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什么?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回答,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春天,是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志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也是秦观“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春天,是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是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也是晏殊“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春天,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是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是唐寅“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春天,是徐志摩“一缕风在呼吸间崛起,小草向着阳光清纯的舞蹈。”是林徽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路遥“鼓起了青春的苞蕾,像刚开始发育的姑娘一样令人悦目。”是迟子建“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做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是林语堂“树上枝头,红苞绿叶,恍惚受过春的抚摩温存,都在由凉冬惊醒起来,教人几乎认不得。”也是朱自清“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在文人墨客的世界里,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生命力绽放的时候。可以说,一千个诗人,就有一千个春天的模样。
春天是花苞正在孕育,小草努力破土,麦苗悄然返青,桃花敞开心扉,细雨拨弄琴弦,春风轻盈舞蹈,是冰雪消融后泥土的芳香,是喜鹊从枝头划过的长空,是柳梢披着朦胧的面纱,是孩子吹动的五彩斑斓。春天是披着锦缎的少女,是心意荡漾的梦想,是狂跳的心搅乱水中的浮云。
都说少女的心思猜不透,可柔美的春天,总能给人带来希望,也会给人带来幻想,比如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小聪慧颖悟,才华过人,”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此后,她跟随任礼部员外郎的父亲居住汴京,京城繁华的景象,安逸的生活,优雅的环境,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开始在词坛崭露头角。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有着少女特有的细致观察,缜密心思,以及起伏不定的心绪。她用手中的笔,写下了大量描绘春天,描绘少女的诗词。比如这首《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骀荡的春光、袅烟的熏香、醉人的清香、落在枕边的花钿,勾勒出少女初醒的憨态。在这个寒食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春光明媚,邻家儿女们抢先玩起了斗草游戏。江边的梅子已落,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李清照用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隽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现了她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少女的心思,就像三月里飘拂的春雨,朦胧含蓄又情怀缭乱。
一年春夜,李清照与玩伴豪饮,沉沉酣睡,第二天醒后发现昨晚下雨了,忙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屋外的海棠花怎么样了?正在忙碌的侍女随口答道,和昨日一样。她不太相信,想着娇柔的海棠花怎么能敌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怎会“依旧”呢?于是写下了那首有名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情知海棠不堪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少女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和邻家女孩一样,天真烂漫,感情丰富,也经常和闺蜜一起喝酒、打牌、疯玩。有一天,她和女伴们一起荡秋千,忽报有客来访,几个女生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头上的金钗也掉下来,狼狈不堪,众人见状,哈哈大笑。这种窘态,就反映在她的《点绛唇•蹴罢秋千》中: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仔细品下这首词,很有意思,她不写女儿们如何在万紫千红的大好春光里如何在秋千架上肆意玩耍,裙袂飞扬,却只选取了姑娘家荡完秋千的片刻,拭去额上晶莹的汗珠,整理下被汗水浸湿的春衫,忽然间发现有客人来访,来不及整理头上的金钗,穿上袜子,就赶紧溜走回避,临到门口,“却把青梅嗅”,借以暗瞅来客何人。
是哪位客人来访呢?词人没有明说,可从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以及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自己、“倚门回首”的微小动作来分析,不消说,肯定是心上人来了。
心上人是谁?礼部侍郎赵挺之之子赵明诚。
那年,赵明诚二十岁,太学出身,风度翩翩、气度非凡,妥妥的一个明星偶像。
李清照和赵明诚成为夫妇,还有一段很浪漫的故事。据说那年上元灯节,赵明诚约了李清照的堂兄李迥一起去游玩赏花灯,在相国寺“偶遇”了同在赏灯的李清照。当时李清照的名气就已经很大,她曾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中写到“五十年功如电归,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父亲李格非看到这几句笔走龙蛇风雷阵阵,不觉一惊,觉得小女非同凡响,后来这首传到外面,让很多官宦和文人赞叹不已,艳羡不已,其中就包括赵明诚。
话说那日赵明诚初见李清照,便一顾倾心,再顾倾城,心生爱慕之意。回家后,想给父亲明说,但又不好意思,便出了一幅灯谜“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让父亲猜。赵挺之久历官场,儿子的这个小把戏焉能没看穿,想着儿子已到婚配年龄,便托人到赵家提亲,于是,历史上一对著名的神仙伴侣就此诞生。
婚后俩人读书写诗,把玩金石,琴瑟和鸣,相亲相爱。可惜好景不长,其父李格非卷入“元祐党人”之争,被罚出京,不得在京城任职,祸及李清照,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春,杨柳吐绿,梅花绽放,春草青青,独居的李清照看着春日风景,想起了在外的丈夫,不知他怎么样了,何时能归来呢?于是,写了首《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春天已到长门宫,门外春草青青,红梅初绽。取出笼中碧云茶,碾碎的沫儿玉一样晶莹,想留住清晨的好梦,咂一口,惊破了一杯碧绿的春景。重重门户,层层花影,疏束帘幕,淡淡月影,你有两三年未曾归来,辜负了春神,怎么说,今年你要回来好好品味下这春天的温馨。
这首词,没有写自己独居的苦闷,没有写爱人不归的幽怨,没有一个字说思念,也没有一个字说期盼,而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对丈夫的思念,呼唤丈夫早日归来的期盼,情感真挚,直率深切,恬淡自然,不加雕饰,读后让人感动。
然而,好景不长,政治风云变幻,世事翻覆莫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奸相蔡京复辟,灾难降落在赵家头上,先是她的公公赵挺之被罢官,后含恨去世,去世仅三日,全家被蔡京诬陷入狱,尽管后来查无实据被释放,但赵家在京城难以居住,不得已,李清照随赵家回到青州私第,与丈夫赵明诚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研文治学创作,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生活。
靖康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三月,赵明诚因奔母丧先南下金陵,后任江宁知府,李清照留守青州。赵明诚不在家,多少个夜晚,李清照孤寂难眠,多少苦闷和愁思,幻化成了一首首绝美的诗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这首《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了。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暖融融的雨,晴朗朗的风,刚把冰雪消融,柳叶犹如媚眼,梅瓣恰似粉腮,已可感觉到春心的跳动。饮酒赏春,吟诗述怀,欢乐与谁共?眼泪融化残留的脂粉,额头花钿也觉得沉重。新衣试穿刚上身,夹衫本是金线缝。和衣斜靠山枕上,枕头磨损了钗上的金凤。孤单的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惟有在深夜里,剪着灯花漫拨弄……
闺情、伤别,是古代诗词的永恒主题。在李清照之前,大都是男性创作的,真正出自少女之手的很少,而又能以纯情的笔致、高雅的格调来曲写闺事的作品,并不多见,更不要说能透过闺情这一侧面,反映出一个人心灵的历史,折射出某时代的治乱沧桑了。李清照的这首《蝶恋花》写闺中离情,既不像《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样的离别相思之苦,也不像《孤雁儿》中“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那样的凄楚情怀,而是以高雅的精神生活为基点,写她同丈夫暂别后的孤寂落寞,也表现出她对生活的信心、期望和热爱。
也就在那一年,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四十四岁的李清照只得南迁,跟随丈夫赵明诚来到了江宁。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三,李清照将宗亲召集在一起,吃顿便饭,庆祝“上巳节”。然而,时局动荡,故乡沦陷,这顿草草准备的宴席让她感慨尽管春光依旧,风景不殊,然而江河日下,人事已非了。这种感时伤乱之情和故国之思就表现在这首《蝶恋花·上巳召亲族》了。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漫漫长夜,郁郁寡欢,只能在梦里梦见京城,还能认出那些熟悉的京都街道。为了报答眼下的好春色,花儿与月影也是相互相映照。简便的宴席,虽然菜很一般,酒却是美酒,味道也很合口,一切都让人称心如意。喝醉了将花插在头上,花儿不要笑我,可怜春天也像人的衰老一样快要过去了。
故土难归,春亦将逝,人将至老,家仇国恨,尽在“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中了。
南渡之后的李清照,在江宁与丈夫度过了一段短暂但又安宁的生活。然而,不久,发生了一件让她羞愧难当的事情。一天夜里,一位下属禀报时任江宁知州的赵明诚,说御营统制官正在密谋叛乱。赵明诚收到情报,想着自己马上要调任湖州知州了,正在办交接手续,不想惹事。于是当天晚上,他置全城百姓安危于不顾,带着妻子李清照与另两位官员一道用绳子缒城逃走了,幸亏后来叛乱被平,朝廷得知此事后,立刻罢了赵明诚的官。
赵明诚被撤职后,夫妇二人沿着长江而上向江西逃亡。李清照尽管是个弱女子,但很有大节大义,她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寒心与羞愧,她不明白那个口口声声忠义救国的丈夫为何如此贪生怕死。船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忽然想起这正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面对奔流不歇的长江水,她心潮起伏,百感交集,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赵明诚听到这首诗后,羞愧难当,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尽管后来他被官复原职,但还没有上任,就因病而亡。
赵明诚去世,李清照带着夫妇二人呕心沥血收集的金石文物继续南逃,行无定所,心力憔悴。一年春天,寡居的李清照看见屋外春雨潇潇,梅花初绽,屋内香烟袅袅,她坐在藤床上,想起了去世的丈夫,禁不住“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一种莫名的孤寂与思念袭来,提笔写了首《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无限的幽恨。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 ?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这首词前有个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意思是前人做的咏梅词,大都流俗,今天尝试自己填一阙,方知要做好的确不容易,前人说的不是妄言。
即便有梅花好景,可明诚已逝,又有谁能与自己倚栏同赏呢?很多时候,我们寻找一生,不就是找一个能与自己一同醒来,共赏春景的爱人呢?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前半生衣食无忧,夫妻恩爱,反映到她的词中,就是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后半生颠沛流离,所托非人,反映到她的词中,就是伤时念旧、怀乡悼亡。我以为,李清照是一个少女感十足的词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她的笔下,春天总是明快的,是柔美的,也是惆怅的,读后让人总有一种淡淡的忧愁。她的咏春词,正如她名字的来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昭示的那样,有一种人动佳色、高洁脱俗的无暇,有一种宛转曲折、清俊疏朗的孤寂,有一种以心抗世、以笔唤天的抗争。这种无暇、孤寂和抗争,也是她性格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