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饮茶》读后感 -暮品“将饮茶”

傍晚,终于能够坐下来,品一品杨绛先生的《将饮茶》。

她的“胡思乱想”代序,很有意思。喝一杯清茶,该撩开的也都撩开了,一切意见啊,问题啊,要求啊,也都化了。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回忆自己的父亲。

父母好像老朋友

她的父亲,杨荫杭,字补塘,笔名老圃,又名虎头。曾做过省级的高等审判厅长,坚持司法独立,和不少高官顶过牛。是个敢说“NO”的人。

她的父母同年,两人好像老朋友,无话不谈。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父母吵过一次架。这种安宁和睦给予孩子们深深的爱的给养。他们一生中长河一般的对话,最令人艳羡。

每晚临睡,父亲朗声读诗,孩子们常常站在他身边,看着他的书旁听。

因为有七八个孩子的缘故,母亲难得有闲。闲时,她从做针线的藤匾里拿出一卷《缀白裘》边看边笑,消遣一会儿。母亲也看过好些新小说,床头有父亲特为她买的大字抄本八十回《石头记》。

母亲的温柔从容,父亲的包容大度,家庭的亲密无间,给了孩子们最真实的成长空间。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最饱有天真。这天真难道不是世上最珍贵、最易碎的水晶吗?

父亲的赏格

在苏州,他们住的房子最初比较阴湿,只要扳起一块砖,砖下就密密麻麻地爬满了鼻涕虫。

父亲为了要孩子干活儿,悬下赏格。鼻涕虫一个铜板一个,小蜘蛛一个铜板三个,大蜘蛛三个铜板一个。于是,杨绛的弟弟妹妹都在“赚钱”,连生病休学在家的三姐也在其中。小弟弟捉得最多,一百条鼻涕虫硬要一块钱。果然,物质刺激有效,不多久鼻涕虫和蜘蛛都被孩子们捉尽。这种“劳动教育”其实是美国式的鼓励孩子赚钱,藏着体验,藏着童趣。

父亲对孩子们的教育理论是“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孩子对什么书有兴趣,父亲就将那部书放在她的书桌上。假如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这等于是无声的谴责。父亲给孩子们买的书,都是孩子喜爱的。

说到底,这些细节背后是父亲明月清风般的性情姿态。他是一个懂孩子的人。孩子如果能够遇上懂他的父母,真是何其有幸?!这种家庭滋养,谱写了孩子成长的精神脉络。

放了一个“屁”

有时,父亲伏案不是为当事人写状子。偶尔,父亲会告诉母亲:“我今天放了一个‘屁’。”或“一个大臭屁”,或“恶毒毒的大臭屁”。过一两天,母亲就用大剪子从《申报》或《时报》上剪下这个“屁”。

母亲还把剪下的纸粘成长条,卷成一大卷,放在父亲的红木大笔筒里。

这个细节真是有爱,也很有趣。

然而,世事辗转,并不全是美好。有战火,有离散。有生,有死。

绿树失却绿意,朱栏也无复朱颜。

杨绛先生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末尾说,“不过,像我父亲那样的人,大概是会给红卫兵打死的。”所以,尽管父亲有太多的劳瘁辛苦,幸而也曾性之所近,拥有浓淡相宜的一生。

说到底,人这一生能放几个“屁”呢?

如果不能,就在暮色中暂饮一杯“孟婆茶”吧,将身上、心中、脑海里、肚子里的“私货”都忘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将饮茶》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