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围城》(上) -读书笔记

细读《围城》(上)

作者|思

——— 这本书其实表现的,是人性格局之小、他们的卑微平凡,及其黑暗中稀罕的一线闪光。钱老对每个人物都用了揶揄的口气,是因为人性本身的弱点、不能圆满。

——— 钱老没有选择爱情这“稀罕物”,爱情只是作了人们渴念的一道闪光,像鸿渐与晓芙的爱情烟火稍纵即逝,似乎它还尚无资格进入人生主题,让位给了鸡毛蒜皮,这何尝不又是钱老的一大讽刺……

——— 书中谈话无不暗含机锋,话里有话,语言一波三折,千回百转,诸多暗示,诸多针锋麦芒,曲里拐弯卖弄、打探、猜测,中国语言被他们玩得风生水起、柳暗花明、“博大精深”,阳春白雪,节外生枝……其实在整本书里都是各型人物语言的猜谜暗算游戏。如果说钱老以“围城”为题,我想这恐怕是人为设置的“语言围城”了,它排斥着门外汉进入,在所谓“知识分子”里围起一道城廊,他们在舞台上咳嗽、眨眼、左推右迎、云遮雾障,乐此不疲玩着语言游戏,以为意趣。

——— 与托尔斯泰、陀氏小说里善恶同体的圆形人物不同,钱老独挑了人性的“丑”来着重,是不是有所遗憾呢?钱老对他的人物似乎少了一种怜恤,让人举目四顾、心生荒凉。相较鲁迅,虽是重锤和批判,却带着满满的大爱,甚至,这爱盖过了力透纸背的严厉,让我们感觉时代的悲怆……一个作家要如何让他的视角不成为妨碍呢?

钱钟书说:“在《围城》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由此,这个立足点奠定了作者满满的讽刺语调和戏谑,两足动物的人类,似乎标志现代文明的思想道德全然退化。

是的,《围城》塑造了三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一拨知识分子的群像,起初是一群归囯留学生的船上故事,然后,场景移至从上海至湖南三闾大学,他们旅途中的见闻,管窥社会百态,再后落笔在这所新建大学中的人事纷争,刻画了各型嘴脸,像一个小型社会的考察,反映了知识分子中的一些问题及他们的困惑。

1

故事从一艘远洋近港轮船开始,船上已聚集了我们的男女角:方鸿渐、苏文纨、鲍小姐三位归国留学生,鲍小姐戏份不多,似一个醒目的匆匆过客,却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冲击印象,仿佛一面三色杂旗,挑战着国家单一的原色。

是的,从欧洲红海驶入国境的法国游轮,有各型各色人物,放在一个小空间交集,演绎出各种故事情态,有法国人、犹太人、印度人、安南人,归国留学生,开篇已有所揭示,“这船,倚仗人的机巧,载满人的扰攘,寄满人的希望,热闹地行着,每分钟把沾污了人气的一小方水面,还给那无情、无尽、无际的大海。”这段描写给人沧桑之感,似乎人类所有历史,无论悲喜,都敌不过流水和大海无穷无尽的吞噬,人类悲喜剧不过一场小而短的闹剧,《围城》这一出戏也不例外,但《围城》遗留下的问题,却需我们世世代代的文化 警惕

留学生归国,天涯相遇,一见如故,谈起外患内忧的祖国,无不痛心疾首,转而两副麻将轻而易举解了围。钱老的讽刺语气也真是了得!作为国民,爱国之心多少人皆有之,不过常是烟花一瞬,经不得考验的,难的是一以贯之,这不,留学生玩麻将的轻松闲逸数秒后代替了刚刚初升的爱国情绪,国与爱,这一沉重课题、矛盾心理、隐约感觉的枷锁转眼抛转脑后……

初读几页,能感觉钱老的语言基调、他的语气,实实在在透露出一个智识之人洞察人世,且对人性了然于胸的讥讽态度。同为知识分子,他刻薄吗?他清高吗?他撇清界线了吗?或者,书中这一帮所谓知识分子就是需要用语言的箭毒给使劲戳一戳?

船上,第一位女主角苏文纨出场了—— 一名大家闺秀和女博士,她喜欢方鸿渐:“可惜,她皮肤的白皙不顶新鲜,嘴唇嫌薄,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身段瘦削,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这里钱老精准展示了一个不太容易亲近的女性形象,用稍稍“冷干薄硬”的物理词来形容,尽管眉清目秀,可惜少了温情和热度,苏小姐的外貌预示着她的性格和将来的命运,就像你准备去爱她时,又提高了警惕。

苏文纨的情敌,是船上另一开放式女性鲍小姐,此时髦女郎着抹胸,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男士偷偷议论,说她半掩半露的身体露出的是“真理”,噢,不对,因为没有全露,只能算“局部真理”。这个比喻真是绝了!我们可以以貌取人,但也因此常犯错误。鲍小姐的聪明在隐现之间,操控着男人们的胃口,以及真理谬误之争,若放现在,我们可认为她率性而为,或是吸引眼球的话题女王,不管怎么说,她像操纵者,像女权独立意识的一面花枝招展的小旗,尽管以色相为看点,尽管是男人众星捧月般的烘托,尽管她内心的野心还需要依附男人。钱老是不是也讥讽了那群思想还停留在裹脚时代的儒男呢?尽管留了洋,接受开明教育和作风,可唯独落在自身和自家时,那些法式风情又是万万使不得的,男人们还是内里的小家子气,更喜女性处于屈从地位……

船上也描述了另一对夫妻,孙先生和孙太太像一对旧式婚烟,男的好赌成性,女的忍气吞声。生活诸多无奈,再高的气焰也被现实磨得萎靡。三位女性,钱钟书表现了当时三种女性角色,孙太太旧式,鲍小姐舶来了西化的新潮,苏文纨居中,在不上不下处卡住了,处境尴尬为难,这个问题留待后叙。

接下来交待方鸿渐的家庭背景和爱情态度。无锡附近出生的方鸿渐,他的家庭像一个旧式遗老,影响着他。父亲方遯翁是乡绅,是科举中人,方鸿渐的订婚是父亲按旧式风习包办的,他从未见过父亲生意场的朋友周先生家的女儿。他毫无爱情经验,起初反抗父母这种媒妁之言,无奈其父以断绝经济来源要挟,使鸿渐只好服从,这个事件也透出鸿渐的软弱,反抗不彻底,后面他研读叔本华,找到导师,找到转移,认为爱情并不存在,“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我们知道,叔本华或因母亲好交际,与父亲关系不善,后者自杀,导致叔本华存有偏见、憎恶女性,之后终生不娶,在思想的清净王国里,孤独而顽强地度过了一生。之后方鸿渐不顺当的恋爱婚姻一直想为此观点辩护,将信将疑,直到书末。对唐小芙,得不到的爱情无法反证,与孙柔嘉无爱的婚姻倒也能接受,他以为无需大波大澜,在平静中领受命运,结果离散时还是疼痛得无以复加……

鸿渐勉强有点天份的算中国文学。在挂名丈人周先生的支持下留学(其女即鸿渐未婚妻早逝),误入土木工程、社会学和哲学系,结果又懒散疏漏,到了欧洲,不学无术,毕业无望,归国前才知“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鸿渐踌躇再三,买了一个名“格莱登大学”的假博士文凭。

鸿渐是好面子的,有时不是为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是他不懂拒绝,不拂逆他人好意,比如这次买假文凭他是要哄得父亲和丈人开心。鸿渐父亲十分迂腐,他像是一具前清遗风的标本产物,一只三叶虫化石,一段过气历史夹在新时代里,这一血脉鸿渐身上也有残留,他在西洋教育背景下翩然飞来,像是错落时代之网的蝴蝶,等待他的将是因惑和痛苦的挣扎……

原来买假文凭的市场还相当繁荣,去欧洲的中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子弟大有人在,这是钱老的一大批判。鸿渐拿了假文凭坐二等舱回囯,却被坐三等舱的留学生敌视为摆阔,他连忙调换下了三等舱。从这个细节窥见,鸿渐是从众的,惧怕人言可畏,他无能做自己。同窗的苏小姐倒是货真价实的法国文学博士,让他自惭形秽,他却不知苏小姐也有自卑感,她自感韶华已逝,虽是学历高高在上的凤凰,无人敢攀,孤峰上的寂寞已久,情急中,本想抓了个方鸿渐来凑合,没提防她同舱的鲍小姐抢了个先去,鸿渐呢,癞蛤蟆不敢吃天鹅肉,不敢亲近苏小姐。苏小姐本想欲擒故纵,先来个冷若冰霜,再来个面若桃花,让方鸿渐卑逊地仰慕,而后屈伏地求爱。谁知鲍小姐艳唇儿一弯,就把方鸿渐钩去了。

我们有些奇怪,从某方面说,鸿渐和苏小姐都遵从着某些旧式礼仪,保守且矜持,他们是同路人,是他俩更登对才对,但就如苏小姐学的是法国文学,她既不能完全学法国人的热情奔放,骨子里又守着中国人礼制规范的旧核,这反让她显得有点矫揉造作,倒不似鲍小姐明艳照人、大胆勾引坦坦荡荡、无需时负“违约”责任的可爱了,所以鸿渐渐渐搂住了鲍小姐的纤腰。这里,苏小姐那套欲擒故纵的老式招式已行不通了,时过境迁,她面对的是新旧交替时期,新一轮男女关系的变化,正与她对峙,让她不知所措……鲍苏二人的对比,可视作西化风格入侵中国的胜利,中国传统礼制风俗面临落败的危机。

鲍小姐是中葡混血儿,艳丽无比。“她从小吃过苦,心眼伶俐,懂得抓取机会和快乐”,鸿渐不过是旅途中一乐用来消遣的对象罢了。鲍小姐秀眼一眨,挑逗说鸿渐像她的未婚夫。鸿渐听了,又害羞,又得意。这等于说男人有资格爱她,可与她的未婚夫相提并论,或更大胆想象,你可以享受未婚夫的权利而不必履行结婚义务。无论如何,从此他们俩的交情像热带植物那样飞快地生长。

难敌诱惑,方鸿渐对鲍小姐献上了荷尔蒙浓烈的初吻,虽然他知道自己并不爱她,鸿渐虽听信叔本华,但传统思想还在他身上不断回旋,“爱”这个字用在女人身上可是很尊贵和严重的啊。鸿渐与鲍小姐的tiaoqing却是油滑娴熟的,像孔雀求偶,施展出了虚情假意的全套本领,甚至有点让人作呕。这孔雀卖弄花色的魔力,到底会把人塑造成怎样的“高度”呢?

2

一夜chunxiao后,鲍小姐遗落在鸿渐舱屋的三只头钗被船上侍者阿刘捡到,为掩人耳目,鸿渐付三百法郎让侍者封口。很明显,鲍小姐看出鸿渐不爱她,没有底气才如此辩白,仿佛他们是不洁的交易,之后两人关系冷淡又尴尬,船将靠岸,各奔东西,如释重负。

鲍小姐见多识广,深谙男女之事,她本逢场做戏,鸿渐却是初尝jinguo,他春梦未醒,还在雾里观花呢!他最后又勉强安慰自己,觉得自己没亏,兴许还占了便宜,这典型传统的大男子主义心理啊,可怜又可恨,同样的zhanyou关系,男女却是不对等的,他绝没想到,人家鲍小姐才是赢家,香港码头,现在她正千娇百媚扑向秃头未婚夫怀抱呢!鸿渐不是充当了可口又羞耻的小鲜肉么?

鸿渐落寞抚慰自己,退而求次,摆好笑脸,回头追求苏小姐。苏小姐是大多数人认为的理想女友,可方鸿渐对她就是不上心,爱无力,他们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在她面前,他被她的“独裁”弄得战战兢兢,说话行事都不能自然,这样的关系给人平添一种压力,鸿渐恨不得船快开到上海,各奔东西。“他知道苏小姐的效劳是不好随便领情的;她每钉一个钮扣或补一个洞,自己良心上就增一分向她求婚的责任。”一想到要与苏小姐结合,方鸿渐毛骨悚然。

与同窗苏文纨别别扭扭分手后,方鸿渐回到了丈人周家小住,被丈人挂名他家点金银行。丈母娘要求回报,鸿渐吃人家的嘴软,要知道,当初可是他们资助他了留洋的啊。

父亲催促婚事,提起鸿渐在船上那位同窗,颇具名望的苏鸿业之女苏文纨,鸿渐当然叫苦不迭,暗想,“为什么可爱的女孩子全有父亲呢?她孤独的一个人可以藏匿在心里温存,拖泥带水地牵上了父亲、叔父、兄弟之类,这女孩子就不伶俐洒脱,心里不便窝藏她了,她的可爱里也就搀和渣滓了。”典型的中国式婚恋,爱是牵扯诸多关系的长长锁链,这句话为后篇他与孙柔嘉的婚姻埋下了诸多伏笔。方鸿惭向往自由恋爱和一份纯粹感情,所以对轻佻的鲍小姐无力爱,又对苏文纨的显赫的家世耿耿于怀。从某方面说,比起众多人,鸿渐不趋利附势,听从内心召唤,是一股正气和清流,这一点无论如何让我们恨他不起来。

好了,男大当婚。有人介绍张家小姐,她被父母严格按西式方法培养,年方十八。鸿渐偷偷溜了一眼她的书架,上面摊开一本《怎样去获得丈夫而且守住他》之类的书。显然这一现象是“中西合璧”之姝。在张小姐所受的教育理念里,丈夫成了女人的职业,鸿渐才不想做这饭碗,这门婚亊就此告吹。这类流行指导小册子在中产阶层社会的女人中偷偷传阅,可见当时女孩子们所受教育中,用她们纤弱的手指抓紧丈夫是一门必修课,蔚然成风。女孩们的精力不是用于自我完善,而是在争夺稳固关系中白白耗掉,修理男人。这本书里,时常提醒着男女关系不对等,扭曲的相处模式,其实《围城》里,所有人情关系网、内里斗、尔虞我诈,又何尝不是一场接一场的精神内耗?钱老嘲讽的笔墨不正揭示了他们生存的荒诞么?

苏家座上宾中,有“海军大将”信基督,饭前默念诵叨,感恩上帝赏饭。那位张太太呢,在西洋风里信佛,搞得“半荤不素”。可见明清以来的西学东渐,与东方文化碰撞的尴尬影响,作用于民成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怪胎,钱钟书极尽嘲讽之能事,在这本书里刻画出这一“姻缘结合”的滑稽形象。

方鸿渐的启蒙教育,是《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不合教育原理”的儿童读物。是的,鸿渐童年里种下了英雄神话义气反叛的种子,他同样是卡在“半中不洋”的社会大风潮中,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地位。就像他在小县出身,因机缘巧合靠人家资助渡金留洋,见了大世面回来,还是那个受了伤,见了乡村风情、仰望月亮、静听虫鸣而抚慰自己的小男孩,他有些许正义,又算不得大气,心随风动,他会因面子改变他的立场,某方面他又固守自己的清高。按当时风气来说,方家是中规中距和落伍的一类,遵守一切陈规礼习,像一个被人遗弃的旧曲目,他的父母嫂子全是脸谱化的戏剧人物。

鸿渐的性格显然受家庭环境影响,父亲方遯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遗老书生,他的脚踝被迫挤入新时代,身躯还留在前朝。对旧精神的眷恋和顾影自怜使他年老无所事事,写起自传日记来,如女人换装、忸怩作态,自恋不已,见人送照留念。既然方父自视“演员”,钱钟书就顺势拿他父子俩作为本书实现其表现主题的好道具……

3

在本书中,中日战争背景一直是隐隐约约忽现的,就像鬼影阴魂不散,战事中死人如家常便饭,留给人什么都不稳靠,人生恍然若梦的印象。活下来的人白天昏昏欲睡,晚上又清醒得后怕。“早晨方醒,听见窗外树上鸟叫,无理由地高兴,无目的地期待,心似乎减轻重量,直升上去。可是这欢喜是空的,像小孩子放的气球,上去不到几尺,便爆裂归于乌有,只留下忽忽若失的无名怅惘。”鸿渐在丈人的点金银行谋着小职,坐立不安地要活动,去见苏文纨,时隔一年,船上的脉脉含情已逝,美人已转冷淡。

或是憋闷得慌,鸿渐亦遮亦掩,以春秋笔法把买假学历、与周家挂名丈人的关系对旧日同窗苏文纨说了,称买假文凭是自己的滑稽玩世,认干亲戚是自己的和同随俗。苏文纨笑评:“你在大地方已经玩世不恭,倒向小节上认真,矛盾得太可笑了。”鸿渐沾沾自喜,以为称许,其实苏小姐话中有话,我想苏文纨说的是他表里不一,他的性情与他的作为不能总是吻合,这种分离,因依顺外力的强暴,而失去了自己吧。鸿渐是软柔的,这是他的优点也是弱势。好面子,顾及亲朋友谊和自己脸面让他不能总做自己,他戴上了求和为安为大的面具,他自己无所觉查,不以为委屈,在他心里这些“品格”理所当然为做人的素质。可悲可叹。

与苏文纨是世家的赵辛楣在华美新闻社做政治编辑,高大俊朗,立志做政治人物,正苦苦追求文纨。文纨无意,偏偏喜欢方鸿渐,巧言给了诸多暗示。而苏文纨呢,其实也是小有虚荣的,她喜欢看赵辛楣和方鸿渐为自己争夺,这紧张局势免了她的寂寞。鸿渐不喜欢的是她的“作”,与喜欢唐晓芙的“安心天然”是同一个理儿。

鸿渐对文纨的表妹、年方二十的唐晓芙一见倾心,魂儿早给勾跑了。唐晓芙有超出同龄人的洞彻人心的天赋。此女女生得天然如玉,不饰雕琢,让鸿渐暗生欢喜,似乎她“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看来鸿渐极厌装模作样的女子,他择妻的理想也算是浊世飞来一股清流吧,倘若自己身陷染缸不能清白,也冀望于另一半的纯洁和赏心悦目了,这何尝不是他男儿身的另一副变形躯壳呢?方鸿渐认为,像苏小姐那种武装才学的女人为的是要让没有见识的男人倾倒,这就好比让穷小子对富翁的崇拜一个理儿。“真聪明的女人决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懒。”的确,鸿渐心里有一把衡量做女人的尺度,才学不是与男性抗衡的武器时才是她自己,真正要斗争改进的不是男人而是人类自身的不完善。

接下来,整本书里,邀访、宴客、看戏,是场景也是布景和借口。赵辛楣、唐晓芙、苏文执、方鸿渐、沈太太沈先生等各色人物的谈话无不藏着机巧、暗含机锋,话里有话,语言一波三折,千回百转,诸多暗示,诸多针锋麦芒,曲里拐弯卖弄、打探、猜测,不得不佩服中国语言被他们玩得风生水起、柳暗花明、“博大精深”,阳春白雪,节外生枝……其实在整本书里都是各型人物语言的暗算游戏,在当今社会它的影子也无处不在,我想说钱老指处了中国式大问题,人的虚假首先流露在了语言的道具上,或者说,尴尬和虚假在语言里借壳托身,人就可光鲜地金蝉脱壳了,只是在末尾,到底,语言的外衣给撕破了,鸿渐与孙柔嘉不再伪装时,他们的婚姻也露了底……

如果说钱老以“围城”为题,我想这恐怕是人为设置的“语言围城”了,它排斥着门外汉进入,在所谓“知识分子”里围起一道城廊,他们在舞台上咳嗽、眨眼、左推右迎、云遮雾障,乐此不疲玩着语言游戏,以为意趣。甚至连20岁的大学生唐晓芙这方面,功夫也是了得,你不必担心“后继无人”了!这游戏固然可解解浅闷,怕是离“真”愈来愈远了,好似语言生来是与人打哑迷,生来是用来遮掩和糊弄他人和自己的。读《围城》,你能感受到母语被钱老调转得八面玲珑,暗示、象征、讽刺、另有所指,活泼泼登场,汉语的多重质感多层蕴涵,像新抽穗的谷粒一样饱满,持续不断,贯穿全篇,也只有熟悉中国文化和语境的人才能意会,会心一笑,又像方鸿渐一样无助又沾沾自喜的矛盾心理。如果国民以扭曲语言为业,囯力耗在打探虚实上,那此国的文化氛围是多么可堪忧虑的啊!

《围城》里,是一群知识分子为争夺大小利益委婉曲词的再现,他们在隐痛中伤心又得意,又或浑然不知,因为狭窄的目标遮挡了眼力,代表一国重力的一拨知识分子的扭曲,也足让人羞愧难当了,他们并不彻底地好,也并非全部地坏,臭味相投,可怜地争夺甚或互励互勉,也是让人啼笑皆非了。

是的,《围城》意在批判一批知识分子的矫揉造作、惺惺作态。那根源是何来的呢?显然几千年来大至国家,下至家奴,强权、屈辱、谄媚又懦弱反抗的文化基因,这各种矛盾心理的糅合,长成了一只人们视而不见的东方怪兽,毕竟我们也身上淌着它的基因血脉,身在局中未必闹得清。另外,中国知识分子素来爱阳春白雪,喜欢玩弄词藻,以此业为妙,且大有以此“中国特色”沾沾自喜之势。我想,《围城》这本书里,钱老意重批判此种“国情”,指出了几千年的弊病……

4

苏府里,四角恋逐鹿,赵辛楣狂追苏文纨,苏文纨苦恋方鸿渐,方鸿渐苦思唐晓芙。唐晓芙的语言透露深谙世故和男女关系的少年老成,话说回来得比苏小姐还精巧、圆熟。苏小姐也不乏追求者,这不,剑桥的文学博士、新兴诗人曹元朗又加入这场大戏,“这圆如太极的肥脸上能泛出黄油”的曹元朗写了首所谓新古典主义的烂诗,断言诗有意义是诗的大不幸!苏小姐给鸿渐看一首得意之作,借诗传情,鸿渐不知内情,大叫是从不列颠盗来的,弄得大为尴尬。我们从这里看出他们代表的一小方文坛也是令人生疑的。正如钱老所言,当时大多数人出洋,是为了捞取自尊心和充脸面的。

方鸿渐明知不爱苏文纨,不擅拒绝,又怕拒了文纨不见晓芙,结果越拖泥带水越让人误会。到底,在月色诱惑下,鸿渐吻了文执,“嘴唇儿轻轻一抹,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不当作自己爱她的证据。”文执却早沦陷了。“觉得剩余的今夜只像海水浴的跳板,自己站在板的极端,会一跳冲进明天的快乐里,又兴奋,又战栗。”

苏家又来两客,带来了“围城”的起源学说。其中一名叫董斜川,军事参赞,善做旧诗,据说是个大才子。只可惜这样一个洋派的人,何以口气活像遗少,钱老说,也许是学“同光体诗”的缘故吧。钱老习古典诗词受惠多多,钻研颇深,但他对继承来的某些糟粕不无鞭鞑。

另一位座上宾是哲学家褚慎明,他装腔作势,对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称朋道友,卖弄地对大家说:“关于Bertie(罗素乳名)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小姐道,法国也有城堡的譬喻,说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其实我想,鸟笼、城堡、围城,不同名称,难题却是世界大同的,不管是婚姻、事业、人的自我设限囚禁,还是语言的巴别塔……

以上是作者对一拨知识分子的具体刻画,钱老似乎无所偏爱一概嘲讽,不过语气有轻有重。

钱钟书先生真正称得上学贯中西,这个故事里,中国古典现代诗词和传奇故事,西方哲学文学信手拈来,夹带英文,对社会阶层利害关系中各型人物心理,明察秋毫,洞若观火……

有人说,文章读到现在,渐渐地发觉了原来最喜鸿渐——纵使虚伪但不狂妄自大,文凭造假一事也时刻提醒着自己“学识浅薄”,从不卖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一种良性的品格罢——谦卑,谦虚且卑微……鸿渐的自知之明叫人很难讨厌他啊,我绝不愿骂他懦弱,情愿说他是温和——有时过度温和,误了大事。

月夜错吻,鸿渐后悔不迭,忙修书一封,向苏文纨坦诚另有所爱。转头又发一封求爱信给唐晓芙,不想,苏文纨把他的糗事全供出来了:假文凭、长住岳丈家、追鲍小姐不成扭头追苏小姐……阴差阳错,鸿渐与唐晓芙呼之欲出的爱情之花还未见一丝阳光就萎了。

杨绛说,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作者如果让她与鸿渐成为眷属,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这是杨绛对钱老处理故事的遗憾吗?我想,作家在书写时有他擅长的安排、多方考量,如让鸿渐与晓芙结合,是不是会落入俗套呢?那婚姻不是更急风骤雨、相当惨烈吗?而与孙柔嘉结合将是缓慢温和的腐蚀,哪一个更有意蕴呢?毕竟,那不上不下的尴尬婚姻代表了大多数,钱老没有选择爱情这“稀罕物”,爱情只是作了人们渴念的一道闪光,像鸿渐与晓芙的爱情烟火稍纵即逝,似乎它还尚无资格进入人生主题,让位给了不请自来的鸡毛蒜皮,这何尝不又是钱老的一大讽刺……

苏文纨伤心至极与胖诗人曹元朗闪婚,一朵花儿如此插了牛粪上。由于鸿渐“朝三慕四”,被丈母娘周太太看在眼里,为死去的女儿鸣不平,鸿渐与周家关系破裂,点金银行职位不保,他回复了湖南新建的三闾大学的聘请,去做教授。

5

情敌误会消除,赵辛楣主动向方鸿渐示好,两人竟成了“同舟共济”的好友。原来三闾大学的职业是赵辛楣介绍的,他的初衷不过是想隔离苏小姐与他,校长高松年是他的先生。虽初是利益算计,辛楣和鸿渐的友谊到后来倒成了一段佳话。

《围城》里,是一个个知识分子的关系网,一个带出一个,比如方鸿渐回国后的交际圈,苏文纨家的世交赵辛媚,后者又带出他在湖南三闾大学的老师,大学里的小型社会,一个个人物登场,表现各态,组织成了《围城》的故事。

船上故事后,钱老花了很大篇幅来叙述鸿渐从上海去湖南三闾大学的见闻,把五个学校聘请的教员:方鸿渐、赵辛嵋、孙柔嘉、李顾二人放在一个封闭又开放的旅途中观察,表现出他们各自的性格。鸿渐当然延续续着之前的个性,赵辛嵋的性格也越来越凸显,出乎意料的是,并不像刚出场时那样讨厌,他越来越正向发展,有些正义了。李的自私和小家子气,顾的谄媚之态跃然纸上,表现越来越淋漓尽致。跟旅途中偶遇的众多甲乙丙丁一路货色。是的,五人组成的小团体是一个小型社会,而路途上另一个小型社会又向他们汇聚过来,成了形形色色人物与他们汇合的舞台,成了人间百态。设置这个封闭又开放的环境考察是很有意思的,而背景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抗日战争,危难见人心,更是富予意义。

这本书其实表现的,是人性格局之小、他们的卑微平凡,及其黑暗中稀罕的一线闪光。钱老对每个人物都用了揶揄的口气,是因为人性本身的弱点、不能圆满。

下面就是在去三闾大学途中的故事。

这次旅途中,方鸿渐认识了后来成为他婚姻围城里的女主孙柔嘉,这个女孩长相平凡,“长圆脸,旧象牙色的颧颊上微有雀斑,两眼分得太开,使她常带着惊异的表情”,她是辛楣报馆同事前辈的女儿,自觉去学校接受锻炼。

赵辛楣在国外学的是政治和外交,回国是饭桌文化的积极践行者,像一位年轻的政治野心家,去偏远的三闾大学坐冷板凳,不过是曲进仕途罢了,因为据他所解,教书也可以干政治,现在许多中国大政客,都是教授出身,那么他……鸿渐说出了丑话:“这不是大教授干政治,这是小政客办教育。从前愚民政策是不许人民受教育,现代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受某一种教育。”也许鸿渐道出了当时教育的政治倾向。

去三闾大学,船在十月开。上船时,鸿渐少不了被安南警察故意为难索费,同去的李顾两同事私吞船票差价,站长见他们冒充的“大人物”讨好卖乖。战时动乱,大人物运筹帷幄,小人混水摸鱼,钱老写尽人间百态。对同去大学的李梅亭的丑态,辛楣和鸿渐有过议论:“我早看破他是个色鬼。我留心看他眼睛,白多黑少,是个淫邪之相。”鸿渐:“我宁可他好色,总算还有点人气,否则他简直没有人味儿。”有人说钱老语气刻簿,的确对他不喜欢的人,他不留余地。对鸿渐和辛楣,恐怕算是他稍稍“手下留情”了,因为说到底,这两个年轻人的根子并没坏。

辛楣玩笑说介绍孙柔嘉做鸿渐女友,鸿渐毫无兴致,说柔嘉的脸是扁是圆都没看清,可见她是个长相与个性足够平凡的女孩,激不起鸿渐内心一丝涟漪。辛楣吃一堑长一智,十多年追求苏文纨仍败北,大发议论,说以后得找老实简单的姑娘为妻,让女人来侍候自己,男人要当Lord and Master,恋爱大可不必在人生里占据重要地位,鸿渐还念着唐晓芙的千般美好,忆及又开始心痛心碎…

钱钟书的比喻非常别致,令人过目难忘。比如,说起鸿渐心爱的女孩唐小姐,“鸿渐的心那一跳的沉重,就好像货车卸货时把包裹向地下一掼。”提到鸿渐以大声说话掩饰失恋的痛楚,是和心里的痛在赛跑,胡扯些不相干的话,仿佛抛掷这些障碍物,能暂时拦阻这痛的追赶。鸿渐对付失恋的办法是用马不停蹄的谈话把心里的恐惧赶跑,越失意越佯装笑容,用过量的笑来包装武装自己。这类人何等熟悉,仿佛就是身边的你我他。书中此类妙喻俯首皆是。

《围城》也有充满哲理的妙句,比如,钱老拿旅途中抛开俗务,能别样感受人生的佳句:“在旅行的时候,人生的地平线移近;坐汽车只几个钟点,而乘客仿佛下半世全在车里消磨的,只要坐定了,身心像得到归宿,一劳永逸地看书、看报、抽烟、吃东西、瞌睡,路程以外的事暂时等于身后身外的事。”鸿渐不忍目睹车上帮助过他们的丑女同志,他说:“我不忍细看她。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他是坏人,你要惩罚他。”在这里,我们看出鸿渐温情的一面,泛着人性的光辉,他有他的道德和底线,及对人世人心的洞察,不至于让他滑落到最低下处,所以鸿渐如你我一样,算不上绝顶好人,也算不上绝对坏人,或者说,他有好人的卑劣,也有坏人的慈悲,人心是一个复杂体,它有因势而动的复杂,又有某些恒固的品质,这是我们不知不觉喜欢上鸿渐的原因,就好似爱惜不完美的自己。(待后续)

2019/10/07

歡迎關注,思的公眾號

(点顶上“思说诗说”蓝字关注)

作者簡介:思

左手握文字,右手握生活,並時常被兩者拋棄和接納,她不想過多言說自己,更相信日色賜福予生命的公允,她的夢與你日日夜夜寓居的夢交纏、共生,並沒有太大不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细读《围城》(上)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