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案几日,导致颈椎复发。
七分疼痛,五分忍耐。
脖颈转动难,仰望更难。每动一下,都疼一分。不得不感慨人不经事,年岁催人老。
下午,去何园走了走。
读到熙春堂的一副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熙春堂是何园主人的客厅,配此佳联惹人徒羡。
流连在片石山房,欣赏石涛的书法和画作。
细读《石涛画语录》:
一画、了法、变化、尊受、笔墨、运腕、纲组、山川、皴法、境界、蹊径、林木草、海涛、四时、远尘、脱俗、兼字、资任。
十八章画语录,蕴含着丰富的思想:
其一,画从于心。
心师于自然。这是石涛绘画美学的核心。其实,做人、从文,哪一样不需要从于心呢?
春秋佳日从于心,风雨故人归于心。
攀登再高,行程再远,皆始于心。
画师于自然。
绘画,是从内心流露的艺术。哪有一门艺术,会徘徊、流浪在心门之外呢?
其二,我自用我法。
石涛反对因袭,注重创造。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是石涛思想之骨髓。他借古以开今,反对一味摹古,提倡门户自立。
然而,门户从何而立?
有“我”才有画。
有“我”才有文。
有“我”才有字。
能圆能方,能直能曲,有“我”才写意,有“我”才尽意。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其三,一画之法。
“一画”隐喻“不二之法”。他将佛法融于画法之中,从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自成“一真法界”。
本心自性,是石涛的躬身实践,也是他的理论总结。
若再年轻些,对这些话多半茫然无感。随着年龄的叠加,在他所描绘的山川、草木、池榭、楼台之中,慢慢读到隐含着的洞明和觉悟。
跨出片石山房,看板桥道情书法展,便觉索然无味。这些当代作品,在我看来,距离石涛甚远。
出花园巷,从何园归。
坐在电脑前,石涛画作的精神英姿仍在眼前。浮躁的时候,看看这样的书画,便少一些束缚,得一些解放。
今日片石山房,让我深深体悟:方寸之心,始于笔下。
心放,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