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5
分类:读书笔记
阅读(112) 评论(0)
马上开始国庆长假了,周围的朋友都纷纷出发,开始了策划已久的假期旅行。
法定假日我都老老实实地宅在家里,等到大家都上班了,我就想去哪儿去哪儿。
所以,这个假期我准备在家里好好读读书,并且完成一个任务:学习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1.三种读书目的
我们每个人在学校的十多年,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去读书的。离开学校以后,我们也经常为了各种各样的考试,而不得不读书。所以,如果从销量来看,我国最畅销的图书类型是各种教学参考书和英语考试辅导书。
我们每个人应该都读过金庸琼瑶之类的小说,这几年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网络小说以及一些符合自己兴趣的畅销书。
少数的人读书是为了能够加深自己对某一领域的理解,获得一种认知上的升级,这些人读的基本上都是一些非虚构类书籍。
按照上面的分类,对照一下自己,我才意识到,尽管在学校读了十多年的书,平时也经常会买书、读书,但是除了被动地应付考试,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为了迎合自己的喜好,而漫无目的地买书、读书,很少会为了自己的认知升级主动地去规划读书。
查理·芒格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餐聪明一点点。”
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只有查理·芒格描述的这种人,才配被称为“读书人”。
读了几十年的书,我仍然需要去学习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2.二个客观事实
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喜欢买书、读书的人,当意识到自己还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之后,我又发现两个让我难以直面的事实。
第一,我更喜欢买书、藏书的感觉,而不是真的喜欢读书。
最近,我搬了一次家,在整理一箱箱各类书籍的时候,我发现一些买来的书塑封都没有拆,还有一些书我甚至都忘记是什么时候买的。那些读了的书,很多中间还夹着书签或者是铅笔——大多数读了一半就放下了,真正能够完整地读完的书并不太多。
最近,看到亚马逊上Kindle版的电子书有个统计数字:
大多数读者读《时间简史》只读到了6.6%,读《思考,快与慢》只读到了6.8%,而读被视为近年来最重要经济学著作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则只读到2.4%,尽管这本是当时亚马逊上最畅销的书。
看来我并不孤独,很多人和我一样:爱买书的人不一定真读书,很多人只不过是藏书而已。
第二,那些我即使看完了的书,大多数也没有真正看懂。
我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很多书读起来很过瘾,很多观点让人拍案叫绝,但是读过之后,时间一长,留在脑子里的就只剩下一些闲聊时的小段子而已,等到下次谈论到相关的话题,感觉还是似曾相识,自己又说不出来。
蒂姆·哈福德的成名作《卧底经济学》的观点相当鲜明,主题很突出,此书反复强调了”稀缺”的概念,如果看完这本书只记住两个字,这两个字应该是”稀缺”。但是,在豆瓣上,看看排在前四名的这本书的书评,发现竟然没有一篇提到”稀缺”这个词!如果你只看这四篇书评,你记住的两个字是”咖啡”。原因就是这本书的前四页,讲到了星巴克怎么卖咖啡的例子。
3.一个读书方法
如果我们读书是为了通过什么考试,或者纯粹是为了娱乐,那不值得讲究什么技术,去读就好了。
但是,如果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那就要去打磨自己的读书方法。
为了说明怎样去学习,有这样一个笑话:应该如同小偷一样,到人家里把除了厨房水槽之外的所有东西都搬走了——然后又回过头去把厨房水槽也搬走了。我们就要用这样的精神去读一本书!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应该追求阅读的深度和效率,力图能在一本书中挖掘到最大限度的收获——应该去”强力研读”。
第一,脱离了舒适区。“强力研读”不是为了娱乐和休息,而是用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非得把一本书给融会贯通以至于长在自己的大脑里不可。这种读法相当累,会让人感觉到不舒适。
第二,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一段时间里,保证不被打扰,保持高强度地专注阅读,最理想的情况就是进入“心流”状态,从阅读中能够获得满足。
第三,不追求读得快。很多读书方法是教人怎么快速读完一本书,那些快速读完的书根本不值得让我们读。读书的一个重要能力是用不同的速度阅读不同的书籍:娱乐性的小说,信息性的资料,读得越快越好。而能够提升我们认知的好书,则应该慢慢的仔细读——读得慢,吸收知识和增长内力的效率反而更高。
想明白了这些道理,从这个假期开始,我就努力去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