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读后感:遥念苏仙

原创 董博宇 读名著学套路

刚过了立夏的天气,空气开始燥热起来。

中午急急赶回宿舍,吃吃饭洗洗衣服,午觉也没来得及补便赶回了图书馆自习室。稳下这颗在特殊时期里总想闹腾起来的心,捧起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四周流动的空气渐渐开始慢下来。

愚不才,非专业。
愿些许文墨能安尔心。

起初是想在课上讲PPT时分享苏轼的,但苦于表达能力和才疏学浅。万一嘴打瓢,就是对先生的不敬了,内心也会愧疚。因此乐得用几句所感来分享对东坡先生的拙见与钦慕之情。

林老有句话应该是极有共鸣的—

“读者对作者之能写此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
作者与读者所获得的快乐,是由观念的暗示与观念的联想而来的,此种暗示比明白直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

读林老的文字如此,
而苏东坡的亦有心中泛起浪潮之同感。

自己尤爱这般如暗示的魅力。可能与经历和年岁带来的性情变化有关,愈来愈多地会用含蓄的譬如文字之类的方式表达。

但又非性情温和,时而为所执不顾及地表达,时而为所顾为他人憋闷着与自己拗气。心里也是想改改脾性的,但往往地,人是会控制不住地表露的。因而在性情上,便十分羡慕东坡先生的真洒脱。

以此文为纪念,献给熠熠生辉的苏仙。

对苏先生的情与感,始于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那时还中学,虽知道是写送给子由的词作,当中含义却没能领悟到些微,只会背背名句,按部就班地写写分析,浑然不知究竟是不是自己的真实感想。

其兄弟相逢之惺惺相惜和对人生的世事无常之慨,至现在才有些灌顶之觉。证据便是,有时在读到或者听到时,甚至会泪眼朦胧,是后知后觉的止不住的那种。

而终于的是渺渺。

酣畅人生,以文书心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眉山原本一座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人有云: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

似乎早已注定苏轼不平凡的一生。

公元1056年,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遇上了合适的人。

年四十七已知悔意的父亲苏洵,
携子瞻子由二人进京赶考。

苏东坡这个才气纵横的少年,以一纸美文获得欧阳修、梅尧臣一行考官的嘉赏,他写道: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三两句对白,便可证实明主贤君亦肯用不肖,使之施展才华的用人之道。梅尧臣不知典故源出,问他,却得是东坡依帝尧之圣德杜撰所得,此等胆气才气颇像苏轼!

苏轼最大的幸运是遇上了欧阳修,如千里马遇伯乐。

欧阳修欣赏他,曾说道:“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泣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亦对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之后,无人再谈论老夫。”三十年后果真如此。

苏轼欣赏的是白居易。
东坡的称号,便是源于乐天。

在被贬的黄州城内,有一无名高地,位于城东。为维持生计,苏轼将其买下自己种田,称之为东坡,为己起名东坡居士;

而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门外亦有块地,那片地则种满鲜花。

文豪们大抵都是惺惺相惜的感觉吧。固然他们互不相识,穿越时空的限制,依旧能在心灵和思想上互相联结。

乌台诗案,三次被贬。苏轼不缺跌宕起伏,而恰是跌宕起伏的人生成就了他。

于黄州,无人问津,他第一次感受到人生的悲戚。深夜时分,望窗外景色,他吟出那首动人心扉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滔滔江水,海棠树下,浩瀚星空。任何一景在他心里都是有意蕴的。

他做农民开垦种田。“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他会虚心接受老农的建议;

他会泛一叶小舟,和朋友划桨在湖上。临江独立的赤壁,举头望明月,友人吹起长箫感叹生命短暂。唯有苏轼乐观,于是吟出《赤壁赋》——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与君共勉。

后又作《赤壁图》,绘有道士孤鹤。应是有隐士之风的,但他终究是现实的,他要回到人间。

安国寺成为他的修心之处。他开始研究佛学,静坐参禅,反省自我,坦然以对自己的生命。

他告诉我们:面对逆境,焦虑也会化作镇静,一定要在这一生去做重要的事。试着去吸收而不是被环境吞噬,拥有了完整的自我,才能从容面对整个世界。

他越来越豁达,也让我们越来越喜爱。

情之所起,一往而深

多数人知晓的是子瞻子由的兄弟深情和他与妻子王弗的相敬如宾,却不知他与朝云的情谊。若你听过,应会更喜爱了。

被贬岭南前,苏东坡一一遣散仆人与侍妾,唯有侍妾朝云不离。其中缘由猜想,应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难得之缘。

有一天,他与朝云在家中闲坐。看窗外落叶萧萧,景色凄迷,苏东坡一边饮酒,一边吟出一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听到这首词的时候,多数人都会心一笑了。因为什么,因为如此之年(这时东坡应该已过半百),他还能保持着坦率和真诚:

女孩子笑,他激动;女孩子走,他失落。
生命里的活跃,情感的那种敏锐,仿若一霎那的单恋。

美酒佳人配美诗。朝云听闻词作,抚琴相应,枝上天涯处落泪。她能明白他此刻的心情,人生不在,美景难长。她继续抚琴,用尽余生,相知相伴着子瞻。

惠州两年,朝云因病去世。当地僧人筹款建墓,在六如亭立朝云墓。亭柱上镌有苏东坡题写的一幅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走后,苏东坡的人生走下滑坡。继黄州惠州后,第三次被贬,这次已是蛮荒之地——海南。

唯一欣慰的是,他与弟弟苏辙相遇了,写下那千古绝唱的水调歌头。如今每每看到明月,已不会再有悲戚之感,想到的则是东坡的“起舞弄清影”般豁达。

兄弟间的感情是他最大的慰藉。
东坡第一次为官到凤翔任职,途中给苏辙写雪泥鸿爪——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从本应优雅在空中的飞鸿到雪地里行走,再到他骑着蹇驴,正如我们每个人被沉重的累赘着。这种人生的起落,换做常人应该已无法承受,但他和弟弟相视一笑,如大雪过去,了无印记。

乌台诗案,以为命不久矣的东坡更是说道:“与君事事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千古之下,怕是只此一对的兄弟感情羡煞世人。

苏辙曾言: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也是懂他哥哥的,两人不止兄弟,更为知己。

苦中作乐,生趣盎然

东坡最惹爱的一处是,他不是只会用些文字发些牢骚和感慨,然后活在虚幻和梦中的人。那样子是不会长久的,也使人活不下去,时间久了多会郁郁寡欢,不得自在。

他是个极会生活的人。总愿发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每个人每件物在他眼里都是有生命的,也就难怪我们见的苏轼无时无刻不是豁达的了。

他用逆境给文明创造了财富,将贫困的生活过的盎然生趣。是面对困境时积极寻找新的思考方式的人生态度,成为了不同于以往的东坡。

一为东坡饼。

那是子瞻先生和友人在寺里下棋时,一直下到深夜。突然肚子饿,便让寺里小和尚找点吃的。

因为只有干面条,所以就只能炸了吃。结果因为困乏,小和尚睡着了,面炸成了糊状。东坡忙说不急不急,反倒还好吃呢,于是东坡饼就成了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

二为东坡肉。

那是被贬期间,家里实在是困顿,能吃的也就肥猪肉了,为此他居然写了《猪肉颂》。大不同以往的阳春白雪类,却因为这般的接地气广受百姓和今日的世人喜爱。

把锅洗干净了,少放水,待它自熟,莫催它,小火慢炖,油给煎出来,肥而不腻。寥寥几步,已有特色,

三为火烤羊脊骨。

据说是他在被贬惠州的路上想出来的,用小火烤出来,倒也是物尽所极十分会过日子。东坡言还会有蟹的味道,又给弟弟推荐。全无官员凛凛在上的风气。

这算是跨越千年的文化。不仅饮食,还有三潭映月西子湖的地标文化。对人们来说,苏轼是可爱可亲可敬佩的,因为他给百姓带去了物质和精神的双层财富。

他会发现人间的温暖,用来排解苦闷,用自己的灵性照亮周围;他跑到田间、水畔、山野、集市,追着农民,渔夫,樵夫,商贩谈天说笑;

用他自己的话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对人的大爱是东坡的一种处世。

他有过少不更事的悔恨。借《凌虚台记》感今怀古,暗含讽刺,寓意人生无常;

他有过意气风发的抒怀。用《念奴娇·赤壁怀古》释己心怀,虽不协韵,随兴所至;

他不会因敲门不应而气愤。跑到江中寻乐,吟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又给予了后世多少遐想。

永远希望有那么一刻江海寄余生。但他不是会逃避现实的人,回到生活中他会继续生活。东坡一辈子都没有去退隐,因为已经发泄出去了,真正解脱的还是现实生活。

法国《世界报》——其国内最大发行量的报纸 。在2000年,组织评选公元1001至2000年间的“千年英雄”。全世界共12位,苏东坡名列其中,是亚洲唯一一个。

对苏轼,自己更偏爱苏仙这个称谓。其魅力,纵使千年之遥,也会有力量被给予,使自己这平凡挣扎又不愿服输的人生不曾停下——

有梦想也活在现实里,爱着万物为了让自己多快乐些;有幻想而不沉溺,提起之时又沉醉其中,敢想敢做又分寸拿捏。如有光亮,一路前行。

文尾,推荐央视的纪录片《苏东坡》。
(文中关于苏轼的介绍部分参考该片及百科)

辞藻优美,配音动人,内容翔实,更是荟萃叶嘉莹先生、余光中先生等大咖人物点评。相信于你大有裨益。

开头提到的林老之作,也不失为一佳作。虽读起来较需要耐心,但倘若读进去了,便会发现作者之妙不可言与东坡之有趣。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读后感:遥念苏仙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