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瑞萍读诗经》读书笔记 -借助入声决绝的力量

烈日骄阳,刚从书店买了575元的书,拎着挺重的。

我的第二个议程是到院士广场的城市书房歇歇脚。两三百米的路,跑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刷卡进入,全席满员,没有空座。

放下那一摞书,轻轻走一圈,我想看看最近的书房是否添置了新书。从南走到北,再从北走到南,碰巧一人离去,连忙坐下来。

找到《薛瑞萍读诗经》,翻开来静静读。

薛老师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她文字里的力量源于深厚的阅读。2007年左右,每日读她的文,从未乏味。这本书出版于2019年,是她诵读《诗经》的心得,共67篇。

特别难忘她在任何讲座现场信手拈来的诵读,投入、忘我。

我想,她是最有资格谈论诵读的人。

对于入声字的意思和滋味,她的解读让我喜欢。

她说,入声急促、急切、立刻、立即、活泼、活跃、发达、发作、激烈、勃发、拔节。这些词是不是很好地形容了入声的急促?所以,诵读入声,怎能优哉游哉,怎能心平气和?

入声,用音高作为补偿,达成语流的平衡。这一点真的很有意思,只是不知道有多少语文老师能够关注得到。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中间的“叶”就是入声,它是换气。入声在其中,才能长——短——长,平——仄——平地完成总体的节奏或呼吸。

“岂曰无衣”中的“曰”是入声,与其极为斩绝。它给予这四个字一往无前的勇气,有一种逆风而行的力量,意味着知难不退。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作”又是一个入声。再听,再读,确乎有一种即将爆发的力量和情绪。换言之,入声里的动进感、勇猛感,让段落辞章更有方阵式的威慑力、紧张感。

“窈窕淑女”里的“淑”也是入声,是婀娜之后的撑展和亮相。这个字,细细品来,柔而不弱,绵里有刚。

“求之不得”的“不得”,“寤寐思服”的“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侧”,一段四个入声字,足见痛之切、痛之漫长——求之不得,睡不着,还是睡不着!

失去入声,诗经还有什么意味?

诵读里的阴阳上去入,正如生活中的油米酱醋茶,都是必须的、不可缺失的、彼此相融的、不能离弃的。

它们正如人生的节奏。节奏是宇宙、自然、生活的基本原则。自然现象彼此不能全同,亦不能全异。全同全异不能有节奏,生活也恰如其是。节奏生于同异之间的承续、错综、呼应。

所以,我们必须适应寒暑昼夜的往来,风波的起伏,山川的交错,必然的得失。

艺术仿照自然,生活离不开自然。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起源,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诵读的高低、长短、疾徐,不也正是一种节奏的表达吗?

诵读就是时间的艺术。

我们往往被平声的长韵感动,其实短促、饱满的入声也很重要。因为入声的嵌入,我们才真正明白了韵律的意味,也懂得了必要时的深呼吸。

走出城市书房,已近黄昏。

薛老师说,诗歌展开的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意思或情节的推进,二是韵律的推进。这两股力量融为一体。

诗之为诗的内在原因,即音乐的动力。

音乐的动力,必包含诵读吧。

也许,我们需要回到音乐,回到节奏,回到诵读。情感就在声音里,意味就在诵读里。不妨借助入声决绝的力量,逼自己端坐下来,每天读点什么、写点什么、做点什么,以调整酷夏的炽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薛瑞萍读诗经》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