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叩》读书笔记 -心灵的成长需要广阔得多的空间

读完《叩叩》一书。《叩叩》是周国平2022年4月刚出的新书,是一部亲子纪实的散文著作。

封腰是绿色的,他说: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你所能做的是爱这个不一样,理解这个不一样,让这个不一样成为价值。

男孩叩门,的确与女孩有大不同。

书的前四章,融父爱与哲思一体,点点滴滴明亮而令人惊喜。

幼儿的咿呀学语,是生命的晨曲。

月亮有脚吗?它为什么等我们?它跟我们回家吗?

云是天上的波浪。

叶是树上的波浪。

你做湖的梦,我做山的梦。

妈妈,你心里有我吗?是不是我离你远了,你心里就暗;我离你近了,你心里就亮?

小灰尘从腿上掉下去了,腿是灰尘的悬崖。

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神秘之国。在生命的最初,他们或多或少都保存了诗意国度的记忆。

然而,书的后四章,让身为教育者的我,无法不反思现实的教育。

第五章 幼儿园要命的纪律,把所有的喜欢全消解了

第六章 他不能忍受无趣,我的责任是和他一起共创有趣

第七章 他的理想是成为很有名的画家,开十个画廊

第八章 教育让一个聪明孩子如此痛苦,一定是出了问题

对父母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来自陌生国度的客人。面对这个客人,我们全然无知。能够细心体察、不急不躁地了解孩子的父母与老师,实在是太少太少了。一是整个教育现实,很难构建教育者平和的心态;二是家庭氛围的创设,要么假民主宽松之名,过于放纵孩子,要么过于严苛紧张,设定了太多成长的局限。

其实,教育的范畴里除了知识,更有心灵。心灵的成长需要广阔得多的空间,需要顺应孩子的生长禀赋,需要不盲从社会潮流。但这些话,真正运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无不充满风暴。

所以,孩子有了痛苦,家长有了焦虑,教师也有了急躁。

但即便教育过程充满纠结和痛苦,我们仍然教育孩子要活。人为什么要活?因为有使命。

什么是使命?

一边活,一边才清楚自己的使命。

使命在暗处,不容易被发现,多数人浪费了使命。要努力,好好努力,一直努力,使命才会显现。

然而,发现使命、执行使命,到底有多难?有多少孩子在教育的半路,受伤甚至殒命?

教育的悲伤啊,为无常落泪。

生活的悲伤啊,为无力落泪。

周国平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父亲,世上唯有小生命的魅力,是他抵挡不了的。人生的满足,莫过于养育小生命,陪孩子慢慢长大。

我们渴慕幸福,然而还是苦难中的文字最具力量。

想起遥远的《妞妞》。

那年那月,读《妞妞》彻夜难眠,生死交融,仿佛还在昨天。其实,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后的男孩,大体在动漫、电游、网络小说构成的氛围中成长,其中的虚拟、悬疑、夸张,消解支配了他们的阅读趣味,瓦解了男孩成长的真正内驱力。于是,男孩的成长成为难上加难的难题。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幼童不具备克制欲望的能力,因此儿童期教育应该以纪律为主,重点是养成好的习惯。随着孩子长大,则逐渐转变为以自由为主。

另一个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认为,严格的纪律必不可少,可以让儿童养成专心用功的习惯。倘若片面强调学习的轻松和有趣,会使他们没有能力做自己不乐意做的事。

试问,在男孩成长的过程中,作为家长的我们,是否也需要反思?男孩缺乏自制力,如果不建立规则,爱会把他们宠坏,自由会把他们惯坏。或许,教育真的是一次赌博,我们无法预料输赢。或者,根本没有输赢。

中国的教育“一刀切”,从小学开始,人的价值就被分数估定,这是一种愚昧。但是,如果应试教育是一座牢狱,我们也只能做孩子的难友,与他一起受难,共同克服学习的困难。

但不管怎样,良好的天性仍是孩子成长的守护神,每一个跨入校园的孩子都值得被肯定和祝福,而不是被绑架与否定。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叩叩》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