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八。
闲下来,重读《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才知广义的童话起源比神话早。
童话起在“图腾”的时代,那时人们相信灵魂和魔怪,便据幻想传述他们的行事,表达自己的愿望;直至英雄与神的时代,才是传说以及神话发生的时候。
童话的主人公多异物或动物,有神奇的魔力;而传说的主人公是人,是英雄,虽然他们也常有法宝或魔力相助,但多凭自力成就事业。
英雄是理想的人,神是理想的英雄。
话说回来,神既是不死不变的东西,便没有什么兴衰可记。所以,纯粹的狭义神话几乎没有,一般所称的神话多是传说的变体。
《杨柳风》即《柳林风声》,是一本不错的童话。这是一本少年之书,专给少年看,以及心里还住着少年的人看。这样清浅的童话本身就是生命,日光,流水,树林。它既是一条尘土飞扬的路,也是冬天炉边不可缺少的温暖之书。《柳林风声》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相并,是英国的古典。
这样的好书,幸而已到中国来。
其实,儿童文学不仅是儿童的福音书,也是有童心之人的福音书。
周作人先生在1923年8月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有十个弄科学、哲学、文学、美术、人类学、儿童心理、精神分析诸学,理解又热爱儿童的人,合办一种为儿童的定期刊,那么儿童即使难得正当的学校,也还有适宜的花园可以逍遥。”
如今,儿童期刊与儿童读物已不少见,但保持理性的清明之人仍不多。太多人事、太多刊物,都易被裹挟到某种漩涡里去。
就让儿童站立在课程中央,不被裹挟,对老师而言是难的。
就让儿童读正当的儿童文学,不掺杂任何金钱与利益,对校园而言也是难的。
在语文课堂上,呈现完整的儿童文学体貌,也是很难的。
作为儿童文学理论的创立者,周作人先生的“儿童本位”思想真的难能可贵。1912年3月至1917年3月,周作人在家乡绍兴从事儿童教育,做过浙江省视学,也做过整整四年的中学教师和绍兴教育会会长。因为他从未忘却自己的童年,因为他理解儿童,才有《个性之教育》《儿童问题之初解》《游戏与教育》《小儿争斗之研究》《儿歌之研究》《童话释义》等论述文章。
周作人在《儿童的书》一文中说:“总之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可见,他所主张的儿童文学,一言以蔽之,“儿童本位”是原点,也是终点细细想来,这方面他真的很了不起。
在中国,第一次使用“儿童文学”这个观念词语的,是周作人。
1921年,周作人翻译了日本柳泽健源的《儿童的世界》。先生仿佛在提醒我们:“……大人在本质上不能再还原为儿童,是当然的了。……大人所见的儿童的世界,必不会是儿童所见的儿童的世界。这样纯粹的儿童世界的事情,只一切交给儿童的睿智与灵性便好了;大人没有阑入其间的必要,也没有这个资格。大人对于儿童应做的事,并不是去完全变成儿童,却在于生出儿童的世界与大人的世界之间的‘第三之世界’。”
“第三之世界”,此语多么精当!也是一记悠远的钟声,提醒自己勿忘。
《儿童文学小论》这样的书,虽然“小”,但的确值得常常翻阅。常读常新,常读常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