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之迷雾(下)
(续上篇)
6
现在,辛楣和鸿渐,两人从“情敌”关系组成“失恋阵线联盟”,矛盾不复存在,又成了互相捏鼻子拍肩膀的哥们啦,你能感受到假使人们之间没有利害冲突和过节,生活暖暖的流淌,成为让我们后来惦念的美好。人性眷念这些温暖情谊,就好比向往好空气、好天气、好运气,这时,人们也大愿与人为安。接下来一干人舟车劳顿,疾雨泥泞中,与车夫拖着八件行礼上路,路途虽充满波折,疲累不堪,以调笑为佐料,去新办大学的行程也还充满表面的乐趣。但鸿渐又觉得,与自私虚伪爱贪小便宜的李梅亭顾尔谦等为伍是可耻的堕落。十来天的旅行磨得他志气消沉。
买票要查证件,他们只好冒充“国立三闾大学主任”、“新闻学研究所所长”、“xx部前任秘书”等大名,才算蒙混过关。去三闾大学的长长行途中,一路折腾,从上海、浙江金华、江西鹰潭到吉安……,发生不少令人啼笑皆非之事,这是其中之一,还有雨夜途步、虱子事件、寡妇事件等,细节幽默风趣,又见人心百态。
战时条件艰苦,旅店房间及旅费不够,三人并房,鸿渐看见孙柔嘉妩媚的睡姿,第一次有点心慌。最近报道消息说长沙烧成白地,令人不安。现在他们到了江西和湖南的交界。一向悄无声息如一条影子的孙柔嘉生病,李梅亭惜药,不给她仁丹却给服自己早前开封了的鱼肝油,与她同睡一屋的方赵二人眼见她呕吐且无声流泪,自是慌了,都是年轻人,完全没有关于女性的经验,“两人参考生平关于女人的全部学问,来解释她为什么哭。结果英雄所见略同,说一个女孩子千里辞家,半途生病,举目无亲,自然要哭。两人因为她哭得不敢出声,尤其可怜她,都说要待她好一点,轻轻走去看她。她像睡着了,脸上泪渍和灰尘,结成几道黑痕;幸亏年轻女人的眼泪还不是秋冬的雨点,不致把自己的脸摧毁得衰败,只像清明时节的梦雨,浸肿了地面,添了些泥。”
读到这一节尤其令人感动,仿佛年轻人那如花朵般纯洁的天然品性,全在日光下熠熠生辉,复活了过来,逼退了战时的兵荒马乱、人世污浊,那是山野的烂漫,溪涧的清洌,枝头画眉鸟儿的啼啭,天地一片清新和谐。但钱老也不留情面,美急转直下,混合了泥泞,仿佛此处为孙柔嘉的特写埋下伏笔,她不见得“出污泥而不染”。
鸿渐和孙柔嘉的暧味关系,像睡梦中影子抖抖颤颤地开始展开了,钱老安排了男女主角的两个梦一应一合,鸿渐梦里有象征女性色彩的红袄子,求他不要压它,孙柔嘉说梦里有一双小孩儿的手推她不要睡,似乎是诱惑暗示,又似乎是本能的害怕和拒绝……
那边厢,辛楣也在添油加醋调侃:旅行最见人品性,倘若朋友,可在旅途中检验出真情,婚姻却该倒过来,应先在一起旅行看是否合得来再论婚嫁。既然孙柔嘉一路来不算讨厌,可和鸿渐凑和一段姻缘。这一来,辛楣的话语给了鸿渐日后他也并不觉查的潜意识暗示,古里古怪地作用起来,且辛楣的婚恋观不知不觉影响了鸿渐,使他半推半就接受了柔嘉。
鸿渐曾问自己给辛楣的印象:“我讨厌么?”辛楣答:“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许多评论以此句为要,不做解释。我想,辛楣是看清鸿渐的,他的性格在他所处的时代和境遇中,使不上力,永远不能“出人投地”,他的命运说不上多大悲剧,说不上被抛弃辗压,只是无足轻重罢了,像水滴消失于水,留给时光缝隙处一声叹嘘……一句话,鸿渐似一支软芦苇,并不坚定,他的矛盾性格,让他可顺流逆流而行,亦战亦退……
7
千里迢迢,终于到了望穿秋水的三闾大学。场景开始移转,由变幻不定的旅途到了战争后方的新办大学。钱老也真够讽刺,寥寥几笔,把中国大学设置的一些弊端及坏风气一语道破。
校长高松年是典型的学术官僚,“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现在不妨笼统称呼吧。”在中国,论资排辈、倚老卖老是常态,不论业绩功勋,“人情味最浓”,中国是一个人情至上的“礼仪国家”,却最能透出它的冷硬本质。礼孝贤,人情与人格、自由奴役不分,混乱而混沌。
钱老讽刺道:“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在外国,研究人情的学问始终跟研究物理的学问分歧;而在中国,只要你知道水电、土木、机械、动植物等等,你就可以行政治人——这是“自然齐一律”最大的胜利。”我们的野心大,不提倡专攻,轻看人事管理,似乎这不过是人情政治学,人人打从娘胎就训练有素,无需授学。
校长高松年看得透彻:找一批(像方鸿淅他们)等无名小卒来,他们要借学校的光,而学校却随时可辞退,学校手握主动权。好吧,很多人满满的世故和势利,是因为他比常人能把握大众心理。
李梅亭与高松年关系匪浅,校长承诺了他当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部里汪次长介绍来的现系主任汪处厚有冲突,高松年焦头烂额。鸿渐势微,文凭不硬,没什么铁关系,安排个副科的“论理学副教授”把他打发了。当初承诺的“教授”身份泡了汤,“鸿渐只觉得自己是高松年大发慈悲收留的一个弃物,满肚子又羞又恨。”鸿渐是个矛盾人物,他会堂堂正正向校长毫不隐瞒自己并未拿到博士学位的秘密,而后又小人般地藏起教科书不给学生们油印,恐怕“知识普及”,自己就不能显得学问莫测高深,他斤斤计较、翻来覆去掂量的还是我们珍惜莫名的面子问题,我们有的是俗语:“人有脸树有皮”,可见民心是以“脸”为大的,只是这“脸”作何解,越来越浮于表面了。好吧,我们是一个自尊“深藏”的民族,深得谁也不见。
学校开始了新一轮的政治暗斗,同鸿渐一样冒充“格莱登大学”学历的教授翰学愈混得风生水起,我们的鸿渐又失眠了,只恨自己当初老实,胆儿不够大,误了前程。话说,撒谎又算是一种快乐创造,精力充溢者和顽强者才有本领跟现状开玩笑嘛。这里,鸿渐的价值观显然被坏风气扭曲,由学校当初承诺的正教授跌至副位,鸿渐郁闷不已,就像每次从窘困中寻求轻松的自我解脱一样,即便自欺欺人,他一边自我疗愈,一边想,男人个个是刀刃,锋利无比,或许与女性在一起有别吧,眼前晃动着孙柔嘉柔顺的影子。
在学校不受重用,与同事友朋关系不善,教论理学又被学生瞧不起,鸿渐好是伤感。孙柔嘉因只是助教级别被学生差点哄下台,与鸿渐泪眼对望,同成天涯沦落人,李梅亭和同事陆子潇(暗恋孙柔嘉)都神秘兮兮笑看他俩,不知撮和、嫉妒,还是开玩笑。鸿渐接任了孙柔嘉的英文课。李梅亭节节高升,被高松年请为“代理训导长”。
欧美导师制被引进中国来,本土化都走了样。三闾大学里,视学先生将行的是经李梅亭改良、经部核准的计划:由牛津剑桥的学业导师、道德导师分管改为一导师制,三规六矩众多,据说那叫品学融贯一气。结果许多娱乐放松活动都被免去,个人活动也在教学内审查,只剩集体活动,弄得人人自危。为争蝇头小利,教授们尔虞我诈互相算计。韩学愈偷偷安排学生挑鸿渐英语教学上的小毛病。这些背后暗算的乌烟瘴气决不逊色旅途所见。就连婚配也打上了“确保方针正确”的烙印。现在中文系主任汪处厚的太太打算替赵方二人做媒呢!教授赵辛嵋配对历史系主任刘东方的丑妹妹刘小姐(讲师),副教授鸿渐配对女生指导兼教育系讲师范小姐,真真叫那个“门当户对”呀!
钱老介绍汪处厚那才叫绝!他原是革职的贪官。当初,这位汪处厚秘书活得战战兢兢,就连留的胡子也小心翼翼修剪不能大过长官。他又盲信星相家,认为剃了胡子破了风水,这留与不留啊,真叫一个左右为难。
至于现任汪太太呢,比汪处厚小十二岁,是续弦,或许她娘家穷,企羡汪处厚是个地方官,又患贫血症。她是一个病体娇弱的女子,每逢头不晕不痛、身子不哼哼唧的日子,跟老师学学中国画、弹弹钢琴消遣。这汪太太冰雪聪明,“认为女人出去做事,无论地位怎么高,还是给男人利用,只有不出面躲在幕后,可以用太太或情妇的资格来指使和摆布男人。”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那个时代女性的尴尬处境,及衍生的畸变心理。
8
有人调侃说,婚姻围城里的人自己过得不好,就想方设法把旁的人忽悠进来。名言是: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当旁人的痛苦比自己痛苦更甚,就好像自己的不如意也能减轻许多。又毕竟,从众是容易的,特立独行要经受更多困难。
婚姻里没有爱情,反正汪太太闲着也是闲着,替他人做媒,弄点生活的小浪花折腾折腾也可聊以自慰吧。就好比她拿粉扑擦涂镜中的老丈夫,让他变得面目模糊,自欺地以为不见,毕竟她有花月美貌,是自恃才气的小女子……
刘主任的妹妹刘小姐寄居哥嫂篱下,教书又充作佣人,年龄已不轻了,又像是受了教育的新时代硬气女子,不肯打扮了让男人来挑。范小姐呢,尤喜悲剧,常抄录富于哲理的警句激励人生,什么要坚强啊笑对生活,只可惜真正面临困难时才发觉全不顶用。
配对大戏开始了!席间人们提起被人遗忘已久的孙柔嘉,鸿渐突然脸热心跳,虽然自认并不真爱上了孙小姐,只道是辛楣不好,开玩笑开得自己心里种了根。范小姐有意赵辛嵋,知道孙小姐与赵辛嵋来往起嫉意,耍点损人的小心思,故意说与她同舍的孙柔嘉不爱收拾,邋里邋遢。赵方二人识破小计,可不承认,众所周知,三人有旅途上的同行经历为证,孙小姐给人份量极轻的感觉,却也并不招人厌。
汪先生提到,学校里已经有什么‘粤派’, “少壮派’,‘留日派’闹得乌烟瘴气了。”虽然赵辛媚方鸿渐未加入任何小组织,还是被汪先生归为高校长嫡系里的“从龙派”。这些词可太熟悉了!当时军阀里就有很多派别,他们之间相互掣肘,窝里斗,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近代中国在军事方面积贫积弱。而他名下的“汪派”这个词是不是有所指代呢?
话说曹操,曹操就到。高松年一路说着话儿进门来了,他学的生物,最最信奉“适者生存”理论,在人事关系上,多年来已磨得像鹅卵石,八面玲珑,哪儿都能从容适应。
结果这相亲大戏,刘小姐方鸿渐双方不来电,赵辛楣没相中范小姐,范小姐对他似乎情有所钟。回家路上,范小姐两次“唉啊”本想和赵辛楣乘着夜色更近一些,可是方鸿渐和赵辛楣演戏敷衍,让范小姐也知难而退了。最后四人各怀心事,结束在哀怨或暗笑中。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辛楣喜欢上了小有才气的汪太太,他觉得她颇像苏文纨,鸿渐对孙柔嘉也蠢蠢欲动了,起了温柔的保护欲望,毕竟,比起“呱呱”作态的范小姐等来(精明又傻呼呼的女人非得把自己璞玉的本质弄得四不象,让赵方二人起鸡皮疙瘩),孙小姐还算相对“天然”吧,“这太像个无知可怜的弱小女孩儿了,辛楣说她装傻也许是真的。鸿渐的猜疑像燕子掠过水,没有停留。孙小姐不但向他求计,并且对他言听计从呢!”
湖南三闾大学的教育系可能要分出去独成师范学校,中文系主任汪处厚就能升文学院长,管理整个文学院了,他野心勃勃,“礼贤下士”,拉拢鸿渐来壮力。因“同舟共济”,鸿渐自然感恩戴德,去做准备功课,做起“正教授美梦”来,“他格外卖力,不免也起名利双收的妄想。”那边厢,辛楣常在汪处厚不在的当儿去找汪太太。汪处厚常跑去李梅亭那儿打牌,不在家,故意让李梅亭赢钱,赌了他争夺中文系主任的口。利益和情感织成的关系网,多么坚固又脆弱,这也是“围城”之意吧。
9
一个月夜,汪太太和辛楣正暧昧散步被高松年、汪处厚撞见,辛楣自知理亏,却不想汪太太暗示自己的丈夫汪先生,校长高松年对她有所暧昧。辛楣知道事惹大了,连夜写了一封长假信给校长,转战重庆开始了他的新仕途。我们读到这儿会想,汪太太或许一个男人也不爱,她“冰雪聪明”,早已不信任男人了,从她拒绝又挑逗鸿渐的语气看出,她只信任她当初认可的“垂帘听政”,以女人的柔腕在幕后掌控着前台如牵线木偶的男人们。几千年来,女人的弱势地位让她们想出保全自己的“绝技”,怀柔政策里是被伤害的冷硬,到底反过来用在了夫家身上,悲呼……
孙柔嘉借机谣传与鸿渐的暧昧关系,做柔懦的惊弓之鸟状,投入了方鸿渐战战兢兢的怀抱。鸿渐半推半就与孙柔嘉订了婚。有人说方鸿渐优柔寡断,说了太多情势所迫的情话,做了太多义务要做的暧昧,许了太多顺势而为的承诺。从不爱到订婚,只需几次激将法,几次撩人的气氛,几次人情世故般的你问我答,他的婚姻和命运就如此成就了。
隔壁有眼。陆子潇眼红孙柔嘉投入鸿渐怀抱,在鸿渐房里看见一本时髦书《共产主义论》,马上报告给李梅亭训导长,李上书高校长,高本就嫌鸿渐碍事,以思想觉悟有问题为由,顺理成章解聘了他,韩学愈除去了被鸿渐告密假文凭的危险,不亦乐乎。这乌烟瘴气的三闾大学,《围城》果然是揭露庸庸碌碌的知识分子群像的大书。
“孙柔嘉在订婚以前,常来看鸿渐;订了婚,只有鸿渐去看她。他渐渐发现她不但很有主见,而且主见很牢固。”感觉很怪异,之前孙柔嘉的面目一直是模糊的,你都回忆不起她长啥样,只记得说给人印象泛泛,足够平凡,甚至她的个性就是没有个性。她,怎么说呢,始终像隐于各型鲜明的人物后的一道影子,一张面纱,像此刻才想起来的一片云雾,这个不动声色的女子,原来会唱会跳会舞,技巧高超,突然让观众惊讶得掉了下巴,我们一直小看她了!“她怒形于色,可是不发作”……关于她我颇有感触,前几天为她写了一首小诗:
迷宫
她隐于帷幕。平凡似淡淡的雀斑
顺势而来的一笔
被作者潦草勾勒,转头抛弃
一道偶尔被星光眷顾的影子
如记忆山上遥远的云雾
不!她筹备已久,现在登台了!
*她说“唔” “哦”
她说“我要!”“我偏要!”
向爱恋而鄙夷的男人索取证物污点
百转千回,她说“唉呀唉呀,是我不好!”
她哼一声“啊,男人们真无耻!”
又抛出柔软的绿色柳枝,说“道歉!道歉!”
男女对峙,天山积雪
软语呢喃,背阴切割的锋利
语言阡陌纵横的围城
决斗的迷宫
鸿渐落魄离校,愤懑难平,高松年怕他揭风流底避而不见,途中才差遣人送解聘书,还好有几个学生饯行,鸿渐“才明白即便贪官下任,还要地方挽留,献万民伞、立德政碑的心理。”热闹中更感孤寂,同孙柔嘉前往上海。
想当初,辛楣不愿和孙柔嘉有过多往来,认为这妞别具深心,也曾提醒鸿渐不要落入虎牙,现在在香港接机,见他们在一起,有对时光的叹嘘,有兄弟情谊的祝福和隐忧。因为鸿渐优柔寡断,常无主见,被人拿捏了又觉得羞耻脸红,和孙小姐一起后,骑虎难下,有被掌控的怨艾,又会纠结地认命……
柔嘉呕吐,疑孕,辛楣叫鸿渐成亲,并出钱资助。那个时代,因孕而婚,这叫正确姿态吧。新婚燕尔,两人还算柔情蜜意,虽时有小吵。你哝我哝,你退我进,步调还算一致。辛楣也打算与一任性可爱的女孩结婚,但似乎他并不爱她呀!鸿渐回旅店时想,辛楣也许不过像自己对柔嘉,“可见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可是自己当初对唐晓芙那样欲生欲死的爱又作何解呢?让人发疯受尽折磨又愿再来它一遍的爱呀!那仅是生命强健才配有的礼物么?鸿渐感觉困惑又疲倦……
我觉得《围城》里,说到最后,爱情这东西还是悬而未决。鸿渐与晓芙的爱,短而绚丽,未得检验,那么爱情是刹那烟云么?鸿渐与柔嘉,尽管他单方面认为不爱,可最后柔嘉离开的结局却让他心碎一地,比起与晓芙分手的撕心裂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再是单纯的爱情了,却像是牵扯了你整个人生、各种关系,及掀翻你以往认知的一条链子,一种浓烈混合而复杂莫名的感受……
他们曾扯到过汪太太,辛楣说“她也真可怜——”怕鸿渐笑,忙掩饰,又补上一句——“我觉得谁都可怜,汪处厚也可怜,我也可怜,孙小姐可怜,你也可怜。”不爱自然是祸因,但又有多少爱情走着走着变味了,时间消磨了感情,消磨了耐心,最后婚姻变成大多数人要去容忍的习惯,内里的失望藏着掖着,言及躲躲闪闪,羞愧又哀叹地地守着最后一点尊严,大度的人自我解嘲一声,或笑话婚姻荒唐,人们分化成几派,有人只怪命运不垂青,有人将信将疑,有人至死方休怀疑着爱情………
10
从香港回上海,临别时,鸿渐在辛楣那儿再遇苏文纨,苏文纨在孙柔嘉面前百般卖弄她的大家闺秀的风范和洋博士身份,还弃文从商,改了去重庆倒卖战时紧缺物资。辛楣和鸿渐都觉得佳人变质,快看不下去,偏偏,文纨婚姻不如意却又回头勾搭辛楣,与他暗通款曲。辛楣不是文纨丢了又捡回的一件破衣裳么?鸿渐百般慨叹,原来辛楣随身携的一方清纯可人的未婚妻照片是为掩人耳目的。
苏文纨与曹元朗的婚姻有满足她虚荣的一面,可精神情感却空虚得很呐,她佯装满满的幸福,亮出一柄女王胜利的利剑,是抵御当初鸿浙拒绝她带给她的羞耻的,如今要回报鸿渐。《围城》里所有人物,自尊都建立在别人对待他们的看法上,从未树立起能真正自我评判的价值和自尊,所以他们是逃避自我和虚伪的一群……
鸿渐在船上,对柔嘉发议论道:“每一个破碎的片段,都有上下文,并非胡闹。你只要认定一个电台听下去,就了解它的意义。我们彼此往来也如此,从陌生到相知……”婚姻不是么?事业不是么?人生不是么?跟了一个人,做了一项职业,走了一半人生,才知道一路来,这命运如此清晰的脉络,是人、物(境)、时间三元素的纠葛,倒像是命运的捉弄,凑合的巧果。
是的,每个家都是一个围城,每个人被血缘、姻亲所牵绊,这围城被根深蒂固的世俗加固,变成了婚姻的围城。不管事业也好,婚姻也罢,现状总不能满意,徒生的希望也是绝望,这就是所谓“围城”,城里人想逃,城外人欲进,每个方向、每个空间、每个他人都是围城,最后我们发现,甚至自身也是围城,我们不安份的心理,我们天生的欲望为自我点燃了希望,又人为设置了障碍。正像如今,鸿渐去年懊悔到内地三闾大学,现在他懊悔听了柔嘉的话回上海。“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
方家孙家结亲,互生鄙视,方家嫌孙家简慢,孙家嫌方家迂腐。婚姻远不是鸿渐柔嘉两个人的事,它拖着七妯娌八姑家一长串。新婚的人就像捆了根绳子游泳。“鸿渐柔嘉两人左右为难,受足了气,只好在彼此身上出气。只是柔嘉仿佛跟鸿渐抢一条绳子,尽力各拉一头,绳子迸直欲断的时候,她就凑上几步,这绳子又松软下来。吵完了,他们都觉得疲乏和空虚,像戏散场和酒醒后的心理。”为什么已意识到像做戏的虚伪,为何还要不停演下去呢?这不也是局中局的围城么?我想这是钱老要批判的人性弱点……
战势在变。对待中国,英美法从中立的地位到全然让给日本,封锁中国公路,扣留军火,中国物价飞升,罢工不断。“生存竞争渐渐脱去文饰和面具,露出原始的狠毒。廉耻并不廉,许多人维持它不起。”发国难财和破国难产的人同时增加,政治性恐怖事件与日俱增……
柔嘉最仰赖的姑姑陆太太始终与鸿渐隔阂,方家父母不喜欢柔嘉抛头露脸做事,倒要她拴在锅台孩子身上,鸿渐两个弟媳又好管闲事、搬弄是非,说是拜访,却是去暗查柔嘉的嫁妆。鸿渐都慨叹自己家是造谣学校,跟三闾大学一个样。遯翁老夫妇送了一口祖传的老式自鸣钟到鸿渐新租的小屋,让这只每时走慢七分钟的大钟高悬屋壁,三番五令要新妇拜祭七祖八宗,柔嘉不愿,久而久之惧怕回方家。柔嘉的老妈子顾惜主人,总是偏袒柔嘉,让鸿渐好气又好笑。柔嘉的父亲跟女婿也客气得疏远……
他们夫妻,因家长里短的亲戚关系、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无休止争吵,是典型中国式婚姻写实,让人唏嘘。大吵后讲和,往往还要追算前帐,追算不清,又陪上一次小吵。这简直考验成人的处世智慧,我想夫妻双方相处需要理性和话语逻辑的清晰能力,另外还需理解、爱和包容的能力。因对“真”的追求会向一致的目标和终点,因为爱与理解使这旅途增添温软。常常听人说婚姻里要假装糊涂,做半聋半瞎子,不,我想这是对心理和人格不大健全的才出此下策,毕竟是下策,理想的境界是人有明白和正视自身弱点的能力。
11
读《围城》十分添堵,颇为不适,因为书里在职场或旅途所见,人物卖弄的全是行话官腔,曲里拐弯,谁能迷惑谁谁厉害,听的人如猜谜一般,谁能破解谁能干。大家在自创的围城里蹦极,想想也是醉了。连恋爱要男人追求也是矫情得很。他们全被儒家和清以来的陋习束缚了,当时中国的世情兴许就是这样。现在还好,大有对“求真”真正感兴趣的人,以此为人生意义,但社会仍需要创造相对应的环境,这样才会导出一种新气象,才会鼓舞人心,否则就会像方鸿渐一样困惑和萎靡,这历史一路走来多不易呀!我想,《围城》的价值不仅活泼泼复现了中国社会当时知识分子圈子特殊的语言氛围,语言的机巧创造,也揭示了知识分子圈子包括民间及至整个社会的问题和现象——我们姑且称它为 “中国式躲猫猫游戏”。
吵得疲惫,爱得乏力,最后向个人的清净空间隐退,人一点一点向对方收缩自我,以求一息安宁,倘若这一寸之地不保,他虽活着,他在你面前已不在了,他已隐匿,他已死去……我们来看看鸿渐和柔嘉这段渐渐走向末路的婚姻。鸿渐感觉,“一年前爱唐晓芙的自己早死了,爱她、怕苏文纨、给鲍小姐诱惑这许多自己,一个个全死了。有几个死掉的自己埋葬在记忆里,立碑志墓,偶一凭吊,像对唐晓芙的一番情感。有几个自己,仿佛是路毙的,不去收拾,让它们烂掉化掉,给鸟兽吃掉——不过始终消灭不了,譬如向爱尔兰人买文凭的自己。”读到这里,仿佛心落至低谷,又有所安慰,曾经的光鲜亮丽都让位给了真实不欺的生活,这就是硌得人心痛的成长么?
鸿渐常怨孙柔嘉不爱听他讲“大道理”。我想,这不是“大道理”,这是人必须思考的一些东西,是应普及的思考习惯。虽然我们每个人从平常生活自动接受的一些常识技巧足以对付日常小问题,比如公婆妯娌关系,我们袭用过来人的处理模式,陶醉在算计伎俩一时的巧赢中,而从未去深究问题根源,未去完善自身,问题千年存在。假使每人从根源去寻找,并有自知之明和自审习惯,致力去改进,人们相处会更融洽。书中,像柔嘉这样的女孩吵架时会借题发挥,东拉西扯,忘了要解决事情的本身,只在乎男人对她们的态度,所以鸿渐感觉什么事跟她一商量就不能照原意去做,弄得离题万里。柔嘉和苏文纨一样,虽受新式高等教育,她们还没有彻底摆脱那数千年来加在女性身上的桎梏,身陷迷雾中不觉,所以也属悲剧人物。
反观鸿渐和辛楣持续的铁杆友谊,他们有所觉醒,对虚假有本能的厌恶,终不能自欺欺人,致使意气相投,终究,这刻薄的社会让我们感到一丝丝欣慰。
杨绛评男女主人公:“孙柔嘉受过高等教育,没什么特长,可也不笨;不是美人,可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方鸿渐“兴趣很广,毫无心得”;她是毫无兴趣而很有打算。她的天地极小,只局限在“围城”内外。她所享的自由也有限,能从城外挤入城里,又从城里挤出城外。她最大的成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她和方鸿渐是芸芸知识分子间很典型的夫妇。孙柔嘉聪明可喜的一点是能画出汪太太的“扼要”。”柔嘉能大致把握一个女人的品质,因为女性对这方面比较敏感,算不上一项能力,至多是女人们的天赋罢了,而她的资质也只是泛泛而已吧!
因为站在爱国队伍,介绍鸿渐在上海报馆工作的王先生被逼辞职,鸿渐左右不是,也跟着国内新闻、国外新闻、经济新闻编辑等同时提出辞职,欲去辛楣所在的重庆找工。
因鸿渐未事先告知柔嘉此事,夫妻俩又拌嘴,理性终败给意气用事,他们不慎发生肢体冲突,柔嘉提口箱子走了,可是鸿渐觉得,“这房里还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声、她的说话,在空气里没有消失。”饥肠辘辘的鸿渐跌坐在冷风里窘迫又心碎,最后终于踉跄回家,困乏入眠,“仿佛没有梦,没有感觉,仿佛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那碎掉的玻璃杯,似一次永远的决裂,各分东西,又仿佛那口祖传大钟的“当当”声,殷殷呼唤失散的人儿回来,修补那七零八落的碎片……
又仿佛,那口大钟,“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是的,世世代代,我们还会步入围城。既然我们还一息尚存,既然,这不死的欲望可期,既然,这人性的弱点没完………
据说钱老后来对《围城》并不满意。我们发现,与托尔斯泰、陀氏小说里善恶同体的圆形人物不同,钱老独挑了人性的“丑”来着重,钱老对他的人物似乎少了一种怜恤,让人举目四顾、心生荒凉。相较鲁迅,虽是重锤和批判,却带着满满的大爱,甚至,这爱盖过了力透纸背的严厉,让我们感觉时代的悲怆……一个作家要如何让他的视角不成为妨碍呢?
相较前面各副嘴脸,我更喜欢小说的结局,鸿渐与柔嘉的婚姻难题冲破了语言的矫揉造作和敷衍,再现了许多现实婚姻中的琐碎平凡,破碎,却惊心动魄,终于,一切伪饰露了老底,虽然惨烈,却是真实不欺的,最后给我们的心碎无力感,似乎又带着回顾来往的审视,带来若有若无的希望……
2019/10/12
(以上来自网络)
歡迎關注,思的公眾號
(点顶上“思说诗说”蓝字关注)
作者簡介:思
左手握文字,右手握生活,並時常被兩者拋棄和接納,她不想過多言說自己,更相信日色賜福予生命的公允,她的夢與你日日夜夜寓居的夢交纏、共生,並沒有太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