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是何夕——元宵节漫谈

今夕是何夕
——元宵节漫谈

☆ 张海青

“风来了,雨来了,一群人敲着鼓来了。什么鼓,大花鼓,咚咚咚,过十五。”新年一过,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其实是过年的延续,因为,在过去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才能结束;而正月十五又是过年的终结,是过年这场大戏的隆重闭幕。正月十五一过,人们就开始下地种田了。乡谚云:“十五大似年,吃块肥肉好下田。”
正月十五,吃元宵,观花灯,是人们过元宵节的重要内容。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宋·周必大)。元宵节吃元宵,是千百年来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这种食品最早出现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吃元宵象征团圆吉利之意。开始元宵称为“汤圆”,因它飘在碗里,像是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正如台湾民歌《卖汤圆》中唱的:“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元宵节吃元宵成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我小的时候,家里比较穷,到了春荒时节,家中就要断粮,但无论家里再穷,父母亲都一定要磨上一些元宵面,在元宵节一家人在一起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元宵。我尤其喜欢吃元宵,但过去吃一顿元宵并不容易,所以年一过,我就盼着元宵节,盼着那一碗洁白如玉、光滑如瓷的元宵,那里有我对新生活的美好渴望。

“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这首打油诗是讽刺袁世凯的。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京都元夕·元好问)。吃了元宵,天还没黑,人们就结伴去观灯。正月十五这天,无论贫穷百姓,还是豪门巨族,人们家家挂灯,就是孩子们的手中都提着一盏荷花灯或兔子灯。如果说吃元宵体现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向往,观灯就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精神上寄托,那火红的灯笼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未来。只不过贫穷百姓的灯比较简陋,富豪权贵们的灯就像他们的人那样张扬。但简陋的灯,并不影响人没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元宵节挂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当然,不管它是什么样式的灯,我们最喜欢的还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背媳妇、哪吒闹海和猴子捞月这些我们孩子们喜欢的灯。我记得小的时候,家里虽然不富裕,在元宵节时,父亲不仅把家门前挂一对大大的灯笼,而且还给我和弟弟各做了一个小灯笼,并买上几支红蜡烛,让我和弟弟在元宵节打着灯笼在村子里和小朋友们到处疯玩。那时谁家挂的灯笼要是样式奇特而又亮堂,一定会招来人们赞美的目光,而谁家要是元宵节没有挂灯,那就不像过日子的人家。更令人难以忘记的是村子里的灯会,正月十五晚上,村子里鲤鱼灯、荷花灯、河蚌灯、虾子灯,沿街串巷,不仅引得我们孩子奔走追逐,但人们也是纷纷出来观赏,那真是热闹异常,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黄梅戏经典剧目《夫妻观灯》表演的就是那个热闹场面。当然老百姓挂灯笼是为了求吉利,希望未来的日子就像灯笼一样红红火火。

宋朝有个人叫蔡君谟,在他任福州知州时,为了粉饰太平,命令元宵节每家必须点灯七盏。当时有一个叫陈烈的人,做了一盏很大的灯笼径达丈余,并在上面题了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座歌无妙曲。”陈烈的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这使我想起家乡过年时的一句口头语:“富人过年,穷人可怜。”而众所周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是出自一个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一个叫田登的人,在他任州官时,特别忌讳别人提他的名字,因“灯”与他名字的“登”谐音,所以全州人为避讳,就称“灯”为“火”在元宵节到来之际,衙吏出告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因田登平日一向胡作非为,人们就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并成了成语。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朱淑真的这首生查子,描写的是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利用元宵节谈情说爱的情景。的确,在人们生活比较封闭,尤其是女人们足不出户的时代,利用元宵节谈情说爱,倒是个一年之中难得的一个大好机会。就像一首民歌唱的:“正月里正月正,小妹子来观灯,大街上闹红火,人儿是乱哄哄啊哎呀,我的哥呀。”平日深居简出藏在深阁的姑娘们,莫不趁此机会外出大饱眼福,并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姑娘们精心打扮自己,说是为了过节,其实“女为悦己者容”,她们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戴上最好的首饰——那怕只是二尺红头绳,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这些盛妆的女子往往会在人潮拥挤的时候不慎遗失身上的饰物,于是“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钿堕珥,往往得之”(周密·武林纪事)。对青年男女尤其是姑娘们来说,元宵节的灯,不仅点燃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也点燃了他们的爱情之火。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今夕是何夕——元宵节漫谈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