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成长 ——读《正面管教》第2章有感

(本文共1628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和孩子一起成长——

读<正面管教>第2章有感》

初雪/文

《正面管教》第2章,作者主要厘清了阿德勒的几个基本概念:孩子是社会人;行为以目的为导向;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平等;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只有我们在弄清这些基本概念之后,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才知道“怎样做”。

在这几个基本概念里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看到这句话,心中不由得生起一种悲悯,眼前浮现的是这样一幅场景:一个天真的孩子,他想告诉父母自己心中所思所想,但是却不知该如何表达,而是以一种不恰当的行为表现了出来,这种行为招来的不是父母的理解和宽容,而是一顿臭骂、讽刺甚至毒打……当一次次以不当行为去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却一贯以惩罚待之,久而久之,他感到沮丧、悲伤,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自暴自弃……我想,许多“坏孩子”或许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变“坏”的,这其中,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记得我做过这样一个案例,是孩子的母亲来做咨询,说孩子有段时间迷上了“蓝鲸游戏”,有自残倾向。当后来有一次母亲无意中收拾孩子的书桌时,发现孩子的书桌下面压着一幅画,这幅画是孩子画的蓝鲸,当时孩子问妈妈,这幅画好看吗?当时妈妈不明就里,单纯地以为孩子在学画画,无非是随口一问,蒙在鼓里的妈妈就说了一句“好看”,假如当时妈妈能够再细心一点,多问几句,为什么画了这样一幅画,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等,或者从孩子行为的蛛丝马迹中早一点察觉出不对劲的地方,也许孩子后来就不会一步步走到自残的境地。当然,我在这里没有责怪这位母亲的意思,而是觉得我们做父母的,要“功夫下在平时”,平时就要注意和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起码父亲或者母亲中有一方能够成为孩子的朋友,让孩子觉得无论在外面遇到多大的风雨,父母永远可以无条件地支持他,家永远是自己可以避风的港湾。不要等到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在孩子身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太少了而追悔莫及,毕竟孩子的教育过程是不可逆的,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可以抵消任何事业上的成功。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能够牢记,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你对不良行为就会有不同的感觉”,我也常常以这句话自勉,以便自己在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能够时刻告诫自己,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对待孩子。

另外,这一章还给出了两条实用的建议: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和矫正错误的3个R。“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能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具体步骤如下: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矫正错误的3个R,是树立“勇于不完美”榜样的一个绝佳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承认;2、和好;3、解决。以上两个实用建议虽然步骤不多,但我们在实际操作时,还需要吃透其精神,不断摸索实践,直到能够熟练运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书中提到的还有一条也很重要,“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在充满敌意的气氛中试图解决问题往往徒劳无功。在解决和孩子的冲突时,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大人的不良行为(由于知识和技巧的缺乏)促成和加剧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只要大人改变自己的行为时,孩子也会随之改变。而且要牢记:在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时,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尽管这很难——因为“对于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因为纠缠于自己的情感,而丧失洞察力和常识”,当我们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已实属不易,再进一步的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那无异于上青天。但是,只要我们改变自己的认知,对孩子怀有悲悯心,弄清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含义,并掌握一些正面管教的工具,以管教中所遭遇的挑战作为学习的机会,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也能够不断和孩子一起成长。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和孩子一起成长 ——读《正面管教》第2章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