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经常会感受到内心的召唤,如果不去回应它,人就始终不能平静下来;如果去回应它,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很多心爱的人和物。
——《Le Grand Bleu》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海,在秦皇岛。
想象中,如果我要去到海边,以我的个性,应该不会如此这般有计划有安排,而是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背起包,率性而为。
可是,现实生活似乎已不允许我像这样做。
就算来到海边,我也是忙里偷闲,并非有假日闲暇。来的时候是夜里,黑蒙蒙的一片,根本看不清什么,只看得见远处亮着的灯塔、时有时无此起彼伏的海浪声。第二天一早,我被四点多的日光亮醒,起来走到窗前看远处的海,灰蒙蒙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没有海天相接,没有鸟类,没有船,也没有人,似混沌未开,天地静止。
我下楼吃早饭的时候,餐厅里已有陆续从海边回来的人,他们聊得很开心,边说边拍打脚上粘着的细沙,我却提不起一点儿听的兴趣,自顾找到一个角落开始吃饭。
白天忙于工作,和以往没有差别,只不过换了环境而已。
到了傍晚,因为工作结束得早,离吃晚饭还有段距离,我便一个人慢慢走向海滩,心血来潮想去触摸海的温度。
此时的风是轻柔的,却吹得我有些摇晃,好像吹走了身上堆叠的铠甲,只剩一副轻便的躯壳,肆意支配。我索性将鞋子脱掉,踩在柔软的沙滩上,偶尔脚底下蹭到贝壳、海螺的残片,竟觉像小孩在与我嬉戏、挠痒痒,不禁小声笑出来。
海浪声也越来越近,心情莫名地激动起来,盼望着那些源源不断一波又一波涌动的海水早点打湿我的脚。
此时空气极好,天也开始有些蓝色了,远处不时传来人群的喧嚣声,整个世界似乎瞬间变得豁然开朗。我看着一波波海水挟裹着沙子涌上湿润的海滩,将原来的脚印冲刷得熨帖平整,再随着海浪褪去,白色的浪花均匀地洒在沙滩上,很是好看,我看得出奇了。
往下走,打着赤脚,等待着海浪来亲吻我的脚丫,想象着那是一种怎样的刺激,心里很是欢喜。
“啪”,海浪上来了,轻击在脚上,凉凉的,我的心里却顿时充满了快意,乃至于叫了声出来。一个人,傻呵呵地欢乐起来,自顾自和海水调皮地玩起了游戏,然后陆续向前走几步,想试探试探海水能汲到哪里。随着身体和海水接触的面积越来越多,直到快没过我的膝盖时,我感觉心里有东西在慢慢融化,自己已然沉醉在这恣意而为的自然里。
深夜,我躺在床上,听见外面有人朝着海大喊,虽听不清说什么,心情却已久久不能平静……
(封面图摘自网络)
一看到这篇文章,我就想到了《Le Grand Bleu》这部法国电影,那一片蓝色的大海。法国人有多喜欢蓝色呢?他们觉得自己是Les bleu,他们的足球队叫Les bleu,他们国旗的颜色是:蓝、白、红。法国人的骨髓里藏着无可救药的浪漫,把象征蓝色的自由放在第一位,而海洋偏偏最富于这种感觉。
大海奔腾荡漾,永不停歇,却也懂得温柔和沉默。将身心投入海洋,人会慢慢地沉静下来,感知和聆听自己,于无声中寻找力量,毕竟,生命的起源就在此处。
感谢纤纤之周的来稿和配图!有了大家的支持,“读奏”原创栏目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啦!
——小编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