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千年的皇帝——孟昶
文 /白振武(河北)
提起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孟昶(919―965年,邢州龙冈县即今邢台市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花蕊夫人,是“花重锦官城”成都遍种木芙蓉的浪漫,是孟昶使用七宝溺器的奢侈。一句话,就是他的骄奢淫逸。其实,孟昶十六岁继承皇位后,勤于国政,惩治贪官暴吏,减免苛捐杂税,推动农桑经济发展,出版大批儒家经典著作,繁荣文化事业,使后蜀外稳内安,百姓富庶,成为了五代十国中唯一“国内阜安”的乐土。
后蜀高祖孟知祥(874—934年)晚年,对故旧将属非常宽厚,大臣放纵横暴,为害乡里。孟昶初继位,众人欺他年少,没把他放在眼里,所以更加骄蛮恣肆。夺人良田,毁人坟墓,欺压良善,全无顾忌。孟昶即位数月,即以智谋将恃功跋扈的辅政大臣李仁罕问斩,一时大快人心。张业是李仁罕外甥,当时掌握御林军。孟昶怕引起内乱,杀李仁罕后不仅没动他,反而升其为宰相。张业权柄在手,全不念老舅被杀的前车之鉴,更加放肆任性,竟在自己家里开置监狱,敲骨剥髓,暴敛当地百姓。孟昶待时机成熟后,将其诛杀。眉州刺史申贵聚敛贪恣,残害百姓,甚至指令狱中盗贼诬陷无辜百姓为同党,以此进行要挟,大肆收取贿赂。申贵曾指着监狱大门得意地对人说:“这是我家的铸钱炉。”孟昶得知后,立即把他贬到边远地区,并在途中将其赐死。
孟昶为政宽容,轻徭薄赋。他于934年12月发布《劝农桑诏》,要求各级地方主要官员都要以身作则,深入田间地头劳作,兴水利,劝农桑。《劝农桑诏》全文38字,简短精练,很有些《诗经》的朴拙古雅,全文如下:“刺史县令其务,出入阡陌,劳来三农,望杏敦耕,瞻蒲劝穑。春鹒始啭,便具笼筐。蟋蟀载吟,即鸣机杼。”意思是说:各级官员们听好了,你们要下到田间地头认真务农。看见杏花开,菖蒲生,就要敦促农民春耕,莫误农时。听到黄鹂啼鸣,赶紧备好农具开始农忙。闻蟋蟀吟唱,就要张罗安排织布工作。把诏书写得这样生动机巧、清新雅致,史上也没谁了。经过数年发展,蜀中百姓富庶,斗米三钱(贞观之治时富庶的标志之一,是每斗米卖四五文钱),金币充实,“弦管歌诵盈于闾巷,合筵社会昼夜相接。”
孟昶大力提倡节俭,并身体力行,寝宫只用普通素色的帐帷、被褥,盥漱用具最好的是银器,常用的不过是一般的黑漆木器。
孟昶广开言路。他模仿唐朝,设立铜铸的“匦”(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以通下情,体恤民瘼。孟昶喜欢打球骑马,又好方士房中之术,多选貌美女子充实后宫。枢密副使韩保贞恳切劝谏,孟昶醒悟,当天就将所选美女遣送出宫,并赐给韩保贞黄金数斤以兹奖励。
孟昶性格“仁慈柔怀”,对死刑判决格外慎重。每次审核死刑报告,都想方设法法外开恩,尽量保住罪犯性命。被核准死刑的囚犯临刑前,孟昶都会派人暗中到刑场观刑,只要死囚“一言称屈”,便立刻现身制止行刑,即刻交有司反复核实,以至有些案件“至有三五年间不决者。”因其“慈惠素著”“治蜀有恩”,后来孟昶降宋时,数万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哭着为他送行,哭晕过去的有数百人。老百姓一直送到犍为县才告别,因此当地被后人称为“哭王滩”。
孟昶以前蜀亡国为鉴,公元941年,亲自撰写《颁令箴》,以戒饬各地当政者要勤政清廉,克己爱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颁令箴》共24句,96个字,字字句句感人肺腑,其文如下:
朕念赤子,肝食霄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
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
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
尔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颁令箴》全篇意思:寡人十分关心百姓,为了他们很晚才吃饭,天不亮就起床了。之所以给你们讲这番话,是希望你们要关心爱护百姓,尽心尽力抚养百姓,为他们谋福利。治理地方要争取达到蝗虫不入境、鸟兽懂礼仪、儿童有仁心这三种奇异事件出现的程度;为政既能坚持律法和原则,又能兼顾民情人心,则必然像一首美妙乐曲那样和谐动听。管理百姓要像赶鸡回家那样因势利导,恰到好处;当官要遵守留犊的规矩,为政清廉。地方治理宽严适度才能移风易俗扶植正气。你们切不可盘剥百姓,让百姓利益受损。当官的虐待百姓很容易,可是你们却难以欺瞒上天,欺压老百姓早晚要得到报应。赋税是国家的根本,军队和政府都要靠此来养活。我对你们的赏罚决不会拖延。你们所得的俸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最重要的莫过于对百姓仁慈。我用此篇戒文勉励你们,希望你们能够深切理解我的苦心。
《颁令箴》字字珠玑。“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这四句指出了当权者应该追求的执政目标,管理百姓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里面提到了四个典故:“三异”出自《后汉书·鲁恭传》。东汉建初年间(76-84年),鲁恭任中牟令。建初七年(82年),郡里发生蝗灾,只有中牟县没被波及。河南尹袁安不信,派官员肥亲前往察看。鲁恭陪着肥亲视察,走累了在一棵桑树下休息。有野鸡飞过,停在树旁,肥亲问旁边一个小孩儿,为什么不把野鸡捉回家去,小孩说:“这只野鸡正在孵小野鸡哩。”肥亲惊动而起,与鲁恭作别道:“我到这里来,本是考察你的政迹。今螟虫不犯中牟,这是一奇;德化及于鸟兽,这是二奇;连小孩都有仁心,这是三奇。我久留在此,只能打扰贤者。”“七丝”是指古琴的七根弦。“驱鸡”典故出自汉代荀悦的《申鉴·政体》,讲的是:天晚了,小孩往家里赶鸡,赶急了不行,赶慢了不行,离近了不行,离远了也不行。告诉大家赶鸡很有学问,不管不顾地硬赶或是撒手放任都不是好办法,而应因势利导,让鸡自然地走在回窝的路上。“留犊”是说东汉时苗出任寿春令时,携一私牛赴任,后来此牛在官舍中产下一犊,时苗卸任时,认为牛犊系在官舍所生,应该属于当地,因此不顾牛犊恋母哞叫,把它留置寿春。
《颁令箴》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文辞优美,情深意长。虽然宋朝灭了后蜀,往孟昶身上泼了一堆脏水,但却对《颁令箴》首创的廉政警示文告大大滴感冒。宋太宗赵光义将《颁令箴》中的四句“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摘取下来,亲笔书写,诏令全国各府、州、县官吏,将之镌刻在碑石之上,立于衙署厅室南侧,以作官吏的警示标语,并更名为《诫石铭》。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明令各府州县俱立《戒石铭》于衙署堂前的甬道中,并建亭保护,称为“戒石亭”。到了清代,因戒石亭居甬道正中出入不便,遂改为牌坊,架在甬道之上,故又称“戒石坊”。
乾隆年间,《戒石铭》漂洋过海,传入日本。桃园天皇宽延二年(公元1749年),日本国福岛县二本松藩王丹羽高宽,将十六字碑文刻于该市霞城公园内一块巨石上,将其作为藩政官员的行政准则,后又谱成歌曲,命政府公务人员每日上班前吟唱,延续至今不辍。
孟昶不仅公文写得好,诗词也写得棒。“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首词我们普遍认为是李煜所作,而南宋学者杨湜在巜古今词话》中认定此词为孟昶所作。这个观点我们这里不做探讨。孟昶有一首词是被北宋官僚文人当作他荒淫奢侈的罪证而广为传播的,那就是《玉楼春》: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庭院静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成都夏日酷暑难耐,孟昶命人在锦江河畔修建了一座水晶宫,又凿了一个“摩河池”,夏天常与花蕊夫人在此纳凉避暑。一日,孟昶看到花蕊夫人穿着一件蝉翼纱衫,肌肤若隐若现映在纱衫里,当即诗兴大发,提笔写下《玉楼春》。这首词上阕写自己与爱妃的柔情缠绵,下阕写他感忧国事,无法入睡,独自来到寂静的水榭走廊,恰看到流星划过,不由发出“只恐流年暗中换”的悲叹。
百年后苏轼据此词改写了一首《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后蜀灭亡后,孟昶面见赵匡胤,赵匡胤一见面就说:“你的词写得相当漂亮,一句‘冰肌玉骨清无汗’,就足以夺词林之冠,连朕这个识字不多的人,也能看懂和体会到其中的意味。不过,玩这种文字游戏不是你我的本分,那些都是文人墨客做的事,你玩的如此上瘾,焉能不亡国?”赵匡胤先褒后贬,巴拉巴拉居高临下给孟昶上了上课。这个忘恩负义的赵胖子哪能体会到孟昶触景生情的感受!
孟昶为了百姓不受战火涂炭,献城投降。孟昶多次上书,恳求赵匡胤照顾其家人,特别是他的老母亲。他在降表中说:“内外骨肉亲人有二百多人,还有将要七十岁的老母,还望大宋皇帝能对他们多多眷顾,让他们过上顺心的日子,免遭分离之责罚……”赵匡胤见孟昶在降书中屡屡提到自己的母亲,感受到了他对母亲的至孝,对孟昶也不由产生敬重。赵匡胤对孟昶的老母亲非常尊重,恭敬地称为“国母”。孟昶进入汴京一周后便暴亡了。有人说:孟昶的暴亡是赵匡胤忌惮孟昶的威望太高。北宋灭蜀后,统治者对蜀地实行暴政,由此爆发了由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大起义。民间流传李顺是仁君孟昶的遗腹子,所以,起义军一呼百应,深得百姓拥护。也有人说:孟昶的暴亡是赵匡胤贪恋花蕊夫人的美色。花蕊夫人的美本文不再描述,诸君尽可以想象。只是告诉大家花蕊夫人的意思是:百花在她面前顿皆失色。而且花蕊夫人冰肌玉骨,夏天清凉无汗,是人体小冰箱,赵胖子怎不想把她揽在怀里?还有一说是:孟昶看到家人得到妥善安置后,他以男人的方式走了。孟昶死后,他的母亲没有掉一滴眼泪。她举起酒杯把酒撒于地面,对儿子祭奠道:“你不能为社稷而亡,苟且活至现在,我之所以忍着不死,就是因为你还在这个世上。现在你既然已经死了,我还活在这个世上干什么?”于是,孟昶老母开始绝食,数日后,随孟昶而去。
再转过头说说花蕊夫人。花蕊夫人不仅长得如天仙般飘逸俊秀,且聪慧贤达、精通音律、擅长歌赋。据说,孟昶的许多爱民、利民举措都是由花蕊夫人的才情而引发。花蕊夫人随孟昶入汴梁途中,创作出堪比李清照词的《采桑子·途中作》:“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妾最婵娟。此去天朝,只恐君王宠爱偏。”入京后,面对宋太祖即兴赋诗的要求,花蕊夫人不假思索,将国仇家恨浓缩为诗脱口而出: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此诗意味深长,可谓千古绝唱。孟昶死后,赵匡胤“不负重托”,把花蕊夫人照顾到了他的床上。花蕊夫人思念夫君孟昶,于是请人画孟昶的像,悬挂于内室,早晚祭拜。当赵匡胤询问所挂何人时,花蕊夫人答:“此乃送子神张仙。”于是,孟昶就逐渐成为了后世敬奉的送子神。花蕊夫人虽身不由己,不得不以身侍奉赵匡胤,但她却对孟昶一往情深,忠贞不渝,二人也可称为神仙眷侣,孟昶应该无憾了!
文末顺便说一下,孟昶是我国对联的始祖,现在可考的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出自孟昶之手。孟昶组织编成中国第一部词选《花间集》,精收佳作500首;他诏令史馆编辑《古今韵会》五百卷,可惜没有流传下来。孟昶命人在石头上刻《论语》《周易》《尚书》《诗经》等“十一经”,历时8年才刻成,并将《孟子》首次列入诸经之列。为了便于流传,孟昶又命人刻成木版图书,后世用木本刻书由此而来。孟昶创办了第一个中国画院。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的“南管音乐”(又称“南音”),据传也始于孟昶,因而孟昶被福建南音尊为乐神。花蕊夫人爱花,尤其喜爱芙蓉、牡丹和红栀子花。孟昶便动用大批人力在成都遍种芙蓉。成都的美称“芙蓉城”“蓉城”之名由此而来。孟昶还是个好中医。“孟昶母亲有病,屡更太医不效,自制方饵进之,遂愈。群臣有疾,亲召诊视,医官钦服。”
呜呼!孟昶,一代才华横溢君王!纵然,孟昶执政后期,由于国富民强,他忘记了初心,放松了自我要求,纵情享受,而且用人不当,治军不严,导致国破身亡,令人扼腕叹息。但纵观其一生,绝不是昏君、暴君,时光终究还原了他本来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