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秋望月、拜月是自古就有的民俗。在那个鸿蒙初开的年代,每当夜幕降临,黑暗笼罩大地,猿咽虫鸣、狼嚎枭嘶,充满了神秘和恐怖,先民们十分害怕。而此时,一轮圆月冉冉升起,将黑暗赶走,把柔和的银光洒满天地,于是,先祖们就把月亮当成可以驱走黑暗带来光明的天神,虔诚地顶礼膜拜。《尚书》上就有“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之说,《周礼》上也有“中秋迎寒夜”的记载,《诗经》上就更多了,譬如这句“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翻译过来就是月亮照样天空,十分明亮,美人的面容更加漂亮,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用大白话讲就是:你问我爱你有几分,月亮代表我的心。
战国时期有了“嫦娥奔月”的传说,两汉魏晋有了“中秋祭月”“中秋赏月”的传统。隋唐时期,中秋赏月玩月成为文人的时尚。天上的这一轮圆月不仅仅是一个天文现象,更赋予了精神上、生命上和文化上的意象,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望月怀远,对月抒怀,听月悲秋,以月寄情,不仅象征着人生的圆满与缺憾,也成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审美意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等等,都是唐宋时期千古流传的中秋诗词。
面对着同一轮明月,不同时期、不同出身、不同境遇的人有着不同的心境,心里思念的对象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走进几位诗人的中秋夜,看看他们都在思念谁。
(二)
李白,思念的是家乡。
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深秋的一个夜晚,扬州一间简陋的客店里,二十六岁的李白一个人孤寂的坐在客店的桌前,满身疲惫、神情凝重地透过窗户往外望去,那日正值农历八月十五,一轮满月正挂在天上,月朗星稀,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薄霜。大诗人抬头望着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随手在客店的墙上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中外皆知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正处于人生困顿的时候。尽管他饱读诗书,精通剑术,曾尝试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希望自己“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然而,现实远比理想残酷,二十多年下来,自己半寸功名未立,生活拮据,一事无成。此刻,他正生着病,住在扬州城简陋的旅社,屋顶透着风,月光透过破洞照射下来,犹如在地上结了一层霜,深秋扬州的寒气逼人,而比这气候更阴冷苍凉的却是诗人的内心……
其实,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不仅仅思念的是家人,还有对自己前途的迷茫。
据郭沫若考证,李白的父亲名叫李客,是一位富商;母亲叫月桂,突厥后人。唐代承袭隋朝的科举制度,工商从业者及其后代是不能参加考举考试。纵然李白“五岁诵六甲”,十五岁能写诗作赋,可是按照规定,他一辈子也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于是他放浪形骸,浪迹江湖,与杜甫高适游浪,与贺知章张旭对酌,到处游历,结交朋友,拜谒名流,希望得到引荐,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然而,十年漫游,一无所获,一事无成。那天夜里,在“处处青楼夜夜歌”的扬州城,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一股孤寂、迷茫与无助,想起了远在江油的父母,自然而然的发出了思乡之情。
十年游历,四处碰壁,那一夜的李白终于明白,很多时候单靠自己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该借力得借力,该低头得低头。一年之后,李白游历到湖北襄阳,经好朋友孟浩然撮合,入赘给了安陆寿山许家,成了一位上门女婿,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
在古代,入赘是件不光彩的事情,一般都是穷人家孩子不得已的出路,李白饱读四书五经,自然明白这些,可在残酷现实面前,他不得不低下头。毕竟只有这样,他才能实现自己进入上流社会,谋取仕途的理想。
那一夜的中秋明月,让李白明白了很多道理。
(三)
杜甫,思念的是妻儿。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三十六岁的杜甫满怀希望到长安应试,然而,由于权相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闹剧,那一科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走不通,杜甫不得不违心的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奔走献赋,但都无结果。直到八年之后的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才被授予河西尉这样的小官,但此时的杜甫还有些清高,“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后来,朝廷就改任他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其实,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八品官。
四十四岁才被授予这种低阶官职,不能不说杜甫的仕途很坎坷,然而,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接受这个学无所用之职。
那年的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七个月之后,潼关失守,玄宗仓皇西逃。杜甫回奉先(今陕西蒲城)省亲,刚进家门,就听见夫人嚎啕大哭,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杜甫说不出的悲愤,“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哀叹自己年逾不惑,竟然没本事养活孩子。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甘肃灵武即位,杜甫听说后,只身投奔。然而,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回长安。那年中秋之夜,深处牢狱之中的杜甫望着空中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多年来的坎坷经历,想起了逃难到鄜州羌村的妻儿老小,于是写下了一首让人有些泪目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生逢乱世,人间漂泊。离人在外,家人在远。今夜鄜州羌村上空的那轮圆月,只有夫人你独自遥看。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那一夜的明月,彼此皆可望见。那互相遥望的双眸,满是深情的关切。那依稀滴落的泪珠,是对家人的思念。
那一夜的中秋明月,让一向忧国忧民的杜甫也儿女情长。
(四)
苏轼,思念的是兄弟。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三十五岁的苏轼为父亲苏洵守孝期满,回到朝廷。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这其中就有对苏轼提携赏识的一代文豪欧阳修,一时朝野上下旧雨凋零。
年轻气盛的苏轼面对新法也有不同意见,于是上书陈述新法的弊端,让王安石颇为震怒,让御史谢景在宋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秋,又任密州知州,所到之处,他都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被贬至密州的苏轼遥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想到已经和兄弟子由七年未曾相见了,他心潮起伏,于是,趁着酒酣,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就不详细赏析了,它是经典之中的经典,是每一个中国人在中秋月圆之夜,抬头赏月、低头思念亲人之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一首词。南宋有个词人叫胡仔,对这首词推崇备至,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知乎上也有个很有意思的评价,说这首词“有一种因觉悟而产生的克制和力道,还有一种空灵飘逸的澄澈意境,这些全部交织在一起,可以说数尽宋词三百首绝无仅有。”
这首词前面还有个注解:“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意思是这年中秋,和家人朋友一起通宵达旦的饮酒作乐,喝醉了,想起了天各一方的兄弟,所以作了这首词,寄给苏辙,表达兄长的思念之情。
苏轼比苏辙大三岁,兄弟俩从小并肩携手,长大后同朝为官,患难与共。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甚至说弟弟的文章胜过自己,“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
苏辙和苏轼尽管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但两人的脾气秉性完全不同,相比较苏轼的豪放不羁、锋芒毕露,苏辙性格冲和淡泊、老成持重。两人同科考中进士,又同朝为官,相较于苏轼坎坷的仕途,苏辙就要好点,最终他官至门下侍郎,位同宰相,授爵开国伯,实封食邑二百户,成为唐宋八大家中唯一在世被封爵的文豪。
尽管性格不同,脾气各异,但兄弟俩的感情很好。《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因为出仕后聚少离多,所以兄弟俩常常是鸿雁传书,几十年间,从未间断。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弟弟寄信赠诗,据不完全统计,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一百多首。
那一夜身处密州的苏轼,想起了异乡的兄弟。而身在河南的苏辙,也思念着七年未见的兄长。
一年之后,苏轼改任徐州知州,苏辙向朝廷申请陪同兄长上任,到徐州后,苏辙在徐州停留了百余日,兄弟二人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得的美好时光。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过了一个团圆的佳节。然而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上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算是对哥哥一年前那首词的回应: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这首词读后,不禁让人悲从中来,无语凝噎,青衫泪湿。
如果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感情浓烈,那么苏辙的《水调歌头》则更为凄清悲凉,或许两人的性格不同,心境各异,面对同一轮明月,才会抒发出不同的感慨。
这两首词都是经典,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简单平淡,却蕴含着无限感慨,极富意蕴。
那一夜的中秋明月,让苏轼看到了人世间的潮起潮落、悲欢离合。
(五)
张九龄,感慨的是人生。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大唐王朝边陲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与外部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大唐王朝终于迎来了“开元盛世”。唐玄宗在群臣的怂恿下,决定到泰山封禅。在古代,只有在太平盛世或者天降祥瑞的时候才能举行,而且一般都是帝王亲自到泰山去。时任中书令的张说具体操办此事。仪式很成功,玄宗很满意,朝觐群臣,大赦天下,并封泰山为天齐王,同时对具体办事的人员进行奖励。
张说尽管是朝廷重臣,但也有私心。于是他夹带私货,将自己主管的中书省、门下省官员以及和自己亲近的人员推荐了上去,唐玄宗大笔一挥全部破格提拔。这却引起了其他文武百官的不满,时任中书舍人的张九龄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说起来,张说待张九龄不薄,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张说被贬岭南,过韶州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张九龄的文章,对这位刚而立之年的青年才俊大为赞赏,夸奖其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后来张说入朝拜相,对这位文才出众,又和自己同姓的后辈也很照顾,将张九龄提拔为中书舍人供奉。可以说,张九龄之所以后来能成就一番事业,张说绝对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伯乐。
然而,张九龄为人耿直,胸怀坦荡,尽管他和张说关系密切,但并不一味的随声附和,他曾多次劝说提醒张说,可张说有时听不进去。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张说受到李林甫等人的弹劾,被罢相。张九龄也受到牵连,改任太常少卿,后又被外放为冀州刺史。张九龄以老母年迈,不愿意去这么远的地方为由,表请罢官。随后几年,他又相继被任命为桂州刺史、岭南道按察使、御史中丞等职。尽管外放,但唐玄宗一直惦记这位品行高尚、才华横溢、成就斐然的重臣,后来他还被召入京为秘书少监,奉旨代撰敕文。这对于张九龄来说,小菜一碟,很多文稿都是不须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倚重。
然而,平静的河流下暗流涌动,太平盛世里也暗含着危机和凶险。一次,范阳节度使张守琏奏报朝廷: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按照朝廷典章要捉拿他入京,执行死刑。唐玄宗和安禄山私交甚好,想赦免了他。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玄宗皇帝却说:“你不要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终酿成大祸,此为后话。
由此可见张九龄为人是多么耿直,是多么富有远见。
后来,张九龄又因牛仙客提拔一事与玄宗皇帝意见相左,而张九龄推荐的周子琼弹劾牛仙客激怒了玄宗。玄宗皇帝一怒之下,将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那一年,张九龄已经六十三岁了。
虽然年逾花甲,且身处逆境,但张九龄并不消沉,在荆州仍然风度端凝、孜孜不倦地处理政事,体贴民情,受到荆州百姓的赞誉。
那年中秋之夜,一轮圆月从海平面升起,照得屋内一片如同白昼,张九龄在居所内看见这人间奇景,很高兴,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但见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姣好圆满的光华是如此的令人心动,于是,他不顾仲秋的露水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提笔写下了一首震古烁今、流传千古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同赏。长夜漫漫,彻夜思念。灭掉火烛,披衣出门,夜里的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将美丽的银光赠送你,那就尽快入梦与你欢聚。
很多人将这首诗解读为思乡之作,这也不全对。我以为,这首诗表达的不仅仅是思乡之情,更有对自己身世浮沉的感慨,对玄宗皇帝的期待。
坦率地说,玄宗皇帝是很器重张九龄的。一次,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免去了张九龄的知政事。后来宰相们推荐公卿时,玄宗皇帝都会问:“你们推荐的人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还有一次,按照礼制,大臣上朝时都要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乘马,张九龄体弱,常派人拿着笏板,玄宗皇帝于是设立了笏囊,这也算是对张九龄的体恤和照顾。
所以,面对着一轮明月,张九龄发出了“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的呼唤:玄宗皇帝,你我再续前缘吧。
那一夜的中秋明月,或许让张九龄从中悟到了些什么吧。
……
“一江春水何年尽,万古清光此夜圆。”面对中秋的同一轮明月,无论是月圆人难圆的思乡惆怅之感,拟或是身世浮沉的孤独悲怆之感,都是世间最深情、最真实的情感,都是弥足珍贵、令人刻骨铭心的。
面对同一轮明月,你会思念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