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不会笑的孩子》读书笔记 -音乐是内心的自由之地

读完一本童书《不会笑的孩子》。【澳】丽莎.尼科尔著,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10月第1版。

作者丽莎是个有趣的人。她每天都要看几部音乐剧,还要随便吹几下蓝色绒面风笛,以此使自己的音乐免疫系统处于最佳状态。

她的许多作品都以音乐为中心。

音乐可以用作良药。

音乐能够治愈许多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曲调”。曲调和指纹一样,任何两个人都不会相似。但是有时候,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我们会严重“跑调”。是的,我们的“节奏”会乱,这时就不快乐,出现了各种奇怪的问题。

孩子们呢?他们长得太快了,曲调常常难以跟上自己的成长速度。

所以,这就需要选对曲子,用对“剂量”。

有的孩子不会笑,她的全身就像被慢慢地裹上了一层茧。随着茧壳的层层加厚,世界对她来说,也会变得越来越沉闷,越来越遥远。

他们需要音乐像五彩纸屑,从身边流出来。

需要变成一条鱼,心扑腾扑腾地跳。

需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需要西瓜般甜甜的感觉。

需要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去野餐。

需要在弦乐器的弹拨之间,调整思想的步伐和行动的步伐。

需要生活的背后飘着蒸汽一样的音符尾巴。

需要成人根据情境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曲调。

童年本该充满欢声笑语。

健康的孩子一天至少会笑三百次。他们会伴着音乐翩翩起舞,翻滚着、翱翔着、飞奔着、慢行着,在音符之间跳来跳去。有那么一些瞬间,时间可以不存在,可以被定格,因为它已被粉碎成无数个碎片。

唯一确定存在的东西,是音乐。

孩子就像乐器一样。

魔法是童年里唯一合理的答案。

当然,有时候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们,而是成人。大人们总以为,沉睡的小虾米会被激流冲走;他们担心逆水前进的小虾米,不努力就完蛋了。如今的父母可是太太太焦虑了,焦虑到足以把任何正常的孩子逼疯。

在三观过正、过于高雅安静的家庭,平常的喧闹有一种魔力,可以让孩子感到轻松和温馨。这类孩子会孤独,会觉得自己被遗漏在某种幸福的宇宙之外。这时小伙伴们之间的磕磕碰碰反而会消减孩子的孤单。他们需要龙卷风卷来的一道彩虹,需要一团有声有色的烟火。

其实,相对而言,更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成人。暗中修复家长的曲调更重要。

不去想,是成人治疗时最困难的部分。

换言之,恰到好处的跑调、松弦,这正是每一种疗法所需要的。演奏上的不完美是一项基本要素,而成人过于苛求完美,总是忘记自己曾经的不完美。成长嘛,总有一些时候会出点“漏子”。

有些东西,总是要你先放手,然后才会回来。

爱孩子原本的样子,是值得所有成人要竭尽全力去做的事情。

每个人都需要音乐。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音乐。

不是去听音乐,重要的是感受它。

不是去学习,重要的是感受学习。

听见音乐,确实是感受的前提。但是,如果不去感受的话,就仅仅是听听而已。同样,学习如果缺乏了内心的感受,也仅仅变成知识的积累而已。关键的是,知识距离智慧远着呢。

慢慢地,各种乐器演奏越来越密,曲子充盈着充盈着,后来变得像繁忙的街道一样,熙熙攘攘,热闹起来。这时候,孩子应该会唱起歌来,歌声在韵律之间流转,如同行人在车流中穿行。

生命的律动就从这混响的音乐中流淌而出。

成长拥有自己的脚印。脚印拥有自己的生命。音乐会拂过孩子的皮肤,会在房间里、教室里、月光下尾随他们。

座头鲸是了不起的布鲁斯歌手。它的轻声细语,它的滴答声,无论多么纠结复杂的心扉,都会被打开。这是它的使命。要不然的话,它就去那片海洋,和伙伴们一起北上,找乐子去了。

我们这些大人啊,总是无法成为座头鲸。

生活就像轮子,时而处于巅峰,时而处于低谷。但是,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潮湿还是干燥,无论炎热还是寒冷,只要我们有打拍子的手,有可以唱歌的嗓子,就可以有成长的音乐。

音乐是内心的自由之地。

生命不息,音乐不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童书《不会笑的孩子》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