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凉消暑古有方
☆ 段述锋
一到盛夏,大地炙烤,酷暑难耐,故古人将夏天称为“苦夏”。记得《水浒传》中白胜唱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就直接道出了“苦夏”的炎热。现在虽有空调,但因用电量加大,时有停电,每逢此时,满头大汗的人们就会谈论起古时候没有空调,如何纳凉的话题。
古往今来,纳凉可谓方式其多,妙招、怪招亦是不穷。我以己所知所闻,稍加整理,说一说古时人们是如何纳凉的?
最先当讲的是古代帝王的纳凉之法。他们坐拥天下,享万民滋养,集诸权以一身,天子真龙,凡人不比。不论这位皇帝是贪图享乐还是提倡节俭,其纳凉的方法也是他人无以项背的。
首说依托特殊的地理环境纳凉。此处我说两个例子:一处是承德避暑山庄。清朝皇帝为了解决夏日北京皇宫炎热,在今天的河北承德建的一处避暑行宫。按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设计。依托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在加之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是一处名冠中外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的修建非帝王之贵无以能成者。
另一处是今陕西临潼的骊山诸宫。早至东周幽王时已在此建骊宫,经秦汉至隋唐再至民国,皆为皇家或当权者的避暑胜地,盛名长久不衰。尤其以盛唐时的华清宫为最。华清池水清兮,贵妃香浴!华清池水温兮,玄宗龙游!骊山为秦岭余脉,山势虽不巍峨,但也挺拔高耸,加之富有温泉,特殊的地貌使此地成为冬温夏爽的宝地。因而蒋介石都战西北,驻华清池,使此地有了西安事变发生地的历史。
再说古人利用建筑精巧,别出心裁的人工造凉。在此也说两个例子:
其一、冬冰夏用,窖冰取凉。具体的方法是:严冬之时于河湖中取冰块,贮放到深挖于地下的冰窖中,待到盛夏,取出放于室内容器中,其凉气散发,清爽宜人,可谓现代空调的雏形了。窖冰取凉的方法相传久远,富于盛名的是秦始皇时期的阿房宫。据说当时宫内立有中空大铜柱,每逢盛夏放冰其内,宫内之凉爽可想而知,可惜毁于一炬。现今只见于文献的只言片语和传说故事之中,已无见其设计真容,实为憾事。
其二、水榭雨亭。水榭是建在水上或临水的楼台。借助水面之风,习习一吹,清爽舒适。但比起雨亭,设计上就明显弱了。何为雨亭?这里说的可不是观雨、听雨的亭子。雨亭多建在临水之处,面临湖水背靠山溪处最佳。引山溪之水流于亭顶之上,水顺瓦槽四下,落檐成雨帘,又名“自雨亭”。盛夏坐于其间,无论是自然风或扇风,又有四周雨帘“哗哗”,其凉爽,无需表述。水榭雨亭的建筑设计,帝王造园多用,有名莫过于唐朝大明宫中的含凉殿了!士大夫、商贾、贵胄也争相学之,大多建的是自雨亭。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纳凉的原理相同。故现存有的古时水榭亭台比比皆是。
除上述所说的官方主流方式外,还有利用常年相对恒低温度的地气与屋内热空气形成温差对流,使房中温度保持相对凉爽的“土空调”以及“窟室”等,也常是地主、乡绅、民间富户们常用的纳凉方式。
至于普通的老百姓,我想也就是洗个凉水澡,找块阴凉地,拿把蒲扇,避暑不作,已算是人生之福了!
时至今日,科技发展,民富国强,我们普通的百姓亦能像古时王侯将相一样,在炎炎夏日享受人造清凉了。可谓是“一入空调房,羡煞古帝王”。
虽说空调好,但其高能耗,室内空气流通差,干燥等问题,也是多有诟病。现在也有利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和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建造的房屋,鼓吹其冬暖夏凉,或因造价太高,或因效果不佳,未能普及。今夏又是炎炎苦热,暑气更胜,望我辈多智之人,能倾心于纳凉消暑之事,创造或改良现今的纳凉技术,普惠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