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六。
在好友推荐下,静下来看了《北国之恋》。
遥远的北海道,是很多人心中的浪漫圣地。它等同于很多人心中的诗意和远方。
卡尔维诺说,对远方的思念、空虚感、期待,可以绵延不绝,比生命更长久。这种思念究其本质,是对生命可能性的向往。我们很容易沦陷于琐碎,尤其当无聊疲惫的时候会幻想制造出一个诗意的“远方”。
在东京人眼里,闻不到北海道牧场的饲料味,他们看不到挤奶、给奶牛接生的琐碎辛苦;在北海道的农家看来,东京的车水马龙和霓虹灯闪烁也是一种闪亮的诱惑。
谁的心里都有一个“远方”。“远方”看似总栖息在别处。
然而,远方到底在哪里呢?哪里的“远方”没有叠叠复叠叠的平凡琐事呢?
当我们靠近此岸的“远方”,必然又会在心里遥想彼岸的“远方”。
远方似有还无,亦梦亦幻。可以肯定的是,它也无时无刻不与琐碎相连。试问,若无密不可分的琐事,我们心中就真的再无杂念、幸福就此悄悄来临、从此常驻人间了吗?
在《幸福课》中读到僧人用餐。用餐本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吃饭之前,他们人人都把碗筷摆放整齐。等到铃响,所有人都止语肃静。然后,齐声诵唱供养偈。念完供养偈,大家端正坐姿,在静默中用餐。用毕,摆正餐具,齐声念结斋偈,最后一起有序退场。
这一套复杂而庄严的程序,暗含着僧人对待用餐的态度。哪怕一餐一饮,也不可轻慢。
所谓琐事,若以平等而单纯的态度看它,就会多一份平静和专注。“遇见”琐事,“尊重”琐事,而不只是想着逃离和抱怨,我们自己反而会多一份宁静和自由。
如此,琐事也不是在“压榨”我们,而是在锻造我们。
说到底,谁都是现实的门徒,现实是一切宗教的先师。众生平等,众事平等,众物平等。我们对于现实的态度,除了沉下心来体验,还能做什么呢?同样,我们对于远方的迷恋,到底在迷恋什么呢?
远方真的是一个地理概念吗?或者,它是一个辽阔的空间概念吗?也许,都不是。“远方”更是一个时间概念,当然能够衡量时间长度的,也不是物理的分秒,而是内心的丰富。
说到底,远方不在于你用脚步丈量了什么,而在于你内在的眼睛感受到了什么。行万里路,若不能回到内心深处,也仅是千山万水带来的一场幻觉或一次长途跋涉而已。
可是,回到内心深处,一定要行万里路吗?“远方”的意义,或许正在万千的“琐事”之中。琐事持续不断地流动,不是为了谱写“远方”,而是为了寻找更平和的自己。
那,无论是在东京还是北海道,“远方”都是向内而求的。专注于平常,做好琐事,大概也在一步一步靠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