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浅析月亮在中国古诗词中的意境
有这么一个诗人,他诗中有341首诗写到“月亮”,而且为儿子取名(明月奴)也有“明月”字眼,相传最后亦是“邀月”失足。大家猜猜他是谁?
一
月亮是美的象征,情的载体
月亮也是祈祷“团圆”和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首先,我们心中“月”是美的象征。月是美的象征,她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而且冰清玉洁的女性,永远那么可人地高悬于夜空之中,风情万种。
远在先秦时期,人们唱出了“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
诗仙李白也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夜竹林空明、澄澈,在其间弹琴安闲自得,明月似友人前来陪伴,外景与内情自然融为一体。所以,月亮是美的象征。
其次月是情的载体。月亮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咏月诗历来为世人传唱。月亮寄相思、祝福之情。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此句出自《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一诗,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倾诉,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
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诗人伫立西楼,推窗望月,想象着大雁飞回时,丈夫赵明诚或许会托雁传书,带来平安的信息。
李白在《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借头顶的明月,发出邀请,希望她带去自己对朋友真挚的惦念和祝福。
由此,“月亮”这一意象深入人心,明晃晃地闪在心头,引发我们怀人祝福之情。
二
月亮寄托游子的思乡之愁
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常常仰望夜空那一轮明月,思念家乡亲人。
李白是咏月的高手,他的《静夜思》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久离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
王安石,夜深人静之时,唯见江心一轮秋月,恍然忆起家乡,油然感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千古流传,喊出远离故土的游子共同的心声,对故乡的一往情深。
三
月亮寄托诗人流放之悲、亡国之痛
浔阳江头,荻花之侧,朦胧的月色之下,白居易于《琵琶行》中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不由令人痛彻心扉。江心倒映的秋月以一种清清冷冷的素白,见证着漂泊的旅人在人间道上辗转的清冷。好一弯孤月!
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从皇帝一下子变为囚徒,倚栏而望,一弯如钩的残月,让人遐思,月亮还是旧时的月亮,但如今物是人非,山河沦落,这弯新月也便成了历史盛衰兴亡的见证,亡国之痛、悲苦之情。好一弯残月!
姜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月,本无所谓冷热。月之“冷”是客观物象作用于词人心灵的感觉,似乎月也懂得人间的苦难。此时的月亮已不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象,它成为诗人内心情绪的真切映射。好一弯冷月!
四
月儿也是哲理的寄寓
高悬于天际的月亮,那朦胧的月光、淡雅的月色、多变的月形,无不富含哲学的思辨意味,它唤起了诗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
李白在《把酒问月》一诗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就将明月放在宇宙的大时空中,提出了一个千古之谜,气势恢宏。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词的结尾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我们的心里弥漫着永恒的感动。
毛主席1918年游历洞庭湖,对着白玉盘说,“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25岁的他,胸怀天下,字字铿锵,而今已是照彻寰宇。这就是“月”的力量。中秋佳节,祝福我们的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抗疫第一线的志愿者、各行各业值班的亲人们,正是有你们负重前行,才有我们的岁月静好。
面对头顶这轮满月,借用王阳明的诗,把最真挚的祝福送给正在赏月读文的你: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作者简介:
庞珍,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