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57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早晨看网络直播连线,有一位妈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她想让自己的二女儿参加课程学习,但是二女儿一直不愿意。她为了让二女儿变得内心强大起来,想给她找一位人生的导师,而且是一位异性导师,可以弥补她幼年时因为缺乏父爱造成的遗憾。
老师给他做了分析,说她想用最快、最懒的方法解决问题,她把希望和注意力都放在了外界,而不是把眼光拉回自己身上。
最后,老师给了她几个建议——
一是扮演好妈妈的角色,照顾好女儿;
二是和大女儿一起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有助于二女儿成长;
三是自己要先学习,关注自身成长。她的生命状态慢慢改变了,二女儿也会跟着一起改变的。
听完这个连线,我也感受很多。
1.父母常常陷入的误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常常会走入“求快”和“懒”的误区——
孩子不上学了,想他一下子进入学校,学习状态一下子好起来;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想让孩子一下子把成绩提高上去;
孩子不听话了,想通过吵孩子一顿甚至打孩子一顿,让他变得立马听话……
当孩子出现的问题,想有个“魔法棒”,让那些问题一下子得到解决。
殊不知,这些想法虽然是美好的,但却是那么不切实际,更是急功近利。回顾一下,孩子的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就拿孩子不上学来说吧——
孩子不上学的原因有很多,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和父母有矛盾、和同学关系不和谐、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学校内卷等;
还有的可能不上学的原因,连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这些原因不可能一下子消除。
即使这些原因慢慢消除了,孩子也需要时间重新走入学校,重新走入学校之后,也需要重新适应学校的节奏和生活。
父母期待一直辍学在家的孩子一下子去上学,而且有非常好的学习状态,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急于求成。
2.追求“快”的坏处
当遇到孩子出现问题时,有的父母往往通过恐吓吓唬孩子、吵孩子甚至打骂孩子解决,孩子有时也因为父母的恐吓和打骂暂时听话了,可是这种看似风平浪静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危机。
孩子毕竟是弱势群体,他面对权威的父母,不会直接对抗时,就可以通过健忘、拖延、疏忽、答应不办、网瘾、酗酒、早恋、自伤自残甚至自杀等被动攻击行为间接对抗父母。
一旦走到那一步,那就会引起更大的麻烦;而且孩子年龄越大,他出现问题时,引起的损失也会越大。
那些巴掌和哄骗换来的,是长期的斗智斗勇,亲子关系的鸡飞狗跳;而耐心和坚持换来的,是孩子的性情平和,遵守规则,易于沟通。
孩子的成长就像庄稼,也有自己的节奏和周期;不合时宜的急迫,就像是想要在冬天播种,春天就要收获一样可笑。
3.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和节奏
每个孩子的秉性不同,做事的方法也有差异。父母要遵循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规律,给孩子最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焦虑,能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才更容易被解决。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做催眠的内涵是善于利用来访者身上的资源,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对于有心理困扰甚至有心理问题的来访者,他并不是盲目地纠正他们的想法,而是尊重他们的想法,把问题转化成资源。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可以戴上一副“资源取向”的眼镜,多去关注孩子发生的一些有意义的变化和优点,客观看待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和错误看成是觉醒他、成长他的机会;然后营造良好的、温暖的氛围,激发孩子的羞耻心和内疚感,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所以,教育孩子的时候,“慢即是快”。
其实真正要慢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用对了方法,耐心地等待正确的时机,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事半功倍,否则,就是事倍功半。
初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砍柴书院MCN矩阵作者。
初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