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小树之歌》 -读书笔记

听岳乃红老师推荐了《少年小树之歌》,欲买来读。但书已绝版,辗转买到彩印版。

间歇感冒间歇读。

(一)分享美好的事物

是的,大多数情况下,“闲着”“去书店闲逛”“读书”并非易事。

理想化的阅读,是自我营造的内心感受,是戴着镣铐舞蹈,是琐屑的日常中的自我倔强与自我滋养。

这正如《少年小树之歌》:一个少年在艰难地构筑自我,构筑更深邃、更智性的内在世界。即便在艰辛的山区生活,他的成长仍在诉说人类心灵的故事,其中呈现普遍而深刻的人性轨迹。

“奶奶说,当你发现美好的事物,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分享给任何你遇见的人。这样,美好的事物才能在这个世界自由地散播开来。”

我觉得她说得对,翻开这本书你能立刻被其中的特别气息所吸引,这是一部具有启发性的作品。

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有责任将小树的故事分享出来。

(二)寻找精神的心灵

奶奶说,人类的身体里有两种心灵,其中一种和肉体的生存有关。我们利用肉体心灵寻找避风遮雨的地方,还有填饱肚子的粮食。我们依靠肉体心灵寻找伴侣、繁衍后代。

人类必有拥有这样的心灵才能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残存下去。

但是,我们还有另外一种心灵,它和这些肉体的需求毫无牵连,那就是精神的心灵。

如果一个人仅用肉体的心灵思考,我们会变得如何贪婪而卑贱?那样的心灵会一直萎缩,变成豆子那么小,最后就消失不见了。

当躯体死亡,肉体心灵会跟着死,但精神心灵却永远存在。

唯一可以锻炼精神心灵的方法,就是运用它来体会事物的内在。但是,你必须先挣脱贪婪,还有其他肉体心灵的束缚。

小树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爸爸去世后才一年,妈妈也跟着离开人间了。当年他才五岁。从那时候开始,他便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即便如此,他所传递的仍是人间的温暖。小树如月亮,也如山。

当体察内在的心开始萌芽,小树愈尝试着去了解别人,他的精神心灵愈加强大。

小树如此,人皆如此。

只是,我们那精神的心灵不可能永远是一幅恬然自得、了然尘事的模样。实际上,谁的生活不颠簸,谁的内心不疏狂?

(三)读懂自然的心语

印第安紫罗兰,是山里报春的使者。

四月的风,轻柔又温暖,就像包裹着婴儿的被褥一般。

夏天,生命的力量在澎湃。

秋的脚步,总是先降临在山顶的树木上。

冬日结束,山茱萸白色的花滚得漫山遍野。

当我们踏出脚步,其实自然便开启了一条路让我们前行。哪怕四面八方伸出黑色的手环抱我们。

风雨远去,细小瑟缩的新绿会在灌木丛和树枝上萌发。

树梢传过来的低语、淙淙流淌的流水、滚过岩石的山涧,林间一切的生命都同小树一起成长。早晨的微风唤起小树起床,高山给予小树自由,吐着细小蓝色花朵的印第安紫罗兰教给他坚忍。

查拉几人从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和大自然玩耍而责骂他们。这对我们而言,是多么重要的启示!

也许,我们需要努力让自己讲话的声调和山中的声响融为一体;也许,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听听风在树梢吹拂,看看月光洒满山谷;也许,孩子已被上天赋予热爱树木、鸟儿、雨和风的本性,只是我们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忽视它。

童年需要留白,教育需要留白,中国画需要留白。比空间留白更重要的是时间留白。童年的植物性力量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寻找、去读懂自然的心语。

(四)做给孩子读书的人

奶奶对小树而言,是多么重要啊!

每到周末晚上,奶奶就会点起煤油灯,选几本书读给小树和爷爷听。奶奶总是慢慢地念,她的头向前倾专注地看着书,长长的发辫拖在地上。

点亮煤油灯,是一件奢侈的事;奶奶就是小树心里的灯。

奶奶会列出书单,让爷爷去镇上的图书馆借、还,再借、再还。

在后院走廊上,沐浴着夏日夕阳的余晖,奶奶会轻声地诉说关于少年小树的一切,以及更多的故事。

您愿意在告别世界以前陪我走一段吗?

不必走很远,就在图书馆附近。

您愿意陪我坐一会儿吗?

不长,只要半小时,以故事的单位去计时。

您愿意为我再逗留一阵子吗?

在分离之前,让我们重温彼此的信赖和爱。

现在,奶奶老了,已经换成小树来读书。他坐在壁炉旁读着,奶奶一边听着一边凝视壁炉中跳动的火焰。

她称赞小树念得很好。

多么美好的朗读循环,多么温暖的叙事回流。这个故事是否会触动不爱阅读的孩子们的心?

阅读,是最深层的内在根系,是丰富、饱满的人格奠基,是面向明天的无限可能性。

一个给孩子读书的人,像奶奶呵护小树一样呵护童年的节奏;浪漫与精确之间,静待无数棵小树的成长。

一朝叶茂根深,将逐点绽出。

结语

奶奶走了。

风中有琴声,琴声中有呜咽。

多年以后,当小树再想起奶奶,泪水会终止。那些萦绕在他心头的故事和诗篇,会得到些许的宁静。

《少年小树之歌》,寄放着春秋的冷暖。小树终将走向自己的远方,那是一条从自己出发,最终回到自己的长路。

路的前方还是路,风的前方还是风。

试问,我们的长路又在何方?我们的小树何日长成?我们的精神心灵又在何处落脚?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少年小树之歌》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