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626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有这样一个故事——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咨询室里放着一根三面柱。柱子的一面刻着“我很可怜”,另一面刻着“别人很可恶”,最后一面刻着“怎么办?”。
每次有来访者到他的咨询室里,他都会拿出他的三面柱,问来访者:“你选择谈什么呢?”
父亲和女儿关系不好,父亲会选择怎么办呢?
当抱着“我很可怜”的心态看这个问题时,会陷入自怜之中;
当抱着“别人都很可恶”的心态看这个问题时,容易对别人产生怨恨情绪;
而只有抱着“怎么办”的心态看这个问题时,才能直面问题,改善和女儿的关系。
在单亲家庭,家庭结构不完整,单亲父亲带女儿,少了“妈妈”这个角色;再加上和女儿关系不好,确实容易心情不好。
那爸爸究竟该如何做呢?
1.把和女儿关系不好看成是改善和女儿关系的机会。
你怎么看待孩子,你就会怎么对待孩子。
如果把女儿看成麻烦,就会对女儿不耐烦,使父女关系恶化;
如果把和女儿关系不好看成是改善和她的机会,那父亲就会客观、冷静地对待这个现实。
生活是由一点一滴的小事堆积而成的。父亲可以冷静下来想想,自己和女儿哪些方面的关系不好?具体有哪些表现?
女儿生活在单亲家庭,没有妈妈,父母曾经的婚姻有没有给女儿带来伤害?这些伤害有没有弥补?这些都是爸爸需要考虑到的问题。
和女儿关系不好,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对她不当的养育方式造成的;承认这个事实,确实很痛苦,但必须去面对才行。
《了不起的我》里有一句话——
改变需要勇气,但只有勇气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反省自己的能力。只有不断地审视自我,才能触发改变。
2.扮演好父亲的角色。
父亲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力量,是安全感。
小时候,当我们坐在父亲的肩头,被父亲举高高,那种感觉很有力量,也很温暖。
在有充足的父爱中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安全感,自信、阳光,勇于尝试和突破;
而幼年缺乏父爱的孩子,往往自卑、焦虑,在事业上不敢突破自己。
特别是对于女孩来说,父亲是她出生以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异性,她跟父亲的关系,会直接投射到她和其他男性的关系上,也会影响她以后的婚姻观和情感。
面对和女儿关系不好的父亲,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给女儿最大的安全感,甚至有时候还要当“妈妈”,把缺失的母爱补回来。
3.和女儿有效沟通。
女儿有时候不愿意和父亲说话,或者她的话变得越来越少了,是因为父亲说的话没办法走进女儿的心里。
当女儿满心欢喜地跟你聊天、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时,你也许只关注到她的学习怎么样,对于她所说的其他事情忽略、甚至不屑。
有时候,女儿感兴趣的事情,父亲不感兴趣;而父亲感兴趣的事情,女儿又没兴趣。
两个人的对话不在一个频道上。长此以往,父女关系就会亮起“红灯”。
要想跟女儿有效沟通,不仅要“沟”,还要“通”。
父亲能够感受到女儿的喜怒哀乐,言语中少一些劝说和讲道理,多一些倾听、微笑和拥抱,女儿在父亲面前觉得很温暖,很自在,也就愿意和父亲交流了。
父亲跟女儿聊天时,要像接东西一样接着女儿的话,无论她说的话有多么无聊、多么无趣,都先接着再说。
在理解女儿、也理解自己的基础上,父亲和女儿才能真诚沟通,有好的效果。
4.多创造和女儿一起做事的机会,慢慢培养感情。
感情是在做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父亲可以和女儿一起运动、旅游、读书等,尽量让女儿做她喜欢做的事,尽量把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给女儿,父亲只是陪着她一起做。
在一起做事的过程中,培养和修复和女儿的关系。
5.给女儿找一个良师益友。
古人有言,“易子而教”、“近者无惧”,有时候,父亲说的话,女儿不一定听,甚至还会对抗。
如果能找一个女儿比较崇拜或者认可的长辈,让他成为女儿的良师益友,这样可以“曲线救国”,间接影响女儿。
单身父亲不容易,如果有合适的机会,还是建议父亲能够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这过程中,也要给足女儿安全感,不要让她觉得这个女人是对她的威胁,甚至要和她抢夺父亲的爱。
把女儿养大容易,把女儿养好不容易。
铺一条让女儿的心回家的路,让她感受到满满的父爱;感受到无论何时,父亲都会和她站在一起,女儿和父亲的关系就会慢慢变好。
初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砍柴书院MCN矩阵作者。
初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