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蛤蟆先生得了抑郁症,他是怎么好起来的?

(本文共2493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一、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
蛤蟆先生本来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人,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虽然他继承了父辈留下的庄园,但是却陷入抑郁,不能自拔。

面对他的痛苦状态,他的朋友们决定出手相助,其中有智慧又威严的獾、关心朋友但有点絮叨的河鼠和善良体贴的鼹鼠。

故事就从蛤蟆先生接受心理治疗展开,经过和苍鹭咨询师十次的面谈,在蛤蟆先生心中,终于发生了一些悄无声息的变化,他的抑郁症也逐渐转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虽然主角都是动物,但是它却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的心得,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也是我们了解心理咨询工作过程的一本入门小书。

二、蛤蟆先生为什么得了抑郁症?

蛤蟆先生的父亲自己经营着一家酒厂,他的祖父德高望重,有权有势。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虽然衣食无忧,但是蛤蟆先生依然扛不住内心的压力和父辈对他的殷切希望,得了抑郁症。他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呢?

1.原生家庭的影响。

蛤蟆先生的父亲托马斯工作非常勤奋,他上进心强,对蛤蟆要求也很严格。他一直希望蛤蟆能够子承父业,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儿子身上,无形中给儿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托马斯经常忙于工作,追求完美,他对蛤蟆总是不满意;蛤蟆一直渴望父亲的关爱,却从未得到过。

蛤蟆先生的母亲对他虽然很慈爱,但是当着蛤蟆父亲的面却不敢对孩子表现出关爱和关注,这让蛤蟆先生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内疚和担忧之感常常充满内心。

2.细腻敏感的性格。

蛤蟆先生天生有着敏感的性格,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当一些事情在他脑海里出现时,他脑袋里还伴随着悲哀、病态的念头,时而还伴随着焦虑,以至于晚上他经常失眠。

在父母的“高压”养育下,他形成了压抑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并且下意识地运用了很多行为上的策略,成功地逃避了对自己的认识。

得不到父亲的肯定、甚至被贬低,他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他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他觉得他自己配不上大房子、配不上过更好的生活。

有时候,悲伤情绪就如潮水般涌来,把他淹没在无尽的黑暗中……

3.非同一般的经历。

蛤蟆的经历非同一般,他一时冲动,号召他的朋友们踏上了一段刺激、惊险的冒险之旅。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几个好朋友做尽了“坏事”——搅乱吉普赛车队、偷窃摩托车,再到大胆越狱……

蛤蟆觉得这些事情都不是自己人生中最值得自豪的时刻,他觉得自己做过的这些事情很愚蠢。所以,对于这段经历,他再也不愿意提起。

蛤蟆的这段“叛逆”经历,也可以看作是对父母高压的一种反叛,对“好孩子”性格和要求的一种反叛。

三、我们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启发?
1.夫妻双方的教育观念不一致,容易让孩子不知所措。

今年3月5日,科学育儿博主张岳的儿子张一得突然离世,而离世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杀,这给追求科学育儿的人们重重的一击。

张一得就读于美国名校,他父亲张岳是国内科学育儿的神级人物,他的经历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从张一得死后,其父亲写的信件中大致可以猜出,张一得有可能是自杀身亡,而他自杀的原因,有可能就是抑郁症。

张一得在1岁的时候,他父母就离婚了,而离婚的原因张岳说是因为选择和价值观不同。后来张一得在大学申请书中提及过他的妈妈,有一次,在他的SAT考砸之后,妈妈以做一个普通人去安慰他。

他当时觉得自己突然明白了妈妈和爸爸离婚的原因:价值观念的不同。父母的教育观念不同、对他的要求和期望也不同,而正是这种冲突使两人分开。

先不说张一得父母的观念谁对谁错,但我们多次强调:夫妻双方三观不一致肯定会导致家庭中矛盾频发,并非常容易对孩子造成叠加性的心理创伤。

试想一下:父母都是孩子的亲人,如果两个人经常意见不一致,或者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时,孩子又该何去何从呢?

他站在哪一边都不是。家里不和谐的氛围、缺乏欢乐、缺乏关爱,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严重影响。

就像书里的蛤蟆先生,由于父亲对他的过高期望,母亲对他极少的关注,让他在“高压”环境中很难活出自我,并最终走向抑郁。

2.父母的过度付出、过度养育容易让孩子产生内疚感。

现在,物质条件比以前都好了,父母对于孩子、对于教育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父母给孩子物质方面无限满足,眼睛却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面对父母的过度付出,当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就容易产生深深的自责和内疚感。

在有些家庭里,孩子几点睡觉、孩子要吃什么、孩子什么时候洗澡等事情,都带着父母的期待。

当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时,父母总是以过来人的经验,提供一些无比正确的解决办法;父母担心孩子失败、担心孩子出错,这样做往往剥夺了孩子试错和成长的机会。

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去努力完成一些事情,哪怕有时候违背自己的需求,只要能让父母高兴,他们就会按照父母说的去做。

但是,时间久了,孩子慢慢就承受不了了,父母越来越多的期待“压榨”了孩子的“自我”,孩子活得越来也不像一个有生命力的人,而是一部“机器”。

于是,孩子就学会了慢慢隔离自己的感受,他们就像一个蜷缩起来的茧,外面包着一层厚厚的壳,为了避免伤害,蜷缩在那里,好像“死”了一样。

3.很多小事没有及时处理之后叠加起来,容易让孩子陷入抑郁状态。

有时候我们会不理解,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喝,怎么就这么脆弱,这么轻易就抑郁了呢?殊不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的细节往往被我们忽略了——

比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曾经因为容貌被嘲笑过;比如,在青少年时期漫无边际的孤独感袭来;比如,在学校曾经遭遇过霸凌;比如,被父母家人拿来和别的孩子进行攀比;比如,被父母误解……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天大的事情,这些小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就容易压在孩子心里,越积越多,最终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孩子走上绝路。

当孩子陷入抑郁状态时,父母也会有挫败感,有些父母看着状态不好的孩子,甚至会放弃孩子。

确实,面对抑郁的孩子,父母需要拿出百倍千倍的勇气和耐心去陪伴孩子一起度过难关,去检视和反思自己在过往的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去用足够的爱涵容孩子、温暖孩子,才能让孩子从抑郁的状态中慢慢走出来。

爱是一切关系的基础。一个人固然掌握再多的育儿之道,懂得再多的育儿方法,研究得再深入,如果没有“爱”打底,再渊博的知识、再亲近的关系,都是枉然。

初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时代父母研究院讲师,砍柴书院MCN矩阵作者。

初雪1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