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之后,依然清明。
诚如经书所言:“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想到昨日下午读的几首清明诗词,如一枚深嵌于夜空的弯月,在慵常的生活中给予我们几许洁净的力量。
阮郎归·南国春半踏青时
【宋】欧阳修
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
如若有两三好友,一起走在郊野的园林,该有多好!
那时,春风和畅,天朗气清,依稀听到骏马嘶鸣。青青的梅子,才如豆粒大小;细长的柳叶,像女孩清秀的弯眉。
春日自在清澹,白天渐长,蝴蝶飞得如此轻盈。
而那花瓣上的露珠呢?依旧晶莹。
春草茂密如烟,那眺望的帘已悄然轻垂。
高高荡起的秋千,起起伏伏也累了。奈何无眠,唯有双燕在梁上静栖无言。
目似星辉,文如墨画。欧阳修这般才情卓绝的词句,该落笔在怎样澄澈的情境下?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的序言中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轼这首《东栏梨花》,不华丽,易懂,直接得有力度。这种力量来自文字的朴质与深厚,配得上湛蓝碧透的春日晴空。那种洞彻,刀刻般深入骨髓。一个字:飒!
梨花淡淡的白,柳树葱葱的绿,柳絮纷纷的飞……几许惆怅穿不透满城的柳花,两处茫茫皆不见。
站在东栏的梨树旁,只需“一株雪”,光阴便因此凸显明亮。他不苦吗?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
苏轼一生跌宕,只剩“贬谪”连绵。可是,他无怨憎,从旷达中来,到旷达中去。
他依然看见明朗的天空,嫩绿的枝芽,芳香四溢的雪梨花。短短28字,除却纯美的欣赏,只剩人生的透视。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读书和贬谪,相携而行,互为勉励。
“人生看得几清明”——就这般,唯这般,他道出万千俗子的耿耿心声,抵达出世、入世的自由。
那东栏的“一株雪”,千百年后依然挺拔成清明的绝唱。
我想,学着苏轼用14字概括自己的内心:人不清明枉清明,清明之后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