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于问题解决,胜于深陷情绪困扰 ——读《正面管教》第6章有感

(本文共1601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聚焦于问题解决,胜于深陷情绪困扰——

读<正面管教>第6章有感》

初雪/文

记得有一次坐公交车,遇到一对母女,一路上,因为女孩做错了一件小事,妈妈指责批评了一路,不仅针对做错的那件小事,连之前的旧账都翻出来说了一遍,甚至还把女儿的爸爸也拉出来批判了一番……当时我看那个孩子,个子也不低了,大约有个十几岁的样子,无法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当着一车人的面,被妈妈批判的体无完肤,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怎样的心情?再推测一下,假如这个女孩的妈妈一直这样“毫无顾忌”地对待她,孩子的自尊心又如何建立?即使她平时也很爱孩子,可她这种说话的方式和态度,就如请孩子吃了一顿大餐,最终又让她喝了一碗脏水,效果会大打折扣。

由此我想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也常犯“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却不知道如何去爱”的错误?就好比你去做手术,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诚恳地对你说,“我非常愿意帮助您,尽管我没学到什么技术,但是我充满爱心!来吧,请相信我!”估计如果你听完此话,一定神色大变,从手术台上跳下来就逃走了。那么,作为父母,我们也缺乏经验,需要学习一些养育孩子的知识,尽量在育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我想假如那位妈妈懂得一些育儿知识,并且能够身体力行,了解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也许,她就不会那样对待孩子了。

本书第6章《关注于解决问题》主要讲的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如果把思路稍稍转变一些,转变到解决问题上,进行一些态度和技巧上的调整,就能事半功倍。关注于解决问题的主旨是:问题是什么以及其解决办法是什么?它强调的是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为问题付出代价。一旦关注点聚集到解决问题上,就会收获“相关、尊重、合理和有帮助”——即“关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

“当我们心绪烦躁并且受‘原始脑’支配时,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很困难的,那里唯一的选择是‘战’或者‘逃’,等到我们冷静下来,并且能够重新接通理性大脑时,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书中给我们提供了“接通理性大脑”的办法:积极的“暂停”和问启发式问题。

积极的“暂停”的目的是让我们从负面情绪的泥淖中摆脱出来,由“爬行动物脑”转换至“理性大脑”,能够客观、理智地对待孩子的不当行为;而通过启发式问题来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造成的后果,也是紧接在积极的“暂停”之后应该做并且专注于问题解决方案的最佳方式之一。书中针对这两种方法,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原则,我们刚开始需要了解并熟悉这些原则,等遇到问题时,可以运用书本上的指导原则,刚开始可能不太熟练,使用的多了,就驾轻就熟了。

越往后读越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自我成长的书,虽然它的主要内容是育儿,但是它的很多理念,也是在教我们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如何变得越来越成熟。比如“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理念也可以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我们和家人、朋友或者同事发生冲突时,如果能够聚焦于问题的解决,客观地看待问题,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我们的人际关系会越来越和谐,路会越走越宽;相反地,如果我们无法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将眼光放在如何单纯地推卸责任上,久而久之,互相猜忌、推诿扯皮等会充满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中,我们可能会处于负能量的包围之中,不仅会使人际关系恶化,还会影响身体健康。诚如何万青老师在文章《恶意猜度之恶—Assume innocence》中所说,“就是佛家所说的,不要总是‘观过’,着意关注他人的过失,难免产生共振,有些人和人相处,总是能带出对方恶的一面出来,就不得不反观一下自身,是不是一个善于‘观过’的人。相反,用善意推测他人,总是秉承无罪推定,在佛法就是‘观功念恩’的功夫,能带来很大正能量的行为。落实在世俗的职场或者官场,就有曾国藩的教诲: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室。”

在平时与人接触中,多一些理解、宽容,少一些道德评判和猜忌,就会形成正能量满满的气场,别人舒服,自己也开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聚焦于问题解决,胜于深陷情绪困扰 ——读《正面管教》第6章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