩具的失去也会令他们难过半天,更别说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宠物、朋友,甚至亲人了。请允许他悲伤,让他尽情地哭泣,只有当悲伤的情绪发泄出来后,孩子的身心才会更加健康。采用转移法,轻轻地抱住孩子,告诉他你理解他的感受,为他轻轻擦拭脸上的泪水,引导他明白悲伤也是人生的一种体验,是正常的情绪,而且人有能力战胜悲伤。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悲伤中走出来,孩子才能真正变得坚强起来。
父母感情不和,孩子更易悲伤
不要将孩子作为武器来相互伤害。要知道,弱势的孩子才是最受伤的那一个。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闹和厮打。记住:对于还没有是非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无论是大人谁的错,都只会增加他的痛苦与悲伤。
延伸阅读:钟摆效应可强化孩子的好情绪
所谓情绪的钟摆效应,就是指任何人都有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两种情绪对人的影响呈对称状态:如果一个人对正面情绪感受强烈,那么对负面情绪也会有比较强烈的反应;同理,如果对负面情绪反应不强烈,那么对正面情绪的感受程度也会下降。这就像钟摆,左边摆得高,右边也就摆得高,如果左边摆得低了,右边也会随之降低,因为两者总是保持平衡。
强化正面情绪,纵然负面情绪的摆幅也会增强,但孩子有能力去承受。有了满满的正能量,拥有感受美好的能力再加上父母的帮助和指导,孩子的心态就会越来越好,负面情绪就会越来越少。
第四章 孩子总是说“怕”:驱赶内心的恐惧,让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
孩子的恐惧从何而来
科学家认为:人类的情绪,尤其是高级、复杂的情绪,大多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衍生出来的。然而恐惧却不一样,灵长类动物、哺乳类、啮齿类动物,甚至无脊椎动物,面对恐惧时的表达和行为方式上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证明
恐惧是动物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上古情绪”之一。因此,人类天生对比自身强大的事物和神秘不解的现象怀有一种敬畏之情,而这种敬畏之情的本质就是恐惧。因此,孩子对某些事物的恐惧是一种本能,是与生俱来的情绪,比如怕黑、怕生人、怕陌生的环境等。
但人类与动物毕竟不同,人类还要受社会、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因此,从这一方面讲,孩子的恐惧除了天生,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习得的”。同时,孩子自身的经历也是“习得恐惧”的一种别外,还有一种“习得”是“被动习得”,是大人的恐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
儿童恐惧症的常见表现
可分为三种:轻度恐惧、中度恐惧和重度恐惧。轻度恐惧对孩子的影响不是很大,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孩子远离令他害怕的人、物或环境后,大多可自然消失;中度恐惧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假如大人没有及时察觉并给予科学的指导和帮助,就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隐患,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重度恐惧引发的后果就更严重了,它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是当时还是以后,都非常深刻。它会令孩子整日惴惴不安、神思恍惚,甚至噩梦连连、高烧不退,严重损害孩子的身体与心理健康。
幼儿睡眠干扰:怎样摆脱噩梦的纠缠
渥太华大学心理学与睡眠实验室的专家甚至认为,超过10%的孩子会经常做噩梦,多的可以达到一周一次或数次。
孩子会做噩梦,通常与其白天不愉快的经历有关。比如因为某件事受了惊吓,或者看到某个令他害怕的场景、形象。
还有一种情况,做噩梦是孩子内心焦灼的体现。
要记住:关心孩子梦中的情绪要比关心孩子梦的内容更重要。如果孩子经常性地做噩梦,作为父母就一定要找出背后的原因。找出原因后要给孩子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缓解压力、释放情绪。
第五章 自卑感就像阴雨天:别让你的说话方式熄灭孩子内心的明灯
自卑感不是与生俱来的
关于自卑情绪的形成,有人总结得好:当婴儿躺在妈妈的怀抱中时,是不会有自卑情绪的;自卑情绪的产生,一定是后天某个事件、某种歧视或某个打击所造成的,它不是天生存在的,而是具有习得性的一种体验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分析:童年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淡忘,甚至消失于意识层中,却会在潜意识中被保留下来,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因此,童年时期产生的自卑感通常会伴随人的一生。
而童年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可以说孩子自卑的根源多半来自父母的态度。如果孩子在外面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回到家中,家长可以及时地给予安慰和鼓励,那么孩子的自卑或许就可以被扼杀在萌芽状态。而假如连父母都不认可孩子,一味地打击孩子,那么孩子很容易就会产生悲观、自卑的情绪。
自尊心过强也是自卑的一种表现
很多情况下,自尊心强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可以激励孩子发奋图强;但过度的自尊实际上折射出的是脆弱的心灵和自卑的情绪。有人说不正确的自尊心就是自卑,正是由于不自信,才会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孩子来说,如果老师的表扬和肯定成为刻意攀比的凭借,那么它带给孩子的就不再是正面的、积极的意义,而很可能会成为孩子骄傲的资本或者因为不如他人而产生焦灼情绪的根源。
1.给予孩子适当的关注,不要让他有“我就是世界中心”的感觉
2.对年幼的孩子,用奖励输方的小游戏来淡化孩子过强的自尊心。
爱说“我不”的孩子,多有自卑倾向
“我不”是很多孩子的口头禅,通常大人以为孩子是害羞或者叛逆,并未察觉这或许是孩子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绪在作怪。
因为自卑,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孩子在面临任务或邀请时,总会脱口而出“我不”二字,就是为了逃避失败后的难堪和难过。
别让“别人家的孩子”毁了自家孩子的自信
事事否定、指责,最后让孩子萌生出自卑之心。
事实证明,相较于打击和批评,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励和赞美。自信心的培养应该建立在对自我能力的正确估量的基础之上,过高的估量会导致孩子自负,而过低的估量则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所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和估量自己的能力是树立自信心的基础,但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能力视而不见,甚至挖苦打击,就会让孩子无法了解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自然也就无法树立自信,从而形成自卑心理。
毫不吝惜地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强化孩子对自我长处与优势的认识,多给孩子正面的鼓励,尽量减少对他们的挖苦、讽刺与责骂。
当心!穷养的孩子容易自卑或短视
过度的“藏富”和“哭穷”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个因为贫穷而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的孩子内心不但会充满悲伤,还会充满自卑和怯懦。不要认为孩子小,不懂贫富差距。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如果自己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因为贫穷总是遭人耻笑,孩子就会觉得低人一等,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甚至会嫉妒、怨恨比自己条件好的同学,对世界和他人怀有恶意。
即便家境真的贫穷,也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努力工作,保障你生活和学习的费用,不需要你担心。但将来你一定要为自己更好的生活而奋斗。”总的来说,孩子只有内心安定了,身心才能健康地发展。
受挫后,孩子变自卑了怎么办
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提高对挫折和失败的抵抗力。
当然,当孩子尝到失败的苦涩时,最需要的还是大人的宽慰和指导。
第六章 孩子也有焦虑感:对症下药,让孩子告别“压力山大”
孩子焦虑分五种类型
其一是素质性焦虑。
其二是环境性焦虑。
其三是境遇性焦虑。
其四是期待性焦虑。
其五是分离性焦虑。
宝宝从夜间恐惧到睡眠焦虑
出现睡眠焦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黑暗的恐惧。
夜幕降临,黑暗随之而来,人对于黑暗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孩子的想象力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又往往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区别,因此他们认为黑暗中隐藏着各种未知的危险,动画片和故事里的怪物、妖魔似乎就躲藏在看不见的黑暗之中,所以孩子不愿意关灯睡觉,甚至不肯闭上眼睛。如果大人对孩子内心的这些变化并没有察觉,而是一味地指责孩子不听话,就会加深孩子的焦虑情绪。因此,孩子在睡眠时所表现出的烦躁、恐惧和不安其实就是睡眠焦虑。
白天受到不良刺激的孩子也会出现睡眠焦虑。比如父母的责打、老师的批评、同伴的争执、亲人的离世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惊吓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睡眠。很多孩子因此做噩梦,并且频频从噩梦中惊醒。而噩梦中的不愉快体验则会加深他们对睡眠的恐惧和逃避,令他们的情绪更加焦躁不安。
比如:孩子怕黑,不妨打开灯,让他们看清楚,黑暗中并没有隐藏着所谓的“怪兽和妖魔”;尽量不要让孩子看带有恐怖情节的动画片和故事书,睡觉前给他们讲讲温馨的小故事,听听柔和的轻音乐,营造安详舒适的睡前气氛;如果孩子不愿意一个人睡觉,就陪孩子多待一会儿哪怕是安静地坐着,也能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第七章 孩子胆怯不用怕:共心共情,帮孩子建立自信
孩子胆小,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恐惧是可以克服的,胆小是可以改变的。不要总给孩子扣上“胆小”的帽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根深蒂固的思想:我就是天生胆怯的,因此我害怕、恐惧也是正常的。
一般而言,过于胆小的孩子通常来自两种家庭:一种是父母过于溺爱的,事无巨细,事事包办,不舍得,也不放心让孩子亲自去尝试。
另一种是专制霸道型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或者过于严厉,会让孩子害怕失败、不敢尝试,从而养成缩手缩脚、缺乏创新精神的性格。
说话声音小的孩子,多有胆怯情绪
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是关键。只有自信心增强了,孩子才敢在人前发表意见和大声说话。多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放开自己。当彼此熟悉之后,孩子的胆子自然也就大了,慢慢地就培养起了自信。
同时,也可以从行为矫正的角度来纠正孩子说话声音过小的毛病。
第八章 孩子总是郁郁寡欢,表明他需要倾诉和关注
抑郁不是大人的“专利”,儿童也会患上抑郁症。
世界上最小的抑郁症患者年龄只有3岁,并且约有5%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这一精神障碍。
这类孩子通常都会失去孩子应有的活泼和热情,对一切都感到厌倦,变得孤僻、易怒,情绪低落,甚至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来伤害自己和他人。
儿童抑郁症表现的五个层面
一是生理层面的变化: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厌食、疲倦、肚子疼、头晕、便秘、没有活力,整天都无精打采的,身体迅速消瘦。
二是情绪层面的变化:情绪容易波动,容易陷入长时间的低落中,悲伤、难过、多疑、敏感、缺乏自信,甚至会产生莫名的愧疚感和罪恶感。
三是思维层面的变化:患有抑郁症的孩子精神不容易集中,思考速度减慢,思维的活跃程度降低,记忆力和决断力都有所下降,甚至精神恍惚、出现幻觉。
四是行为层面的变化:患有抑郁症的孩子活动量明显减少,对原本感兴趣的活动也失去了兴致,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并且常常哭泣。有时也会以其他情绪的
形式表现出来,如脾气暴躁、易怒、具有攻击性,甚至会以过激行为伤害自己和他人。
五是人际层面的变化:退缩是最常见的表现,如突然和好朋友疏离,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不愿意外出,等等;也有的孩子会发怒,如上文中的诺雷一样,大声谩骂、乱发脾气、与人争吵等。总之,不愿意进行人际交往,态度冷漠,令人感到难以接近。
冬天多晒太阳,孩子不会闷闷不乐
无形压力,“压”出孩子的抑郁
《孩子的压力》一书指出:生活琐事,哪怕是吃饭、睡觉、上厕所等大人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可能让幼小的孩子遭遇心理压力。
第九章 厌学的心理之伤:给孩子心灵松绑,使其快乐上学
孩子厌学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因,即孩子本身的原因:由于年龄小,心理素质不稳定,不善于掌控自身情绪,因此学习上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精神紧张、自信心受挫,从而影响考试成绩和学习心态;二是外因,即外部环境造成的孩子厌学:这一类原因有很多,比如父母不恰当的期望,某些老师教学方法不当,课业负担过重,和同学之间关系紧张,等等,都会让孩子产生抑郁、愁闷、烦躁的情绪,从而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产生厌学情绪。
通过孩子的画,感知孩子的情绪和性格
比如,情绪积极向上的孩子更喜爱用暖色调,明亮、温暖、热忱,就像一颗小太阳,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喜悦;而情绪低沉的孩子在绘画时,就会不自觉地选用黑色、灰色、蓝色等冷色调,借此传达内心的失落、悲伤和抑郁。
再比如,如果孩子绘画的线条粗细均匀、力度适中,说明孩子当时的情绪是平和、稳定的;但假如线条强劲、反复加深,甚至将纸背都戳破了,就说明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或许是愤怒,或许是激动,以此来寻求发泄,甚至具有攻击性;如果线条细而淡,模糊不清,就说明孩子天生比较害羞、胆怯、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
同时,最常出现在孩子绘画中的人物往往是孩子最亲近的人,说明他在孩子的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孩子将对其的依恋和热爱全都画在了画中。一般来说,孩子喜欢某个人,画这个人时的线条就会很柔和,色彩也会很明丽;但假如孩子讨厌或害怕某人,就会将其画得面目可憎、血盆大口,色彩也多以黑、灰等冷色调为主。
此外,心理学还认为,喜欢画三角形的孩子脾气比较急躁,情绪容易波动,但是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头脑清晰,思路灵活,多半喜欢数学;喜欢画圆形的孩子脾气温和、细心耐心,有很强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喜欢画折线的孩子情绪不太稳定,令人捉摸不定,但是思维敏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喜欢画连环图案的孩子待人宽容大度,自信心和适应能力都很强,尤其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强,等等。
总之,孩子的绘画就是一门科学,要想看懂孩子的绘画,不但要用眼睛,更要用心。画中的线条、色彩、布局、比例、图形,看似毫无规律,实际上大有学问,无不在向我们展示着孩子的情感、情绪、气质、性格、心理变化、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
十种儿童情绪管理法
1.认知法
2.共情法
3.接纳法
4.体验法
5.表扬法
6.批评法
7.积分法
8.契约法
9.系统脱敏法
10.宣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