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潜水艇》,是作家陈春成的短篇小说作品集。买这本书读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我读的上本书《寂寞的游戏》也是中文短篇小说集,但题材和文风有些致郁,这个在上篇读后感说了。所以我迫切想要换换口味,而用同样的中文短篇小说一一对消,体验应该会有更有趣。其二,本书位列2020年豆瓣中文小说类第一,颇有名气。
先简单列下读完整本书后的感受吧。1、作者想象力丰富,当得起天马行空这四个字。我阅读时,颇有年少时看《科幻世界》的体验。2、故事文风轻松,内容时髦有趣,不愧为一名九零年生人的年轻人所写。这满足了我买这本书想要达到的第一目的。3、九篇小说风格一致,有的甚至结构都差不多。因此,读的时候,我会有种莫名熟悉感,甚至感觉这些故事中的某些人物或事物同在一个“宇宙”,可以互相客串。但我不好说这是优点还是缺点。
下面我想单独写一下本书的同名小说,也就是《夜晚的潜水艇》这篇的阅读感想。作为小说集的第一篇,也许是新鲜感的作用,它带给我的感触最多。
作者陈春成以想象力丰富成名,这则小说的主人公便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画家。这倒让我想到了“最强大脑”里的王昱珩,现实里同样是一名画家,凭微观辨水一战惊天下。所有人都在猜测他是如何分辨上百杯清水,他只是说:他靠的就是“想象力”。
书中主人公在年少时的想象力可称得上爆炸。到了什么程度呢?他无法专心做任何事情。他看着任何画面都可以沉浸其中旅行大半天。我想到的是电影《纳尼亚传奇3》里那幅画,仅凭大海中的一艘小船,便可演变出“黎明踏浪号”的整个故事。
不仅是画面,音乐也可以给主人公带来同样的效果。这和本作品集最后一篇故事《音乐家》有类似的设定。这就是我前面说的,读本书不同故事时会有的“熟悉感”,以致带来重复感,降低新鲜感。
我认为能展现主人公想象力最强大一面的,便是他可以看着空气中漂浮的尘埃,想象为一颗颗星球。然后,好像玩游戏“帝国时代”“文明”或“孢子”(没玩过)似的,构建出星球上文明的诞生发展以致战争。将尘埃比星球,这不仅有点以微观粒子,见宏观宇宙的科幻味儿,也有些“一花一世界”“何处染尘埃”的佛教哲学味儿。
相比之下,主人公将自己的房间想象为一艘潜水艇,似乎就普通了一些,有点像戴上了AR加VR眼镜玩另一场游戏。但他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一个亲身参与的冒险游戏,徜徉于四海,海底两万里,自由开放刺激。
在海底冒险的故事里,他还曾遇到了另一艘潜水艇。这有可能是主人公的幻想穿越进了现实的海底,也可能是与其他人的想象世界发生了交融。这点触动了我。我时常以民科的层次,去揣度量子物理的神秘。那“观察导致状态”的奇妙,一定会引起人的唯心主义狂想。所以我想,这现实世界即是所有存在“观察力”的万物观察所化,是所有“观察者”想象力交织而成的产物,是所有造梦者的梦……
我羡慕书中主人公那泛滥的想象力,羡慕到眼红。甚至觉得真的有点眼圈发红。因为我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那些胡思乱想,独自对着地图编着世界大战的故事,听着录音带中的名曲闭眼构建着“多瑙河”“粉红豹”的画面,和朋友设计着一个又一个飞船和基地的图纸…慢慢的,伴随着长大,幻想前的定语变成了不切实际,做白日梦成为了贬义。少有的让灵魂出窍到另一个世界,却多是为了逃避现实。而逃避现实甚至都在急功近利,抛却内生创造而来的力量,多选择外来直接给予的刺激。特遗憾。
书中的主人公,成长的倒是很戏剧化。为了高考,为了父母的期许,他将他的想象力幻化成一团能量,从他体内驱离而去。从此,他变得“正常”了。可那羡煞人的超人般想象力一去不复返。他虽成了一个画家,小有的成就,也是画的他记忆里年少时脑中幻境的碎片,画尽既封笔。令人唏嘘,特可惜。
尽管我很佩服作者,将现实生活气息与主人公的幻想世界结合得非常好,更显真实,可故事毕竟是故事。我不该真的认为,成长就必将让人抛下想象力。所以我深思,到底是见识多了现实世界挤压了我想象的空间,还是其实多年固化的见识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我曾很喜欢一部电影《白日梦想家》,其中的男主角便日常陷入自我构建的白日美梦。这个本被认为只会YY的loser,却阴差阳错的开始周游世界,在壮美的自然中真实的历险。结果真实突破自我的生活,竟比白日梦还要像做梦。影片宣扬的口号便是:“stop dreaming,start living”
可我还是痴迷那想象力的自由泛滥,毕竟我们都被生活所缚、无法突围。
题外话:再摘录小说集另一处让我动容之处。第141页,出自《李茵的湖》:一段记忆,共同经历过的人早都随手抛下,她却当珍宝一样收藏至今。
火心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