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弥天漫地。
真是雪上加霜,汶川大地震波及到这秦岭山里,河走了样,山变了形。最令人揪心的是铁路两旁那些悬崖绝壁,平时就恶狼样对铁路虎视眈眈,地震使其又多了几分险恶。可是,铁路又必须畅通无阻。大家轮番上阵,对铁路设备二十四小时日夜巡查。于是,我和一位工友便有了一次雨夜巡查。
冒着斜风冷雨,我们登上一台电力机车。强烈的灯光下,窗外的铁路在雨水中快速地后退。秦岭山的夜空迷迷蒙蒙的,山隐失在夜中。车站变了位,项链般镶嵌在铁路线上的一座座隧道也是若隐若现。如果在平时,绝对是一幅好景致,至少能使人坠入梦幻中。而眼下我必须盯着那些供电设备,透过雨水巡查出它们的异样。还好,设备安然无恙。不觉间列车驶进一个小站。该松口气了,这时我恍然发现驾驶室一角立着一台热水器,旁边放着几只一次性口杯,其中两只已盛满了水。司机待车停稳,端过来递给我和工友:“来,喝水,这可是为你们特意准备的。”见我有些诧异,司机一笑,他随后的叙说顿时把我的思绪拽回到地震抢险的日子里。
地震那天,这条铁路线上的109号隧道坍塌,一列货物列车正好驶进该隧道,司机紧急刹车,却还是撞上那堆巨石,机车瞬间变了形,两位司机被困在那机车里。数分钟后,在附近干活的供电和工务部门的几位职工赶来营救,可车门打不开,只好砸碎前面的挡风玻璃爬进去。一位司机出来了,另一个司机因为小腿被卡在变形的机器中动弹不了,这时候,隧道内倾覆的油罐车开始爆炸,火焰喷射过来。司机急了,对救援人员说:“把我的腿砸断吧!”有人接过他的话说:“我们来了,就一定能把你救出去。”说着又有人找来一根手腕粗的钢棍,你撬我拽,经过一阵紧张的忙碌,司机终于获救了。当大家抬着那司机刚出隧道,只听“砰”地一声巨响,又是一节油罐车爆炸了。机车顿时消失在一片火海中……说到这儿司机叹了一声:“幸亏那几个人,要不,我们就少了一个司机。”
我说:“大家都是铁路人,不能见死不救。再说,这是为了抢险。”
“正因为抢险,我们才在机车上备下开水,让你们随时上车有水喝。”
司机的话使我的情绪激动起来,此次109号隧道大抢险。展示出铁路人拚博的情怀,也造就了铁路人,使铁路精神获得了一次升华。
列车重新启动后,不一会驶进了已经恢复通车的109号隧道。老远,空气中便有股浓重的油烟味,随着列车的缓慢前进,气味愈来愈重,待进入隧道呛得人喘不过气来。里面更是满目劫后的惨状,尽管已经修复,道床平整如初,钢轨平滑而顺畅,但细看还是能令人感到当初的惊险,墙壁凸凹不平,仍残存着当时坍塌的痕迹,洞顶洞下一片漆黑,可见那大火是多么的凶猛!五六分钟后,列车来到隧道的南出口。地震导致这儿半面山垮塌,一瞬间便堵死了隧道,眼下,巨石已被移走,危险处立着一根根钢柱,中流砥柱般支撑着陡峭的山体……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使人顿生一种自豪,一种钦佩,一种敬畏。想那天,地震之后,我和众工友来到这儿,数百米外就看见整座隧道被烈火吞噬,浓烟蔽日,火焰冲天,隧道内还不时传来爆炸声,而山上那些飞石,好似一群亡命逃窜的野兽,嘶叫着从那火中冲出来。亘古未见,闻所未闻。我当时只有一个感觉:世界末日。却不想,仅仅才十一天,泣鬼惊神,隧道又恢复了通车。可以想见那之中的日日夜夜包含着多少拚博?多少汗水?多少期盼?多少惊喜?多少成功?多少失败?多少顽强?多少牺牲?多少锲而不舍?多少凯歌高奏?这些虽说已成为昨日,但诸多瞬间的情景却化作了永恒。而今看来,人类历史上震撼我们的,往往不是山崩地裂,也不是山呼海啸,而是灾难时意志兀现出来的,是人的抗争,是生命的重现。
又到了一个小站。
此次的设备巡查结束了。时间已是次日的凌晨,雨还在下。这样的雨夜巡查对我已是数不胜数,每次结束时人都疲惫不已。但此次却很亢奋,原因很简单,工作在铁路上,身边又有这么一座绝处逢生的隧道,之中的故事谁听谁都会心潮激荡。
作者简介:王恩豫,宝鸡供电段退休职工。已发表散文小说一百余万字,作品散见《中国铁路文学》《北京铁路文学》《天山路》《驼铃》《都市文学》《芳草》《人民铁道报》《陕西工人报》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