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寄生虫》有感

《寄生虫》荣获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这也是韩国电影首次拿下金棕榈大奖。而导演奉俊昊和韩国影帝宋康昊带着小鲜肉崔宇植一帮人展示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影片讲述住在廉价的半地下室出租房里的一家四口,原本全都是无业游民。在长子基宇隐瞒真实学历,去一户住着豪宅的富有家庭担任家教后,一家人的生活渐渐起了变化 。而一切计划慢慢实现时,一个秘密被发现让大家措手不及……

我个人是很喜欢这个结尾的。在儿子的超现实的幻想当中:儿子变得富有,和妈妈一起去买下房子,在熟悉的花园等父亲从地下室缓缓走出来,拥抱在一起。可导演奉俊昊还是把观众拉回了现实,最后发现只是儿子的想象。儿子在黑暗中诡异地笑了笑,影片结束。

影片的主题,还是停留在贫富矛盾冲突展示上,关于原因,是什么造成的,连基本的线索都没有留。为什么贫富差距如此之大?是社会体制?是教育?

其次,影片在展示人性这块没有亮点,没有深挖。在影片的故事情节里,导演只是想如何把荒诞的故事合理化,所以在人性展示这块忽视了,相对于《杀人回忆》来说,导演这块真的是差远了。(可《杀人回忆》也是奉俊昊导演的,只能说是导演变了,哈哈。)

但电影的镜头和意像是不错的,让观众的情绪一直在线。

[ 1 ]

镜头语言太好了,地理位置的高低显示出人物的心理。最明显的是房子的设计,进门时要上台阶的,富有的人住在大房子里,底层人住在地下室,再底层的住在地下几层,成为真正的“寄生虫”:没有身份,没有自由,完全地寄生。人物地位的变化也在地理位置上展示出来。几次,人物的地位在镜头前通过站位的地理高低来处理。

[ 2 ]

印第安人的隐喻。朋友Jason说:“为什么富家小公子出场的戏是“印第安人”射箭?因为家就是印第安人的地,你们外人来我家,我当然要用我的箭来防御。不过,这并没什么用,因为外人还是入侵了。而“受惊吓晕倒”不就是“无意识臣服”嘛?现实中的“印第安人”守着那块“自留地”不也是这样任由客人变主人吗?”关于这点我觉得奉俊昊本意上没有到“无意识臣服”的状态,电影里面的社长这一角色,一直是警觉的。而且他一直有个原则,不能越界。印第安人的设定只是隐喻接下来的情节。最后生日会,有个细节,宋康昊饰演的父亲基泽和李善均饰演的朴社长一起打扮成坏的印地安人,最后基泽无法忍受朴社长对穷人的蔑视,捡起刀刺向社长。这时基泽是先打掉社长上的印地安人的头饰,再刺的。这样的人物身份对立就立马出现了。而从现实角度上看,打掉头饰再刺是不合理的,至少是没有必要的。

[ 3 ]

政治上的隐喻。导演加了朝韩关系的边角料,其实都影射到朝鲜和三胖。那段在雯光拍下视频,威胁基泽一家的那大段台词,看似累赘多余。特别是模仿朝鲜新闻播报的那段,真的是政治明喻了。本是同根生,不合作却拿个按钮来威胁。最后雯光结局处理来看,也可以说是隐喻政治结局。如果再延生一下,雯光和丈夫的角色设定和结局,那真的是—不敢说,太厉害了。这个层面估计是我过分解读了,但这个不好碰,导演也没有办法再去突出什么,要为主线服务。

[ 4 ]

关于石头的隐喻。有人说片子应该改成《石头记》。崔宇植饰演的基宇一开始接受同学的送的好运石并没有太在意,随着计划的一步步成功,慢慢相信石头能带来好运,以至于家被雨水冲了,还不忘把石头带出来。好运石暗指穷人变成富人的欲念。而最后基宇拿着好运石去杀人被反杀时,这种欲念就变成了凶器。最后基宇把石头放进了溪流里,发现这块好运石并没有什么不同。说明基宇变富的欲念也放下了。到最后基宇想努力挣钱,不是变富,而是为了救父亲。

剧本上说,这部电影是虚构架空的,为了说圆一个故事而设定各种情节。文本上都比不上《我不是药神》。在大家惊叹节奏控制和情节反转时,说明大家对故事理解是有缺失的,或者并不认为故事可信。这样严重削弱了电影的主题。电影的批判性也成为了过眼云烟。类似主题的《燃烧》在批判性上强了太多。导演李沧东不紧不慢地推动着情节,用很多长镜头来展现人物状态和心理,让故事流畅可信,并给观众留有想象空间。

总体来讲,《寄生虫》是部不错的电影。但比起《杀人回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期待中国电影界也有兼文艺和商业的好电影出现。

PATTICA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看《寄生虫》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