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学士、参知政事。他在政治上、文学上、史学上的造诣很高,参与了范仲淹的“庆历变法”运动,平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文词,开创了宋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提携了苏轼、曾巩等很多后辈,主修了《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可以说,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欧阳修都是妥妥的人生赢家,就连死后都被谥号文忠,累赠太师、楚国公。
一般人对于欧阳修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初中学过的那篇《醉翁亭记》,的确,这篇不足四百字的小短文在上学的时候曾经是噩梦般的存在—-全文背诵。可文言文诘屈聱牙、晦涩难懂,实在背不会啊。年纪稍长,偶尔想起这篇文章,脑海中或许还有疑惑:一个滁州地方长官,整天“不务正业”,不仅悍然破坏琅琊山的植被,在山上修建亭子,而且将繁杂政务抛在一边,经常“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起坐而喧哗”。同时,在三十八岁的盛年,不是想着如何为国分忧,如何让自己的仕途更上层楼,还自称“醉翁”,整日颓乎酒中,不思进取,这也太奇怪了吧?
再后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结合着欧阳修的人生起伏,回头再看看这篇文章,就有了不同的感悟。
(二)
欧阳修出身小吏家庭,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到随州投奔叔父。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无奈叔父家也不是很富裕,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便荻秆当笔地作纸教他读书写字。欧阳修天资聪颖,刻苦勤奋,作诗赋文,文笔老练,犹如成人。十岁时,偶得一本《昌黎先生文集》,一经阅读便爱不释手,韩愈雄奇奔放、流畅明快的文风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为他后来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奠定了基础。
欧阳修尽管学习刻苦,志向远大,但他的科举之路却走得比较艰辛,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和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两次参加举考试都落榜,直到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秋,欧阳修连续参加了三科考试,在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拔得头筹,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的获得第一,连中三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欧阳修踌躇满志,觉得在接下来的殿试中肯定能高中状元,谁知后来殿试放榜,欧阳修仅得第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很是沮丧。后来的主考官、大诗人晏殊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不是水平不够,而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金榜题名之后,欧阳修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高光时刻—-洞房花烛。原来,当朝翰林学士胥偃觉得欧阳修在弱冠之年就能连中三元,前途不可限量,于是抢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欧阳修。
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之后,自然是他乡遇故知了,这一点,欧阳修也很幸运。
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欧阳修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在洛阳,他遇到了一个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好领导—-西京留守钱惟演。
钱惟演出身名门,父亲为吴越忠懿王钱椒,妥妥的官二代富二代。由于父亲是前朝重臣,钱惟演一生奔波宦途,数度沉浮,政绩平平,但雅好文辞,在洛阳时他对欧阳修等青年才俊非常好。一次,欧阳修等人去嵩山游玩,天降大雪,回不了府衙。这时,钱惟演差人带着厨师、食材和歌妓到来,并对欧阳修说,府衙里没什么事,你们不用急着回来,好好地在嵩山赏雪游玩吧。
能遇到这样的好领导,真是欧阳修的的福气啊。
在洛阳的欧阳修很是逍遥,吃喝玩乐,吟诗作赋,这也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当时文坛陈腐的文风,他决定效法先秦两汉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特点,推行“古文”,改进北宋文坛空洞无物、堆砌辞藻的弊端。
这一段美好时光,成为欧阳修一段难得的人生经历。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二十八岁的欧阳修回到了京城,任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终于踏进了官场的圈子。然而,即将而立之年的欧阳修能站稳脚跟,成就一番事业吗?
(三)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敏锐的感觉到这场变法针砭时弊、切中要害,非常具有可行性,可以说就是完全针对北宋社会的弊端和矛盾提出的,于是不遗余力的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变革当中。然而,历来的改革都是很难的,因为任何一项改革必然触动权贵阶层的既得利益,要打破权力的藩篱,改革者随时要付出代价。果然,不久之后,“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富弼先后被贬谪出朝,枢密副使韩琦上疏营救,结果也被贬往扬州。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的欧阳修,本来仕途一帆风顺,但他仗义执言,连续两次给皇帝上书,为范仲淹等人辩护,指出“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他的这些言论激起了反对派的愤恨,于是,针对欧阳修的一场阴谋应运而生,这次,他们找了个很拙劣的借口:桃色事件。
原来,欧阳修有个妹妹,出嫁后丈夫去世,于是带着女儿投奔兄长。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这个外甥女长大了,欧阳修做主,将她嫁给了一个远房侄子欧阳晟,欧阳晟有一个男仆,这个男仆长正值青春年少,这个外甥女竟然与男仆鬼混到一起,被欧阳晟发现了,送到官府发落。
开封府尹杨日严素早年曾遭欧阳修弹劾,与欧阳修不睦,看到这个案子异常兴奋,决心从这个案子中挖出点欧阳修的秘密,对欧阳修进行打击报复。经过一番严刑拷打,欧阳修这个外甥女招架不住,便胡言乱语,竟然供出出嫁前与舅舅欧阳修有暧昧关系。杨日严异常高兴,准备乘胜追击,弹劾欧阳修。然而,朝廷中也有正直的官员,如孙揆等,他们不相信作风一向严谨且为人正派的欧阳修会做出如此下作的事情。反对派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说欧阳修利用外甥女的婚姻侵吞妹妹的财产,对欧阳修又提出弹劾。
这场官司打了好几年,以至于最后惊动了仁宗皇帝。两派围绕欧阳修的官司各执一词,互相攻击,互不相让,最后,仁宗各打五十大板,将欧阳修贬出京城,到滁州任太守。
这一年,欧阳修三十八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然而,一场莫须有的罪名,让他刚刚点亮的仕途之光黯淡下来,他心灰意懒,于是便彻底放飞了自我,在滁州整日寄情山水,呼朋唤友,饮酒作乐,谁也没预料到,就在这样的放浪形骸之中,一篇惊为天人的《醉翁亭记》喷薄而出。
这是欧阳修的不幸,却是北宋文坛的幸运。
(四)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秋,欧阳修踏上了去往滁州的路途。时值秋日,北雁南飞,柳黄霜白,欧阳修站在一叶孤舟上,心事重重,他回想着在新法推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又想着从天而降的飞来横祸,内心失据,心中如捣,好不容易熬到夜深才合眼,五更时分却又被孤雁的哀鸣惊醒,再难入眠,于是随口吟成一首七绝:
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客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
人生如浮萍,又似北归雁,在这秋水长天的夜晚,缕缕哀愁涌上心头,搅得人直到五更也难以入眠。
十月底,欧阳修到达滁州。滁州地处江淮之间,四周环山,形势险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北宋时期的滁州交通闭塞,民风淳朴,官闲事简。欧阳修在处理政务之余,寻访古迹,收藏遗文,自得其乐。
滁州附近有座琅琊山,山上有座开化禅寺,禅寺的主持智仙和尚平日也喜欢吟诗作画,操琴弄弦,一来二去和太守欧阳修成了好朋友。一天,两人在琅琊山的酿泉边对弈,突然间天降大雨,欧阳修和智仙和尚以及周围观战的人都被大雨淋了个湿透,旁边一个观战的樵夫说了句:“这个地儿要是有座亭子就好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欧阳修就对大和尚说:“民意不可违,你就筹资建亭吧。”智仙和尚一听太守都下令了,不敢不从,不久之后,一座崭新的凉亭建好了,欧阳修大笔一挥,命名:醉翁亭。
亭子建好了,也有了名字。欧阳修仍觉得少点什么,他想到这里秀丽的山壑林泉,年丰物阜的安定生活,又想到自己的满腹委屈和愤懑,于是将自己难言的苦衷寄情于山水背后,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据说欧阳修写好之后,将这篇文章抄贴在滁洲城的大门口,请民众评头论足,有个老头看了之后,说开头有些啰嗦,写了不少山名,其实也没有用。欧阳修一听,说的有道理,大笔一挥,全部删掉了,改成“环滁皆山也”五个大字,言简意赅,山山都有。
在欧阳修的笔下,醉翁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周围有山有水,有林有泉,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构成诗一般的优美意境。欧阳修与众人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并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全文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
欧阳修的这篇文章,无形之中为滁州城做了个大广告,籍籍无名的醉翁亭也一跃成为四大名亭之首。滁洲城从此名扬天下。
欧阳修在滁州干了三年,于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春天调任扬州太守。时值春日,春光明媚,柳色轻黄,滁州民众摆酒设宴为欧阳修送行,欧阳修眼含热泪与民众话别。离滁之后,百姓深深地忆念他。他的诗文、他的饱蘸深情的生花之笔,给这些景物涂上醉意的色彩,在山水中酿造出一种诗意的、梦幻的境界,使滁州成为不朽的文化胜地,这可是欧阳修始料不及的啊!
因为一篇文章,成就一座城市,欧阳修功不可没。
(五)
此后的欧阳修官运亨通,相继担任颍州太守、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闰七月,欧阳修病世,享年六十六岁,谥号“文忠”。
《醉翁亭记》写好之后,立即名扬天下,一时洛阳纸贵。然而,越是流传范围广,欧阳修越隐隐感觉到不安。不久之后,他的学生曾巩到滁州拜访他,欧阳修授意他写了篇《醒心亭记》,详细介绍了为何要修建醉翁亭,为何要写这篇《醉翁亭记》。他在文中写到:“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修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啊。
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六)
这篇《醉翁亭记》自问世以来,好评如潮,一举奠定了他在北宋无可争议的宗主地位。
然而,我以为,欧阳修对后世最大的贡献不在于写了多少好文章、好诗词,更不在于他当了多大官,为民干了多少事,而在于他选拔了很多青年才俊,这些杰出人才为北宋王朝的延续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那年科举,主考官是欧阳修,副主考王珪、韩绛、范镇三人,都是北宋文学名家;负责阅卷的梅尧臣,是宋诗的开山祖师,陆游甚至认为他的诗词水平仅在李杜之下,排名第三,可见考官的水平之高。
那一届科举,从正月初六至三月初五,进行了整整两个月,共录取进士388名,其中有苏轼苏辙兄弟二人,不用介绍;程颢、程颐两兄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就是说他们弟兄俩如何好学的;张载,一代大儒,大家耳熟能详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出自他的手笔;还有曾巩曾布兄弟俩,吕惠卿、章惇等王安石变法的主力;以及率领宋军收复5州之地,拓地2000余里、堪称军事奇才的王韶等等,据不完全统计,那一科中仅在《宋史》中留名的就有二十四位,九人后来当过宰相。可以说,那一届科举,牛人辈出,个个呼风唤雨,成为千年科举制祭中最闪耀的一榜。
这一届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一届,且没有之一。科举考试,发轫于隋,扩展于唐,规范于宋,经过几百年的完善,在欧阳修的主持下,终于达到了鼎盛,欧阳修功在千秋,泽被后世。
这是写多少篇《醉翁亭记》也不能比拟的无上荣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