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宋晋江人林龙发《山间清供》之《苜蓿盘》篇。
百度知道,苜蓿草也叫三叶草,据说三叶草长了四片叶子,叫幸运草,见到会有好运,我曾经在草间留意过,最终没见到四叶的。
苜蓿草是野草,牛羊可食,也可当野菜食用,我没尝试吃过。《苜蓿盘》提到,它曾经是宫庭层面的一种菜肴,真是惊到我了。这有点像阿Q竟然和赵太爷同姓本家,有点像有过风云际会的乡间隐者。
从野草到野菜到菜肴,再从菜肴变成野菜变成野草,这是苜蓿的履历。像一个人的发迹史和没落史。草有这境遇其实没什么,它还是它自己,只要活得自在就行,你把它称作什么,都不会降低它的“草”格。要是人这样的境遇,那真是天塌了一般,比如某些贪官,要自杀。
苜蓿味道不好吃,至少味道一般。当然作为苜蓿,没必要变得好吃。但不好吃,则会让人拿来给另一些人吃,这当然有些整蛊的意味,《山间清供》的《苜蓿盘》篇,就载有这样的事。说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宰相李林甫和东宫太子李亨不睦,就倚着玄宗的势力,事事刁难,给东宫派一干人小鞋穿。饮食上的刁难便是其一。东宫的官僚生活比较清苦,每天吃苜蓿,是伙食不好的典型表现。东宫太子的侍从薛令之对此待遇有所不甘,就在宫墙上写诗诉苦,由此爆发豪横的唐玄宗对侍从薛令之辗压式打击。
薛令之的《自悼》诗,写道:“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滑,羹稀箸易宽。以此谋朝夕,何由保岁寒?”诗从视觉到味觉到触觉再到心觉,叙述了菜肴的粗粝,希望唐玄宗注意到,并改善之。唐玄宗看到没有呢?当然看到了,不过唐玄宗不会顺着薛令之的思维思维,他有他的对待事情角度。他认为薛令之是在讽刺和在挑战他的治理能力。两股道上的车非得往一股道上开,不撞上才怪。于是玄宗很不满,问题很严重,玄宗几乎没有风度地在诗旁写道:“啄木嘴距长,凤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你这个家伙像啄木鸟话太多,你这个家伙像短毛的凤凰华而不实,难以飞高。你要是觉得我这里饥寒,回你自己家里暖和去!这是已经明白无疑地撵人了,怕人听不懂或者意犹未尽,又复题四个字:“听自安者!”说通俗点,就是给我滚蛋的意思。
苜蓿味道一般,但也并非不能点石成金。就像很多事物能被点金成石一样。苜蓿被做成美味,靠得是众星捧月般的提携。美食之道,讲得是君臣佐使,这君,得到好的拱卫,那就集了众美之长,成就出非凡的美味。《苜蓿盘》介绍,苜蓿“采用汤焯,油炒,姜、盐随意,作羹茹之,皆为风味。”一道苜蓿美味出来,要经过热水焯,精油炒,姜、盐佐使,还要做成羹来吃,才是“得其所哉”。
薛令之被玄宗撵回家后,过着抱瓮灌园的生活,地方给他的资助,他总是酌量领取,唐玄宗闻其清贫,“甚心怜之”,但始终不肯再起用他。后来等到唐肃宗李亨即位,想把薛令之招回朝廷重用,薛令之已经于几个月前去世。
其实,有苜蓿草一样的人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安静做一株草就是。不做众味辐辏的美味,那单一的味道,才是精纯的自己。
作者简介
侯四明,爱好文学,有诗、散文见诸《诗刊》《散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