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爱人喜欢看书,最近床头放着一本浅棕色条纹纸的书,封面上“我们仨”三个字显得淡雅、简单、朴素,拿起来手感轻柔,厚度适中,不禁让人有了先睹为快的想法。读着读着,不禁随着她喜而喜,随着她悲而悲,钦佩杨先生的妙笔生花、字字珠玑,感伤他们一家三口的生离死别、戚戚伤情,羡慕他们一家三口的融融亲情相守相助。每个章节都像是在讲述一段由无到有,由有变虚的旅程,就像看一部治愈系电影,有痛苦有欢乐,浓浓深情,寄托在文字里,更烙在了心里。

这本书真实的记录着杨先生一家三口一些生活琐事,就像我们每天的经历一样。传闻初定一家三口各写一部,钱瑗写父母,杨绛写父女俩,钱先生写母女俩。1996年10月,钱瑗病重入院,预感自己时日不多,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想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在病床上,钱瑗断断续续写了5篇文章,最后一篇是1997年2月26日。杨先生见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先停停。这一停,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1997年3月钱瑗走了。1998年12月,钱钟书先生也走了。书稿未能像当初设想的那样三个人各写一部,而是变成了杨先生“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书分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与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可归结为一篇“她们一家人的梦”,讲的是人到老年的精神状态,记录了杨先生对社会的恐惧和对家庭的依赖。第二部分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恰是映照了女儿与丈夫的相继离世,一个家庭从组建到结束,杨绛先生在孑然一人的情况下,用心记录着家人们这一生的风风雨雨,悲欢离合,平实的言语间流露着极为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动到无比动容。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的追忆,笔调平缓,简单、平凡,处处都透露着人情温暖,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我们仨”简单的三个字,干净朴素的笔调却透露着杨绛先生对至亲的怀念和历经生死离别后的豁达,这种简单平实的语言读起来才更让人共鸣:家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就会变得非常快乐。”这位老人在给漫长的一生做总结时,各种沉浮荣辱均已淡去,她一生一世最重要的只剩下家人。

杨绛先生对家的描述细致入微,引人深思,我读了很多很多遍。特别是今年6月27日女儿出生后,我家对我而言增添了新的形式和内涵。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家对于我来说,不再仅仅是居住的寓所,更不同于旅途上的客栈。孩子爱笑,刚出生几分钟在产房见着我就对我咯咯一笑,好似在感谢妈妈和我把她带到人世间,对此深表欣慰。洗澡笑,换尿不湿笑,穿新衣服笑,朋友来了笑,孩子的微笑是最好的催化剂,到现在,她已经变成一家人的“欢乐豆”。三个月间前后辗转我家、姥姥家、奶奶家,每到一个地方,上车就睡,不吵不闹,到了家就四处巡视,观察此地安全无“威胁”后,就放下戒备开始找人和她玩,不停的与我们眼神交流,不时的用咿呀啊和咯咯咯表达自己的情绪喜乐。有时候大人在旁边看手机没顾上她,小家伙就用一种委屈的眼神静静着盯着你,让人哭笑不得,可爱十足。

无论上班多累多忙,遇到多少困难,心情多么烦闷,回家见到孩子的时候一定都会顷刻间烟消云散,嘴角会不由的向上扬,满脸愁容乌云密布也会被孩子天真无邪的笑容直接冲散到九霄云外。妻子带女儿回姥姥家“挪尿窝”那段时间感受特别强烈,她们走得时候感觉不大,自己正常上班忙工作,可每当自己一人回到冷清的家中,家里安静到只有自己走路的脚步声,这时候看的家中孩子和妻子的物品,就会不由的想起一家三口在家中的快乐时光,就会都感到莫名的孤独和落寞。虽说现在通讯发达,每天可以通过视频了解家人的情况,但总感觉不如实际见面来的自在,电话挂断,手机息屏时,一切又回到原点,只剩下我自己一个人。每到周末,假期,会第一时间奔向妻子和孩子所在的地方,家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坐标,家人在哪儿,团聚的地方就是家。

有一个家,有事可以做,能看到最亲近的人安然生活着就好了吧。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作者简介】刘逸之,就职于河北张家口工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家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