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篇文章,大意就是,真正美的姑娘都是用钱堆出来的。想要看上去有品质,就必须得花血本,这不仅在于花钱买质量好的衣服、包包和化妆品,还包括一些软性条件,比如更烧钱的生活方式。与此相反的是,难道没多少钱可花的姑娘就一定不美了吗?当然不是。很多没钱的姑娘照样活得很精致,所以最重要的问题不仅在于有钱,更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毕竟年轻女孩手里的资金太有限。
我身边的朋友其实大多数和我一样,大学刚毕业,家庭条件普通,工作一般,工资不高(也就是低)。我们都是用非常有限的小钱在过日子,所以你也别预想我会把我们的生活夸张得多么精致,但确实是每一个人过出来的生活大不一样,比较典型的是E姑娘和菠萝小姐。
光是对比通过个人意志难以改变的条件,E姑娘和菠萝小姐最大的差别是身高,一个165cm,一个152cm——菠萝小姐曾因自己的身高而自卑过好多年。两人出生于同一个小镇,上过同一所小学、中学和高中,也曾参加过舞蹈班和课外培训,不过她们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平行线。上小学时,菠萝小姐成绩遥遥领先于E姑娘。后来上了初中,菠萝小姐看到身边出现那么多成绩优异的陌生人,加上她性格有点古怪且自卑,虽然一直在努力,可是成绩平平,此时的E姑娘也努力,但成绩也平平。上了高中,菠萝小姐陷入更深境界的自卑,顺便放弃了学习,后来勉强考了一个三本,而E姑娘知道自己不聪明,于是更加努力,考上了不错的二本。上了大学,E姑娘开始学习穿衣打扮,颜值噌噌噌地往上走,加上性格温和又上进,在校园混得风生水起,而菠萝小姐也过得不错,因为发现自己只需稍加努力就能把其他人甩在后面时,她的自信心大增,虽然不够貌美,但也在自己学校的某些圈子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大学毕业后,两人都来到长沙工作,相对来说,E姑娘的工作稍微体面些。
其实从大体上来说,E姑娘和菠萝小姐真的没有太大差距,两个人的区分度并不明显,可一个算是半个女神,另一个却被一些人当成屌丝。排除性格差异,两个人在消费观念、审美水平以及做事方式上大不一样,我今天就消费观念来说说两人之间的巨大差异。
上高中那会儿,大家都穷,可穷法各有不同。那时候我是E姑娘的后桌,夏天来了,靠吃一块钱一根的冰棍消暑。某天,我无意间发现E姑娘吃的都是八块钱一根的冰棍,我纳闷了很久后就问她何来那么多钱,E姑娘告诉我,她觉得八块钱的冰棍比较好吃,所以她宁愿放弃每天吃一根冰棍的乐趣,改成一个星期吃一次冰棍。我当时就被惊到了,环顾四周,全班没有一个人吃八块钱的冰棍,瞬间觉得E姑娘的思维方式真不一样,特立独行。不过,我还是乐意每天都能吃到冰棍。
E姑娘的这种消费观念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大家如今都推崇的那一种,比如每个季度只买几件衣服,少则两三百,多则八九百。虽然E姑娘没有找到如何花最少的钱买到质量最好的衣服的诀窍,倒经常“傻白甜”地在一些欧美快销品牌上市之初就花大价钱购买,但我不得不说,她买到手的每一件衣服即使看上去不怎么好看,一穿在她身上自然就美了——这与E姑娘常年保持消瘦的身材有关。买衣服是这样的状态,E姑娘其他的行为也类似。她宁愿放弃集齐十八色口红,有两三只自己喜欢的就好;两三双鞋子就能过一季,但每一双都比想象中要贵;不想吃遍大街小巷,每过一段时间才去品尝一家新店;永远挑水果店里最贵的种类……其实,E姑娘过日子并非大手大脚,只是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倾注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并不排斥楼下五块钱一碗的酸辣粉、穿了五六年的睡衣以及两块钱一杯的绿豆沙。
我和E姑娘相识多年,对她的这种消费观念自然是顶礼膜拜。她把几千块一个月的工资水平活成了上万块钱一个月的消费水平,所以有时候也督促自己要把最低消费水平提高,可面对别人几十块一件也穿得很好看的衣服时,又会觉得自己浪费了钱。当然,我也无法向E姑娘看齐,采取的是稍微折中一点的办法:买不起贵的,不过要在便宜东西面前克制住自己,毕竟一分钱一分货是不变的真理。
和E姑娘类似,菠萝小姐也不是剁手党,甚至连某宝的账户都没有。她喜欢和E姑娘一样去店里试衣服,只是她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菠萝小姐上身穿着超过臀部的普通白色T恤,圆领被拉扯得有点儿变形;下半身是七分黑色紧身裤,我感觉用手一摸就会沾上黑色的小绒绒;脚上是一双粉红色镂空粗跟凉鞋,靠近脚趾的边缘有一排廉价亮钻;腰上有一根白色细腰带,中间是个银色的字母“H”。
“我的天,这是什么鬼?你打算穿成这样去面试?”我感觉难以置信。
菠萝小姐更信任自己的眼光,还跟我细数衣服的价格:“这件T恤花了两百多,裤子也是两百多,鞋子三百多,腰带差不多一百……”可菠萝小姐搭配出来的感觉分明就是加起来一百块钱都不到,不,别人一百块钱可能穿得更好。
我拿出曾特意为面试买的一件及膝直筒黑裙和米色细高跟鞋给菠萝小姐,菠萝小姐看了一会儿觉得不满意。我急着上班就走了,后来问菠萝小姐是否穿着我给的那一身行头去面试,菠萝小姐说没有,不过她把粉色粗跟鞋换成了白色运动鞋。好了,我都懒得问面试怎么样,结果自然是没过。
到了晚上,见菠萝小姐从包里拿出瓶瓶罐罐,我好奇地瞧了一眼,上面是个我从没看到过的牌子,虽然写的是英文字母,却透出浓浓的国产气息。我刚露出看到了廉价货的表情,还没有开口问,菠萝小姐就积极地告诉我这些东西并不便宜,有人曾去她的学校推销,她就买了一整套,有防晒霜、洗面奶、润肤乳等等,总共花了四五百块,差不多一样就是一百多。我看到剩下的产品不多了,也不想多说:“其实你可以花同样的钱买更有保障的东西。”
我不知道菠萝小姐听没听进去,至少在同样不明智的我看来,既然花的钱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去买那些至少大家都用过、觉得有质量保证的东西呢?比如一些至少有几十年口碑的品牌。当然,我也不主张迷信品牌,但比起看上去就不太有保障的产品,我宁愿相信大众的眼光。菠萝小姐不吝惜金钱,可买回来的东西实在有失水准,我委婉地奉劝她买东西的时候最好还是找一个人做参考。
菠萝小姐有更让我抓狂的事情。有时候和菠萝小姐聊天,我哀叹要变美好难,尽管通过努力找回了一些自信,可一不小心回眸却发现自己还是和当年一样丑。菠萝小姐会忧心忡忡地安慰我,并且使用激将法:“那你敢不敢买一件1000元的衣服!”刚开始我还会耐心解释,我觉得这样做并不能让我的生活质量得到质变,只会让我拮据一段时间而已。后来菠萝小姐乐此不疲地说同样的话,我就怒了,根本不想再和她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我改变不了她的消费和审美,更不想被她影响啊!
其实,菠萝小姐穿衣服不好看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身材。菠萝小姐人长得不丑,就是胖了不止一点点,同一件裙子穿在我们三人身上,E姑娘只占据腰长的四分之三,我占据五分之四,菠萝姑娘会占据六分之六。当菠萝小姐告诉我,她曾和E姑娘上过几年舞蹈课时,我惊呆了,因为他们俩的形体和气质差别实在太大。后来,我仔细观察菠萝小姐,算是发现了当年舞蹈课的痕迹:“现在很多人都驼背,可是你没有驼背,还是有点效果的。”
有时候和菠萝小姐一起存点钱出去吃大餐,我们都是吃货,可惜不是行家,于是让店员推荐菜品,毫不讲究地点一堆,到了最后总是吃不完。我慢悠悠地放下碗筷,菠萝小姐还在费力把食物塞进胃里,看她越来越不开心的表情,我阻止她:“别撑着了,吃不完的可以打包带走啊!”菠萝小姐才会放下碗筷。
每当我打包的时候,菠萝小姐总会特别焦急地看着我:“你干嘛把东西全打包走啊,这种肉只剩三片了,你也要啊?留一点,这样太难看了。”我朝她翻了翻白眼,说:“既然要打包,为何又要刻意留点什么?如果打包带走了,我还可以吃;如果我不带走它们,它们就会变成垃圾。”
写到这儿,与其说写的是花钱方式,还不如说是审美;与其说是审美,还不如说是选择。要想改善经济状况,无非是开源节流,这儿不讨论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在是既不开源也不节流的情况下,对于很多想要把生活过得越来越美好的年轻姑娘们来说,如何把自己手上有限的资金花到实处,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每个人的花钱方式都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结果,每个人也都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选择自认为最适合的花钱方式,而一切行为的目的只是让自己的生活更好,让自己活得更开心。像E姑娘那样,在一定的交出条件下尽可能地追求最高逼格的生活,是一种上进而傲娇的生活姿态;像我这种量入为出、拒绝高价和低价这两类极端诱惑的人,尽可能用同样的金钱去多选择稍好一点的产品,是一种务实且轻松的生活姿态;像菠萝小姐那样,愿意花钱买自己认为对的东西,求的也是快乐和舒坦。只不过,你若像菠萝小姐一样,发现自己明明花了足够多的钱,努力了那么久,可还是没有被人认同过。
随着周围人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变,一对比就能发现自己竟然有点儿落伍,或许你可以跳出自身这个狭隘的圈子,多去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 ,是不是自己也应该调整努力了那么多年却未给生活带来起色的方式,换一种思维去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