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上个世纪的学校

续读《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这本书的第二章,茨威格谈及自己所经历的教育。他说,自己记不得当时那种单调枯燥、缺乏温暖、毫无生气的学校生活里曾经有过什么‘幸福’和‘愉快’。这种坦率让我对教育又滋生了某种妄想。

如果学校对孩子来说,不再意味着强迫、荒漠和无聊,不再类似兵营,不再有丝毫硝烟味……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生机勃勃地投入学习,不再无精打采、百无聊赖,不再为别人而学,而是独立、自由、自然的……

如果老师们不再是条条框框的奴隶,不再被官署制定的种种条例所束缚,不再高高地站在讲台上,不再被看不见的“权威”之墙所威慑,不再是不可亲近的“泥菩萨”……

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们学生时代的生活,可以过得稍微愉快一点。他们的朝气、自信、大胆、好奇、欢乐——应该飘洒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定格在每个细节上。我的意思是说,在一味追求“精致管理”的时代,孩子们也得有适度的“失控”时间。

没有谁喜欢“教训口吻”,没有谁希望时刻“被教训”。如果一直“被教训”“被控制”“被压抑”,教育的噩梦会伴随人的一生。

看看茨威格在上个世纪的维也纳所受的教育与影响:

无论你走到哪里,随时都会听到左右两边的成年人在谈论歌剧院和城堡剧院的事;所有的证券交易所都挂着著名演员的肖像;所有的爱好在家里也不用担心会遇到阻力……

我们像发烧似的要了解和认识在艺术和科学的所有领域内发生的一切;我们到旧书店去翻阅旧书;我们天天去书店浏览一遍陈列的图书,为的是能立刻知道一天之内又出版了什么新书。

我们最主要的事是看书,凡是能弄到手的书,我们什么都看。我们从各个公共图书馆借书,同时把能借到的书互相传阅。我们广泛地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随时和周边的人友好地进行讨论。

我们这些半成年的男孩子在学校里、在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上、在咖啡馆和剧院、在散步的时候,除了讨论书籍、绘画、音乐和哲学以外,没有干别的。

我们的特殊爱好就是要去认识那些尚未得到普遍承认的事,那些难以理解、异想天开、新奇和激进的事。

…………

我几乎喜欢上了茨威格笔下的“单调枯燥、缺乏温暖、毫无生气”的学校生活,如果可能也愿意经历他所经历的教育。像他那样,带着敏锐的嗅觉生活,作为思想界的闯将生活,为迎接一切正在转变和来临的新鲜事物生活。

当然,没有完美的现实。后来,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开始了颠沛流离。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他所读过的每一本书、见过的每一幅画和每一处风景,都会在精灵一般的记忆里复活。那种热烈的讨论、你追我赶的劲头、相互的表扬与批评,会早早地锻炼他的思维和视野;那种永远不愿失去的求知热情已融入他的血液之中,使他的精神世界更深、更远。

一个人的肌肉缺乏锻炼,以后还可以补偿;而智力的飞跃、内在的那种理解力,只能在决定性的这几年进行锻炼。若错过,就已完全错过,永远无法弥补,也永远弥补不上。

幸在,他与迷人的艺术,总在彷徨的时刻,让我们沉醉。那是一个更自由、更明亮、更温暖的地方。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