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3)班的非平面生活
54.定风波
2022年5月31日,星期二,晴。
近日,和孩子们细读苏东坡。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的序言中写道:“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他一生颠沛流离,官职一贬再贬,从地处偏僻的黄州,一直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读他的诗词——阅世,令人眼界更开阔;越世,教你心胸更豁达;悦世,让生命更圆融。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082年春,45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与朋友出游,风雨忽至,众行皆感狼狈,唯他泰然。
词不同于诗。词的微妙,在于它有一种特别的美学特质,曲折深隐、富于言外之意。
此词为苏轼醉归遇雨之作。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骤风狂。我问孩子们,“莫听”二字是“不要听”“不能听”还是“不必听”?他们称,定是“不必听”。好一个“不必听”,只因一切外物不足萦怀。
“何妨吟啸且徐行”,既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何妨”是挑战的力量,“徐行”是从容的力量,“吟啸”则是旷达的力量。首两句力透纸背,是全篇之枢纽,情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顶风冲雨,自有闲人野趣;“轻胜马”之“轻”,是无官之轻松、是行路之轻便、是心安之轻快,“轻松”“轻便”“轻快”皆是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七字是苏轼用诗词解读生命,也是我们用生命感悟诗词。一个“蓑”字曾让我们仰慕“青箬笠”的逍遥,此刻自然的风雨,苏轼已无“蓑”可挡;但若江湖风雨袭来,唯有从容担当。他由眼前的风雨联想至整个人生,读几遍,再读几遍,便知清旷豪放是苏轼,旷达超逸是苏轼,心胸舒阔是苏轼。
上阙是雨中抒怀的描写,下阙是雨后放晴的描述。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既对应上阙风雨,又拨开“摇荡性情”的点睛之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谓“情动于中”,这饱含哲理意味的沧桑之笔,让多少人心动了呀!晴也好,雨也罢,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他曾是纵横京师的才子,被贬黄州后一样默默躬耕。在东坡,他看到地上冒出麦苗,依然会欢喜得像个孩子;他失去了庙堂,却把整个江湖变成自己的书房……也会酒醒,也会微冷,也感萧瑟,但若“眼中无是非,便是自在人”,哪怕“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得失相对,是非本空。
读苏轼的诗词,就是教我们自适与参透。他从物象、心境、结构等角度切入,带给我们丰富的感发,也唤起人具体而真切的意象。这就是叶嘉莹先生所言的“真正的好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