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为修正,三观是认知取向,正三观就是不断修正认知。
很早以前,和朋友聊天,聊到有些人三观不稳固,容易被别人影响。当时觉得三观这东西不太需要稳固作为支撑,“毁三观”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是坏事,能够刷新自我的认知水平,当然,如果只是因为奇葩恶心而毁三观就要另论了。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北方掌管军需的一位将军被毁了三观。当时流行的枪支是滑膛枪,子弹从前面的枪口装进去,每次打完,需要重新装弹,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开枪。当时林肯采购了一批新式连珠枪,采用后装式的方法储备弹药,打完一枪,只要搬开后膛再重新装回去,就能重新上弹,经过练习后,只要几秒钟就能重新开火,这位军需官对新式武器有偏见,觉得让士兵练习新武器要花很多钱,还觉得这枪对战斗没有多大改观,一直拖着不去采办。以至于战事拖了很长时间,底下的士兵在知道新式武器很好用后,纷纷自掏腰包购买,因为零散,开始也没起多大用处,直到一位团长向银行贷款,给手下全员配备了新枪,并且主导了一场战事的胜利,才大批量采购,全员装备新式武器没多久,南方就败了。
普通人没机会参与历史事件的进程,但也经常因为认知偏差影响生活。
去年因为一些事,和领导闹了一些不愉快,于是领导在我的认知中就变成了一个可恶的人。带着这样的价值观世界观去思考对方,有些和他无关的事,自己也能联想到是他对自己的恶意行为。内心的自己不断诉说,他就是坏人,他就是针对自己。直到有一天,突然从他身上发现了自己不具备的优点,自己才惊觉,原来他不是存在于想象中的那个坏人,只是自己在认知中将他想象成了一个坏人。
前段时间读王阳明传记,心学中提倡致良知,其中良知,现在想来可以理解为正向的认知能力,致良知就是按照心中觉得正确的观念去行动。只是作为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局限,因此在实际致良知的过程中,就会造成偏差,有一句话大致是这么说的“良知这东西谁都觉得自己不缺”。谁都觉得自己不缺良知,但是良知这东西容易被狭隘束缚,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心理表征”,意为个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这个主观认知就是被束缚的良知,需要通过不断汲取养分来修正对世界的表征,才能让自己跟着心做选择时,以更好的眼光和格局来判断。
今年订阅了李笑来在得到上的专栏,觉得是花的最值的一笔钱,每周的阅读都能剔除一些观念上的误区,并且引进一些新的正向的观念,引进剔除的过程,就起到了正三观的作用,一个多月下来,思考的方式渐渐能够趋向于正面,很明显的能发现对待世界的看法产生了变化,最直观的就是抱怨少了,即使抱怨,也能发现抱怨,然后了然一笑,消解掉抱怨。
生活的成见:
每天把当天的事务都处理完,第二天的运气就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