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月落潮平是去时

(一)
对于元稹,世人评价很不一致。有人说他是花心渣男,疯狂地追求过初恋崔莺莺,给她写过“莺藏柳枝无人语,惟有墙花满树红”,然而,为了自己的仕途,回头抛弃了她又攀高枝,娶了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女韦丛。七年之后,韦丛因病去世,他思念亡妻,写下了感天动地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料,亡妻尸骨未寒,他转身又喜欢上了大唐第一才女—-薛涛,两人上演了姐弟恋,“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终因年龄悬殊过大,加之薛涛军妓出身,无奈分手。这还不算,他还续娶过山南西道涪州(今重庆涪陵)刺史裴郧的女儿裴淑为妻,后又纳吴越一带红极一时的女诗人兼青春歌手刘采春为妾,言其“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称赞她花容月貌,身姿婀娜,举手投足间风情万种。只可惜后来元稹调回京城,这段感情无疾而终,而这位大美人不久后也香消玉殒,令人唏嘘。可以说,这家伙才情极高,艳福不浅,妥妥的情圣渣男。

然而,元稹虽然对女人很花心,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抛一个,可对朋友之情,却很忠贞,他对长自己七岁的大哥白居易生死不离,两人好得简直比亲兄弟还要亲,无论同朝为官还是被贬远隔天涯,两人不离不弃。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之间的唱和之作近千首,就连他死后,大哥白居易还念念不忘,时常在梦里想念他,并为他写下了一句至今仍令人感动的“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让人感慨友情有时可以胜过爱情。他们之间的友谊,超越了年龄,超越了地域,超越了官阶,也超越了时空,让我们明白什么叫纯友谊,什么叫真知己。

同一个人,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孔,让人莫衷一是,真假难辨。可以说,元稹的一生,突破了人们对知识分子的一般认识,超越了人们的想象,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历代的文人中,将各种看似不可能的矛盾竟然不违和的集于一身,除了元稹,你还能想到谁?

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位集渣男和好基友于一身的大诗人的人生历程,看看他的这身武艺究竟是如何练成的。

(二)

元稹,字唯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世代官宦。八岁那年,父亲去世,不得已,母亲带着元稹到凤翔投靠娘家,一边照料他的生活,一边加强对他的学习教育。寄人篱下的生活是艰难的,元稹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求学机会,读书非常刻苦,家里的书读完了,还到外边去借,遇到精彩的地方还抄下来背诵,十多岁的时候就能出口成诗,人们都称他“元才子”。

有一个秋天的晚上,秋高气爽,星河灿烂,月光皎洁,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莎鸡咯咯叫着从屋外跑向屋内,年轻的元稹看着眼前祥和安逸的景象,心潮荡漾,诗兴大发,提笔写了一首诗:

旦夕天气爽,风飘叶渐轻。星繁河汉白,露逼衾枕清。

丹鸟月中灭,莎鸡床下鸣。悠悠此怀抱,况复多远情。

特别是最后一句,寓意深刻,极富哲理,一般人根本想不到这么清新隽永的诗句竟然出自一个少年之手。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为了尽快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便去考相对简单的明经科,一举考中。举士及第之后,元稹并没有授官,而是闲居京城,一边博览群书,勤奋学习,一边到处游学,修养情操,为出仕等待机会,积蓄力量。

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二十一岁的元稹遇到了人生的初恋,上演了一场浪漫的爱情故事。

那年,元稹是山西永济当差,遇到了前故宰相崔鹏的遗孀郑氏夫人和小女崔莺莺。原来,郑夫人和崔莺莺携崔鹏的棺椁在永济寺做感化法事,遇到了当地兵变。那些兵变士兵看中了崔家的钱物,想要抢劫。危难之间,郑夫人想到了官府,便修书一封,请官府帮忙。元稹接到郑夫人的书信一看,原来是前宰相的遗孀有难,不敢怠慢,立即与哗变的士兵交涉,保住了崔家一家老小的性命和钱物。为表达感激之情,郑夫人特设家宴款待元稹,并让女儿崔莺莺出来当面叩谢。崔莺莺一亮相,元稹惊呆了,但见她“常服晬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颜色艳异,光辉动人”,闭月羞花,倾城倾国,温柔端庄,多才多艺,一下子便被摄去了魂魄。

回去之后,元稹脑海里全是崔莺莺千般袅娜、万般旖旎的形象,茶不思饭不香,几日之后,终于想出了个办法,请崔莺莺的侍女红娘帮忙,促成好事。其实,那日相见之后,崔莺莺也对这个书剑飘零、满腹才情的大才子一见钟情,满心欢喜,只不过囿于大家闺秀的矜持,不便明说。经红娘点破后,与元稹便有了来往。“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便是两个小恋人之间幽会的生动写照。

几个月之后,吏部的选拔考试即将开始了。在唐代,中举之后并不能马上为官,还要通过吏部的考试。为了自己的前途,元稹不得已与崔莺莺惜别,承诺他日及第之后,一定迎娶她。

然而,这一次科考,元稹落榜了,失意之下,他给崔莺莺修书,说“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崔莺莺回信劝他“千万珍重,珍重千万”,两人你情我侬,情意绵绵。过了两年,元稹一举考中,进士及第,入秘书省任校书郎,并遇到了一生的好友—-白居易。

原来,两人考的都是书判拔萃科,且同入秘书省任校书郎,相仿的年龄,相同的际遇,又同朝为官,很快,两人变成了好朋友,一块儿喝酒,一块儿吟诗,好不快活。

然而,再甜蜜的爱情也抵不过现实的考量。一次偶然的机会,元稹结交上了太子少保韦夏卿。韦夏卿很看好这个年轻人,觉得他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而且不到而立之年便进士及第入驻秘书省,前途不可限量,有意将女儿韦丛嫁给他,于是便安排了一次特别的见面。

一天,元稹来府上拜访韦夏卿。韦夏卿便让女儿偷偷躲在雕花屏后面偷偷看他。韦丛一见,便喜欢上了这个面如白玉、风度翩翩的校书郎。后来,元稹谈完事,准备告辞时,在回廊处“偶遇”上了韦丛,四目相遇、电光火石,庭院里花影重重,两人相爱了。

不久之后,两人便顺理成章地成亲了。只不过,可苦了那位崔姑娘了。

也许是受到良心的谴责,也许对初恋难以忘怀,后来元稹还以自己为原型,写了篇小说《莺莺传》,描写了两人之间相恋又分离的故事。明朝王实甫以此为蓝本,创作了不朽的《西厢记》—-这当然是后话。

新婚伊始,元稹当着秘书省校书郎的小官,俸禄不多,又不愿接受老丈人的资助。韦丛虽然自小富贵,但也能勤俭持家,体贴丈夫。丈夫写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她便在他的枕袖被衫上绣满了菊花。她知他喜欢孩子,与元稹生活的七年间,为他生下了五子一女。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三十一岁的元稹时来运转,被提拔为监察御史,然而,不幸的是,韦丛终因操劳过度,在这一年离开了人世,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不已,写了很多悼亡诗怀念妻子,现今流传下来的就有十六首,以《遣悲怀三首》和《离思》五首最为著名,其中一首写到: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红尘紫陌,弱水三千,唯一人尔,不悔相思。她于他是世间最温暖的记忆,是别后难以承受的痛楚。这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与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及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起,成为咏妻的惊世之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唱,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紫霞说,她猜透了故事的开头,却没猜透结尾,韦丛也一样。这些感天动地的悼亡诗里,藏满了最尖酸的讽刺。

就在韦丛去世的那一年,元稹—-这个被妻子认为是世上最深情的男人,便迫不及待的投入了另一个女人的怀抱。

这个女人,就是唐代四大才女之一—-薛涛。

(三)

薛涛,字洪度,京城长安人,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薛郧学识渊博,对薛涛很宠爱,从小教她棋琴书画,吟诗作赋。八岁那年,薛郧在庭院里的梧桐树下歇凉,忽有所悟,吟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头都没抬,随口续上“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薛郧一听,大喜过望,此女有大才啊。

薛郧为人正直,直言仗义,得罪了权贵被贬至四川,后又出使南召。川地瘴雾弥漫,薛郧不幸身染瘴疠去世。那年薛涛只有十四岁。不得已,只得加入乐籍。

薛涛不仅颜值很高,精通音律,而且在诗词歌赋上造诣很深,所以在风月场上,很得那些文人骚客的喜欢,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都曾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后来,她还担任过中书令韦皋的校书,经常替韦皋起草公文,人称“女校书”。

那年,元稹到四川担任监察御史,听闻过薛涛的大名,便去拜访,两人一见钟情,游山玩水,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只可惜了那个刚去世的韦丛。

爱情的火苗一经点燃,就极为炽烈。那时的薛涛已经人到中年,但元稹带给她的激情与震撼,是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所无法比拟的。她不顾一切、如飞蛾扑火般的投身于爱的烈焰中,锦江边上、蜀山青川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身影。那段时光,是薛涛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只是,这种快活,来的炙热,去的也快。不久之后,元稹被调离四川,到洛阳任职,满打满算,两人在一起也不过三个月的时间。

分别已不可避免,薛涛十分无奈。但令她欣慰的是,很快她就收到了元稹寄来的书信,同样寄托着一份深情。劳燕分飞,两情远隔,此时能够寄托她相思之情的,唯有一首首情诗了。薛涛迷上了写诗的信笺。她喜欢写四言绝句,律诗也常常只写八句,因此经常嫌平时写诗的纸幅太大。于是她对当地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窄笺,特别适合书写情书,人称“薛涛笺”。

薛涛对元稹爱得刻骨铭心。两人分别后,薛涛朝思暮想,满怀幽怨与渴盼,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春望词》,其中一首写到: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时光易逝,韶华不再。知音难觅,知己难求啊。

薛涛对元稹用情,元稹却对她用智。元稹到洛阳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薛涛明白,自己比元稹大了十一岁,加之乐籍出身,对元稹的仕途毫无益处,而且元稹也不可能明媒正娶她,两人不会有什么结果。于是,她斩断情丝,脱下红妆,换上道袍,从炽烈走向淡然,纵然浣花溪畔车马喧嚣,却再与她无关了。

“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面对这个水性杨花的情郎,薛涛倒很忠贞,此后她相伴青灯,终生未嫁。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元稹与宦官仇士良、刘士元在华州敷水驿因住宿发生争执,被贬至江陵府任士曹参军。在江陵,元稹遇到了很多好朋友,与他们饮酒作诗,宴饮出游,狂歌曼舞,携妓而眠,好不快活。好朋友李景俭眼见元稹屋内无人,便将表妹安仙嫔嫁与他。于是,元稹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

只可惜,这段婚姻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五年之后的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安仙嫔去世。一年之后,元稹回朝为官,不久又出任通州司马,经人做媒,娶山南西道涪州(今重庆涪陵)刺史裴郧的女儿裴淑为妻,开始了第三段婚姻。

哎呀,这家伙艳福不浅,走一路娶一路啊。

这还没完,在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元稹任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在此修道的薛涛,准备和她重燃旧情,恰巧,遇到了浙东名妓刘采春。

刘采春是浙东著名的歌唱家,地位就好比邓丽君,而且诗做得也很好,与鱼玄机、薛涛、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

有一次,刘采春和丈夫去演参军戏,被元稹看到了。元稹一下子便被刘采春吸引住了,疯狂地迷恋上了她,并且为这个美女写了一首诗:

新妆巧样画双蛾,幔里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
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真是个婀娜多姿,风韵无限的绝世美人啊,那曼妙的歌舞、清亮的歌喉让元大诗人也陶醉了。

刘采春毕竟是歌妓,尽管两人爱得轰轰烈烈,但再美好的开始终究还是以悲剧收场。被纳为侧室的刘采春不久之后便被元稹抛弃了。据说,刘采春颇为刚烈,被抛弃后万念俱灰,对生活失去信心,愤而做出决绝的举动,跳河自杀,以这种贞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世上的渣男很多,但像元稹这样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抛一个的真不多。

(四)

尽管是个妥妥的渣男,但元稹的仕途还算不错,四次遭贬,也作过尚书左丞这样的大官;受到过排挤,但还能在中央立足。大和五年(公元831年),五十三岁的元稹去世,后被追封为尚书右仆射,他的好基友白居易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年过知命,不谓之夭。位兼将相,不谓之少。”这是白居易为元稹的评价,不可谓不高。然而,真实情况果然如此吗?

元稹,这个情诗超绝、到处留情的滥情诗人,为何能得到白居易的高度评价呢?

这得从两人第一次见面说起。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二十四岁的元稹参加贡举考试,中书判拔萃科第四等。那一年,比他大七岁的白居易也同科登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

当时,白居易成名很早,当年初到京城,便以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技惊四座,大诗人顾况赞其“有诗如此,居大易”,后来,他高中进士,跨马游街,曲江流饮,雁塔题名,“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狂妄之极。

那时的元白,尚未踏上官途,只是在翰林院编纂书的小小公务员。对官场的黑暗腐败、当朝者的昏聩无能、宦官的横行朝野只是旁观,还幻想着能出淤泥而不染,以自身的修为换来风清气正、海晏河清。“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便是两人内心最真实的写照。这也是他们仅有的一两年欢乐平稳时光。

慈恩塔、皇子陂、直城路、曲江池……他们一路玩一路唱和诗词,这些长安紫陌、高堤垂柳、翰墨花月给了他俩无穷的灵感,长安的每一寸地方,他们都一一走过,并留下众多诗句。

然而,不久之后,年轻气盛的元稹在左拾遗任上不久,便因才气过盛,不为同僚所容,贬为河南县尉。而白居易更可怜,还未授官,就因“对策语直,不得谏官”,贬为盩厔(陕西周至)县尉,两个好朋友被迫分离。

遭贬之后,元稹便给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其中写道:

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

诗意简单明了,能看出两人的感情有多好。

元和四年(公元810年),元稹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上任伊始,便被派去调查泸州监官任敬仲。这是一个很棘手的活儿,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朝廷拔擢毫无根基的元稹去办要案,就是看中他不畏权贵的品性。

那年三月,元稹取道骆谷道入川,在骆口驿歇息时,看见驿站墙上有好友白居易留下的诗句,心有所感,便题诗一首:

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
二星徼外通蛮服,五夜灯前草御文。我到东川恰相半,向南看月北看云。
这首诗后来传至长安,白居易看到后大为感动,于是回诗一首:

拙诗在壁无人爱,鸟污苔侵文字残。唯有多情元侍御,绣衣不惜拂尘看。

此行两人你来我往,回诗有很多。

最神奇的是,元稹出出骆谷至汉中,一夜梦见白居易与他人同游慈恩寺,醒后写下了一首诗: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里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而此时,白居易恰恰和朋友在曲江慈恩寺游玩,恍惚间心灵感应,也写了一首诗: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两人能同时梦到对方在何处与何人游玩,这也太神奇了,根本就不能用科学解释。由此可见两人性情之同,友情之深。

人常说:“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而元稹和白居易却不然,他们真正是一对患难见真情的好友。

当年元稹母亲去世,归乡丁忧时,日子过得很艰苦,“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白居易听闻后,给他寄去了很多钱物,帮他度过了那段艰难日子。之后,当白居易也因母亲去世,停薪在乡守丧,元稹又寄来钱物银两 ,还写诗一首安慰好朋友:

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

此后两人聚少离多,元稹被贬通州司马,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两人一南一北,彼此相隔千里,加上山高水长,通信不便,只能在梦中相见,相互牵挂。

白居易写到: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元稹回诗: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

此后数十年,两人偶尔同在朝廷,但更多的时候天各一方,千山万水隔不断两人的友谊,两人经常相互寄诗,表达彼此的牵挂。

大和五年(公元831年),元稹去世,白居易痛不欲生,在给好友的祭文中写道:

“呜呼微之!三界之间,谁不生死,四海之内,谁无交朋?……与公缘会,岂是偶然?多生以来,几离几合,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

“公虽不归,我应继往”,这番痛彻心扉的倾诉,应该是世间最稀世的真情了。

……

八年之后的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已到古稀之年的白居易在一场大雪纷飞的夜里,忽然梦到了元稹,梦醒之后,泪眼婆娑,提笔写下了那首感天动地的《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星河天悬,雪落人间。春去秋来,世事变幻,长安城的野草八年间一茬接着一茬,想来你深埋于土的尸骨已经变成了泥沙,我也成了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暂时住在这人间……

静默的苍山,背负着一夜的大雪;枯瘦的老人,回味着一生的情谊。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白居易和元稹就是这样的一对至交好友,两人相识三十余年,志同道合,惺惺相惜,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往通信1800多封,互赠诗篇接近1000篇,真是情深意长啊。

这辈子遇到彼此,成为彼此一辈子的好友,才是人生最大的幸运。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月落潮平是去时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