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一代代如过江之鲫的读书人为了这个终极梦想,不惜头悬梁锥刺股苦读圣贤书,以期扬名科场,驰骋官场,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但坦率地说,这个梦想实现起来太难了,就一个科举考试,可以把百分之九十九的读书人刷下去,即便侥幸能考中当上官,可官场上的艰难险阻、急流暗礁远不是一个单纯的读书人能应付得了的,所以,就连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这样不世出的大才子,也玩不转官场,自古到今,文学造诣很高且官场得意的也就贺知章高适范仲淹晏殊曾国藩等寥寥数人了。
提及范仲淹,很多人除了知道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外,或许还有人知道这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似乎他的诗词文章写得很好,别的知道的就不多了。但其实,范仲淹非常厉害,他的成就达到了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峰。首先,他文武双全,除了诗词文章,还带过兵打过仗,经略延州期间,屡立战功,敌兵无不望风而逃,军中流传“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其次,他遭过贬谪,当过大官,最高当过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办过很多为民务实的事儿;再者,他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深受老百姓和皇帝的厚爱,死后谥号“文正”,在所有的谥号里面,“文正”是文臣所能得到的最高谥号,几千年历史,能享有这个谥号的也就十位,你就知道这个谥号有多高;最后,最最让我感觉范仲淹厉害的还在于他对下一辈的教育,他对子嗣的要求很严格,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后,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孙都贤良显贵,绵延不绝,传至今已超过八百年,他的《范文正公训子弟语》,成为置之千古皆准的修身立世至理名言,延续至今。
“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范仲淹,成为一代代读书人心中永远的偶像。
范仲淹少时家贫,父亲去世很早,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勤奋好学,“划粥断齑”,二十七岁中进士,从此踏入官场,一生四起四落,六十七岁去世。他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待人亲热敦厚,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老百姓喜爱,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可以说,几十年的宦海沉浮,让范仲淹参悟透了为官之道,所以尽管遭遇贬谪,但他对上,始终深受皇帝信任,主持“庆历新政”,官至参知政事、被谥号“文正”就是例证;对下,他体恤下属,爱民如子,清正廉洁,不仅在当时老百姓中的口碑很好,而且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入选曾国藩编撰的《圣哲画像记》,与周公、孔孟、司马迁等并列,位列第十位,达到了作为人臣的顶峰。
下面,我们看一下范仲淹的为官之道。
首先,要做道德楷模。自古到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都是做官的首要条件,范仲淹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楷模。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不得已改嫁缁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七岁时,母亲教他识字,买不起笔墨纸张,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二十七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 ,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进入朝廷官僚体系。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与他一直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他含泪埋葬了母亲,并辞官归家,为母亲守丧。从对待母亲身上,我们就能看到范仲淹完美地践行了“孝”的理念。
不仅对母亲如此,对待政敌也是如此。他与当朝宰相吕夷简政见不同,吕夷简曾多次上述朝廷弹劾、贬谪范仲淹,两人争斗了近十年。吕夷简主要觉得范仲淹有点迂阔,不太接地气。而在西北战事吃紧的关键时刻,朝廷决定起用范仲淹,吕夷简还是支持的,还向朝廷举荐了范仲淹,希望他领兵抗敌,发挥更大的作用。吕夷简死后,范仲淹作《祭吕相公文》“得公遗书,适在边上。就哭不逮,追想无穷。心存目断,千里悲风。”祭文写得很真挚,两人最后相逢一笑泯恩仇。经略延州,是书生出身的范仲淹一生中为数不多的从军经历,但他能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表现出一个职业政治家高尚的政治操守和职业典范。
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能以天下之忧而忧,是个心胸宽广、不党同伐异的政治家,也是为官的道德楷模。
其次,必须勤奋好学。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每个人不可能什么知识都掌握,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范仲淹小时候就勤奋好学,他曾经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到离家不远的醴泉寺去读书。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比较窘迫。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母亲絮叨规劝,范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范仲淹很过意不去,不愿给别人添麻烦。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再佐以山中的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等野菜,一天两餐就这样解决了。
这就是成语“划粥断齑(jī )”的来历,这个故事不是杜撰,是真事,收录在宋代魏泰的《东轩笔录》中。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国首领元昊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延州等地。当面对西夏的突然挑衅,朝廷没有准备充分,打了败仗。这时,仁宗皇帝在吕夷简的推荐下启用了被贬饶州的范仲淹。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与大将韩琦共同主持西北防务。然而,范仲淹毕竟是一介书生,没有领过兵打过仗,但他的学习能力极强,他到西北边塞后,虚心向韩琦学习,请教军事知识,同时奔赴第一线,实际察看地形,了解西夏的动态。经过两个多月的实地勘察,他便给宋仁宗上了本奏折,详细说明了他的抗敌攻略:“兵家之用,先观虚实之势,实则避之,虚则攻之。今缘边城寨有五七分之备,而关中之备无二三分。若昊贼知我虚实,必先胁边城。不出战……各须屯兵三二万人。若寇至,使边城清野,不与大战,关中稍实,岂敢深入?复命五路修攻取之备,张其军声,分彼贼势,使弓马之劲无所施,牛羊之贷无所售。二三年闲,彼自困弱。”总结下,他的抗敌攻略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要重视边防,对边防的兵力布局要重新调整;二是在各个军事要地屯兵二三万人,等敌人来犯时,遥相呼应,形成链式防守,灭掉敌军;三是要避其锋芒,坚壁清野,让敌军无处用力,只需两三年的时间,敌军的战斗力便会下降。后来,朝廷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他屡战屡胜。李元昊无计可施,只得提议议和。
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的学习能力极强,他不仅从书本上学,而且能从实践中学,学中干、干中学。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阅历,这样才能增长才干,把官做好。
再次,还要敢于破旧立新,不拘于陈规。范仲淹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迂腐书生,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在仁宗皇帝当政时期,大宋王朝形势已经恶化了,土地兼并现象更加严重,农民大量逃亡,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仁宗皇帝看到了帝国的危险,他多次召见范仲淹、富弼,给笔札,责令条奏政事。范、富二人随即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谏官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
这就是著名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变法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陈条十事》中,主要内容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澄清吏治。一是要严明官吏升迁,破格提拔政绩卓著的官员,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二是限制官员滥进,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三是严密科举取士,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四是慎选地方长官,官员的升迁要严格依照政绩,建议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奖励能员,罢免不才,并主张由各级长官保荐下属;五是均公田,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
第二部分是富国强兵。一是重视农业,朝廷颁布诏令,加强农桑立法,命令全国各路转运使及其所管辖的乡县真正重农桑,奖农桑,使农业的好坏作为考察官吏、官吏黜陟的重要内容;二是核减徭役,合并户口稀少的县邑,以减其地人民的傜役,做到均赋税,宽徭役,减轻百姓负担;三是整治军备,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忙时务农,闲时教练战斗,寓兵于农。
第三部分是厉行法治。一是严肃政令,朝廷今后颁行条令事先必须详议,“删去繁冗”,审定成熟后再颁行天下,一旦颁行,必须遵守,不得随意更改,否则要受到惩处;二是恩威天下,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除此之外,必须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做到取信天下。
可以说,范仲淹的改革主张直指切中时弊,直指要害。在新政实施初期,也取得了很多成效,只可惜,由于思想发动工作没有做好,配套措施也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等问题,各种问题和矛盾累积起来,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最后宣告失败。但也能看出,范仲淹是个思维缜密,不拘于旧例,敢于破旧立新的改革家,这也是每个成功的政治家必备的本领。只有打破陈规陋习,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才能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张,才能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从次,还要刚正不阿。官场,从来都是波云诡秘、变幻莫测的。有些人,官当的时间长了,就失去了自己的初心,随波逐流,欺上瞒下,昧着良心干事。但范仲淹尽管四次遭遇贬谪,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皇帝分忧,为百姓造福的理念从不动摇。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时年冬至,仁宗皇帝准备率文武百官为章献皇后祝寿。当时仁宗皇帝虽然已经十九岁了,可是垂帘听政的章献皇后仍然舍不得放权,仍然长期干预朝政,然而满朝文武竟无一个人有异议。这次在会庆殿上,仁宗皇帝率文武百官为章献皇后跪拜时,范仲淹站了出来,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国礼与家礼,极为不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范仲淹又上书章献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可以预料到的是,章献皇后不会放过范仲淹的。第二年,范仲淹便被贬为河中府通判,后又调任陈州通判。范仲淹因言获罪,在最接近皇帝的秘阁干了不到一年,便被外放。然而,他虽“处江湖之远”,但仍不汲取教训,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还多次上疏议政,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忠心可鉴。
仁宗皇帝有个郭皇后。这个郭皇后飞扬跋扈,嫉妒成性,并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后。宋仁宗对郭皇后本来就不满意,因为郭皇后不仅嫉妒宋仁宗的宠妃尚美人,而且她还气愤异常的前去找尚美人算账。宋仁宗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赶过去,正好见着郭皇后想要打尚美人。宋仁宗原本想上去阻止,哪知道郭皇后一巴掌下来,直接扇到了宋仁宗的脸上。九五之尊,上天之子,一国之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从来没有哪个人敢扇皇帝的巴掌。宋仁宗本人都被郭皇后给打蒙了,等意识回笼之后,怎么肯放过郭皇后,当即下令废除郭皇后。
仁宗皇帝关于是否废后的争议,本是皇帝的家事,按说不属于谏官的职责范围,但范仲淹认为废后不仅仅是皇帝本人的私事,同时也是一国大事,对于国家政局有着重要的影响。于是,他就跟着掺和进来,这一掺和不要紧,直接把自己给掺和遭贬了。围绕是否废后,朝廷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以当朝宰相吕夷简为代表,认为郭皇后是以下犯上,必须废掉,否则仁宗皇帝情何以堪。另一派以范仲淹为代表,认为皇后母仪天下,立后与废后,都是国之大事,不可轻率。两派争执不下,范仲淹联合御史台官数人上殿与仁宗理论,仁宗皇帝命人将宫门关闭,不让范仲淹等人入内。范仲淹一看此情此景,他的犟劲又上来了,手执铜门环,不停地敲击大门,高呼:“皇后被废,何不听听谏官的意见。”并准备第二日继续上奏。
第二天,范仲淹刚走到待漏院,圣旨就到,宣范仲淹赴睦州(今浙江桐庐)任知州,即刻启程。范仲淹仰天长叹,一步三回头地走了出去……
作为一名朝廷官员,能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惜遭受贬谪迫害,这需要破釜沉舟的政治勇气,也需要坚毅果敢的政治底气。范仲淹,能从大宋王朝的长远利益出发,不惮于太后的迫害,仁宗的曲解,很好地诠释了一名出色政治家刚正不阿的高贵品格。
最后,还要教育好后代。曾有人说,孩子才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无论官做得再大,孩子没有教育好,不能成器,都不能称其为事业圆满。范仲淹对孩子的教育抓得很紧,他的四个儿子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后来都成才,尤其是老二和老三,甚至做到了宰相的位置,而且兄弟四人在为官时期也是出了名的清明廉洁,没有弄权舞弊、贪赃枉法,完美地继承了范仲淹的高风亮节的品格,让人不得不心生敬畏。
我以为,《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中的这一段,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教材:
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意思是每个孩子都要尊老爱幼,怜恤孤寡老人,帮助穷人;为人处事,要具备谦虚与廉明的品质,千万不要骄傲自满、恃才傲物;写过的纸不要随便乱扔,要对养育我们的五谷怀有感恩之心;做事情要顺从自然法则,对生灵万物要有博爱之心;做人处世要以先祖为表率,时刻牢记“八德”;儿孙们都要把这些记在心里,才能把家业继承得更好,将家庭操持得更好。
八德:是指孝、忠、义、信、悌、廉、礼、耻,这是古人处世的基本操守。
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范纯仁回来时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没有,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得对。
据说,范纯仁结婚时,考虑到成家立业乃人生大事,想购置些衣服、家什。经过再三考虑,纯仁将要购买的物品列了个清单递交给父亲,并讲了自己的打算。谁料范仲淹接过清单一看,立刻板起了面孔,严厉地说:“纯仁,你要购买的那些贵重之物,到底是什么打算?你忘了家训吗?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去奢侈浪费呢?”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说完,范仲淹提笔在那张购物单上写了四句话:“一人站着一人卧,两个小人地上坐, 家中还有两口人,退回娇儿细琢磨。”范纯仁接过单子,细细地琢磨了父亲的这四句话,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就改变了原来的打算,决定俭朴办事。
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简朴,既没购买什么贵重奢华的物品,也没有举办隆重奢侈的婚宴。这事在当地一时传为美谈。
原来,范仲淹的四句话是个字谜,谜底是个“俭”(“俭”字的繁体字儉”)。
史书记载,范仲淹退隐后回到家乡苏州养老,在当地置办了一间宅子。他将宅子改成了书院,供周围的孩童读书。除了兴办教学,范仲淹还自掏腰包在苏州城附近买了一千多亩土地,用来建造义庄,专门收留无家可归的穷人,相当于现在的福利机构。除了给这些穷人提供栖居之地,范仲淹还资助他们的后代读书,确保温饱的同时又提供了教育。这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的家族基金会了。
得益于范仲淹良好的家风和传承,得益于《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严格的要求,范氏家族历八百年而不衰,成为名门望族。据统计,范氏家族后续出了八十多个状元、四百多个进士。清代的开国功臣范文程就出自范氏家族,在女真统一中原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清朝建立后位列文官之首,被称为“汉人第一功臣”。后来共涌现出了七十多位部级官员,即使到了民国时期依然人才辈出。自宋代开始,范氏家族历经几代王朝更替,兴旺了八百余年,仍屹立不倒,堪称奇迹,这与范仲淹对后世家族的严格要求分不开。
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知道,做官是暂时的,而孩子的教育才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能因为借口工作忙、没时间来放松对孩子的教育,更不能依仗权势溺爱娇惯放纵孩子,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孩子,才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一生为人为官,堪称楷模,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得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他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
“夫范公一代奇才也……宜其见诸事为者,彪炳轰烈,撑扶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