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有朋友孩子结婚,不嫌老王字丑,非要索一幅勉励性质的字,便写了一段冀缺“相敬如宾”的故事。最近,和同事探讨河东的家文化,发现大家对这段故事不太了解,今天便略作介绍。
中国古人说夫妻关系,最常用的成语便是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两个成语意思其实差不多,都是说夫妻之间要讲礼仪,要互相尊重。而且两个成语的来源,都和吃饭有关。
“举案齐眉”是梁鸿孟光的故事。梁鸿是隐士,日子过得很穷,吃饭也很简单,粗茶淡饭,半饥半饱。但梁鸿是贤人,他妻子孟光是贤妇。孟光每次上饭,都要低头行礼,把装饭的盘子举得高高的,和眉毛平齐,显示出妻子对丈夫的敬重。如果是贵族人家,锦衣玉食,这样行礼还可理解,礼仪也算排场之一嘛。梁鸿孟光日子过得这样苦,还这样讲礼,就非常难得了。所以,后世传下这么一个“举案齐眉”的成语。
“相敬如宾”故事,对我们河东人要亲切一点。故事的发生处,在春秋时代的“冀”地。这个地方,在今天河津市的境内,过去曾有名称叫“冀亭”,最早的时候大概是叫“冀邑”吧。具体位置我不是太清楚,大概是在河津市区的偏东偏北方向,靠近稷山的地方。
在春秋时代的晋国,大臣卻芮被封到了冀邑,被人们称为冀芮。他儿子卻缺,也被称为冀缺。冀芮反对晋文公,被杀掉了。他们家,也从贵族破落为平民。
冀缺两口子,生活艰难,种田为生。但生活上,还保留了贵族重视礼仪的风范。冀缺每天到田里劳动,中午时分,妻子在家里做好饭,用罐子装了,送到地里让冀缺吃。吃饭时候,两人互相行礼,礼仪周到,如同宴请贵宾。大概,因为夫妻关系好,这种礼仪场面也是其乐融融的。
平凡的日子就这样过着,但有一天,命运忽然发生了转机。冀缺两口子正在田头端着饭碗从容揖让的时候,路上来了车马,车上坐的是晋文公的使者胥臣。胥臣只是出差办事,路过这里,却发现田野里的奇景——一对衣衫破旧的农民夫妇,居然摆着正宗贵族的架子,用礼仪方式吃饭,互敬如让,如见大宾。
胥臣下车打听了一下,发现这农民叫冀缺,确实是贵族出身,是以前冀芮大人的儿子。
一般来说,贵族破落为平民,心态也就堕落为平民,言行举止都会按平民方式来要求自己了。冀缺在艰难困苦之中,能保留贵族的风范,说明他内心有所坚守,是个贤人。
胥臣就说,你跟我走吧,我向国君推荐你,让你做官。胥臣推荐冀缺的情况,见于《左氏春秋》:
初,臼季使過冀,見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賓。與之歸,言諸文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請用之。臣聞之,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仁之則也。」公曰:「其父有罪,可乎?」對曰:「舜之罪也殛鯀,其舉也興禹。管敬仲,桓之賊也,實相以濟。《康誥》曰:『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君取節焉可也。」文公以為下軍大夫。反自箕,襄公以三命,命先且居將中軍,以再命,命先茅之縣賞胥臣,曰:「舉郤缺,子之功也。」以一命,命郤缺為卿,復與之冀,亦未有軍行。
《左传》中的臼季就是胥臣。他向晋文公重耳说了一段话,说敬是德之聚,能敬必有德,有德就可以治民。晋文公嫌冀缺是罪犯的儿子,胥臣又讲了一通道理,晋文公于是任命冀缺为下军大夫。胥臣这人原是个宦官,能这样举荐贤才,确实了不起。
后来冀缺立了战功,俘虏了白狄的首领。晋襄公论功行赏,冀缺被升为卿,并重新得到了父亲的封地冀邑。举荐贤才的胥臣,也受赏得了封地。故事的结局十分完满。
夫妻原本是世间最亲密的关系,所谓闺房之中有甚于画眉者。但中国古人提倡的,却是亲密之外的尊重。亲密是一方向,尊重是另一方面。现代人往往强调感情的亲密,却忽视外在的尊重。从治家角度来讲,尊重才是更重要的,大家应该多参详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这些成语背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