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小舍得》热播,又一次把人们的眼球吸引到了教育上,这部被骂上热搜的剧,集中放大了“鸡娃”的情绪,也扩大了父母们的焦虑。
而此剧的热播,也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讨论,是选择“佛系”,还是“鸡血”;在“鸡娃”的道路上,到底该怎么走;面对教育日益“内卷”,做父母的到底该如何抉择,这些都成了家庭教育中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题。
面对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到底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关乎“灵魂”的“拷问”,也在一遍一遍冲击着我们的价值观。
1.佛系妈妈或鸡血妈妈,并不是一道单选题。
当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时,佛系妈妈和鸡血妈妈的表现并不相同——
鸡血妈妈:要把之前没有学习的学一遍,要补上之前已经忘记的知识;此外,还要替孩子抄笔记、做错题本等,要把孩子在学习上顾及不到的东西全补齐了,让孩子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时代变了,我们永远不要用自己当学生时的经验来衡量当下的教育,如今小学六年级的奥数题,烧脑程度堪比我们当年高考的压轴题。
鸡血妈妈可以为了孩子,零基础学习乐理知识;可以为了孩子小升初,重新温习语数英……有些妈妈甚至选择辞职陪读,全心全意、心无旁骛地帮助孩子学习。
每一个牛娃背后,都有一个热爱学习的中年人;每一个爱学习的中年人,都是被孩子激励的。
佛系妈妈:佛系妈妈有着“顺其自然”的初心。
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是那么在意;佛系妈妈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不逼迫孩子学习;佛系妈妈觉得孩子应该有个快乐的童年,不能以过度学习牺牲孩子童年的欢乐……
当面对“学区房”时,佛系妈妈和鸡血妈妈的表现也不相同——
鸡血妈妈:鸡血妈妈倾其所有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她们会想尽办法,哪怕是贷款、借钱,也要给孩子买套“学区房”,这样孩子就有了优先进入名牌学校的资格,可以优先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当进入了名牌小学,就有希望进入名牌初中,再进入名牌高中,考上名牌大学……这些路,鸡血妈妈已经替孩子规划好了,孩子可能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佛系妈妈:佛系妈妈对于“学区房”倒不是那么有想法。如果家里条件允许了,当然买个学区房更好;如果条件不允许,那就是“听天由命”,能去哪去哪吧。
佛系妈妈觉得,“学区房”只是孩子上学的一个附加值,而不是必选项。
佛系妈妈和鸡血妈妈,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妈妈们的性格,还有如何看待家庭教育、如何看待孩子的未来了。
一个佛系妈妈难以变成一个鸡血妈妈,而一个鸡血妈妈,也难以变成一个佛系妈妈。
无论是哪种妈妈,都是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而佛系和鸡血,也不是一道“单选题”,不是非此即彼;佛系与鸡血,考验的是父母的智慧和耐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高不免拔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有远见的父母,既不过度“鸡娃”,也不盲目“佛系”。
2.鸡娃,鸡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鸡娃”成了一个流行词,它不是指可爱的小鸡娃,而是指给娃打鸡血。
打了鸡血的娃,在好几个辅导班之间穿梭不停,平时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当然也有培养不同的兴趣、爱好的;他们已经比同龄人掌握了很多知识,甚至已经提前掌握了以后需要学习的知识。
比如北京四中的家长,有些是高官,有些是富商,还有的是高知。
人家“鸡娃”的格局完全是你我普通人难以比拟的——
人家可以让娃放下学业去骑行全国;可以花巨资送娃去南极考察;可以让中科院的院士带着搞专利发明;可以让娃出碟唱摇滚……
这样鸡出来的娃,比一般的娃有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也比一般的娃有更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以后也许会有更大的成就。
但是,如果父母只把目光盯在娃的学习成绩上,娃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和学习成绩紧密挂钩;
娃也许表面上学习成绩很好,但内心却很压抑,有着父母所不了解的另一面,因为父母平时关注的,仅仅是他的学习成绩,从来没有问过他的心理感受。
这些被鸡的娃长大之后,有些搞起了烘焙副业;有的辞职当了酒保;有的在B站做UP主;还有的竟然去做了健身教练、外卖员……
“当初创业的,厌倦了用PPT骗投资;当初下定决心搞学术的,已经对学术圈彻底除魅;当初热爱艺术的,差点跳了泰晤士河;当初追求财富自由的,现在纷纷背上了贷款”。
这些90后的鸡娃,到最后才发现,就算自己在能力上早已超越了父母,但是却无法从财富和成就上超越他们的60后爸妈……
内卷流行,每个被教育内卷的父母都成了内卷教育的参与者、经历者、实施者和被裹挟者,事实上,鸡娃本身没有错,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成就,又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
但是,我们要弄明白鸡娃的真正意义。
如果仅仅是鸡娃的学习成绩,过分看重“外在资源”,而忽略了娃的内在心理资源——
我们消耗的,可能是娃的自主性、自驱力;
我们损失的,可能是娃对自己内在感受的信任,取而代之的只是外在的、机械的评判标准。
在鸡娃时,我们需要追问自己更为具体的问题——
长期鸡娃,会对你跟娃的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由长期焦虑和慢性压力构成的家庭氛围,对娃的情绪健康有什么影响?
我希望娃成为的那种人,和娃本身的关系是什么?
娃如果长期浸润在父母潜意识的“期待”中,和自己、和别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又会如何?
如果娃仅仅是学习成绩好,却提前消耗了“底层的生命活力”,这是你愿意看到的吗?
鸡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他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而是让他能够摆脱现实的奴役,摆脱命运的贫瘠,摆脱人性因贫瘠、贪婪等滋生的阴暗面,拥有可以选择的权利,并在每一次选择和权衡之后变成更好的人;
鸡娃的意义,在于他如果还有余力,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
鸡娃的意义,在于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娃比我们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
3.鸡娃之前,先“鸡”自己。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在鸡娃的路上,我们不仅仅要鸡娃,更要鸡自己。
试想一下,如果父母不求上进,只是要求娃好好学习,娃心里会服气吗?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并不是最重要的。
但是,要让娃看到父母为了生活努力拼搏的影子,看到父母为了改善自己家的生活条件努力的样子,这些,比单单鸡娃更重要。
有的妈妈,在鸡娃时,娃学过的东西,她都学了一遍;她陪娃去图书馆上自习时,在辅导娃之余,自己还能顺手考下多个资格证。
当娃看到妈妈如此努力和勤奋时,他实在不好意思再叛逆和反抗了,因为鸡妈的努力和勤奋,已经给了他深刻的影响。
当面对阶层固化、贫富分级、教育机会不均等、赢者通吃、弱者恒弱这些现实时,我们有时也会感到无力,甚至是无奈。
但无论现实如何,我们都不能忘却教育的本质,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鸡娃”,而是去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唤醒孩子内心真正的力量,和孩子彼此滋养,这样,孩子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孩子遭遇命运的不公和坎坷时,依然能够像中科院寒门博士黄国平的论文“致谢”中写的那样——
“理想并不远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初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时代父母研究院讲师,砍柴书院MCN矩阵作者。
初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