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完好几天了,甚至还看了它改编的电影,看了作者另一部小说《灿烂千阳》。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说这部作品。
有朋友曾说,自己看了小说和电影后,过于感动或震撼,竟不忍再次翻开。我的反应就相对平淡一些,很喜欢,也感动,但谈不上有多厉害。而且,我感动的地方,可能和别人不完全一样。
可以把它看成是两个孩子的故事,一主一仆,亲如兄弟。小主人阿米尔自幼怯懦,不太让父亲满意,但他爱读书,有才华。小仆人哈桑非常勇敢,处处维护阿米尔。阿米尔的父亲很喜欢哈桑,这让阿米尔心理失衡。
在哈桑的帮助下,阿米尔赢得了风筝比赛的第一名,也赢得了父亲的认可,回报是一次盛大的生日晚会。但比赛时,哈桑被坏孩子欺负凌辱,阿米尔没有敢出头,心里留下了阴影,反而更嫉恨哈桑。阿米尔在生日晚会上略施诡计,诬陷哈桑偷东西,哈桑和父亲阿里被迫离开了这个家。
多年后,哈桑夫妇因为保护阿米尔的家园被人杀害,留下一个孤儿,沦陷在战火纷飞的家乡。阿米尔成了著名的作家,安逸地生活在国外。知情人传递了消息,并透露哈桑实际上是阿米尔的同父异母弟弟,那个孤儿是阿米尔的亲侄子。
一向怯懦的阿米尔本来不敢回国冒险,但听说哈桑和自己的血缘关系后,受了感动,冒险登程,和当年欺负哈桑的坏人面对面地决斗,成功地救出了自己的小侄子。
我最不喜欢的情节就是这份血缘关系。如果哈桑不是阿米尔的弟弟,那他的孩子就不需要去救了吗?小说前头有不少铺垫,暗示哈桑的身份不一般,但我觉得这样的处理不好,我不喜欢。另外,当初阿米尔固然嫉妒哈桑,但两人友谊原本很深,何至于就设计陷害,生生地把哈桑赶走?这个情节我也觉得过分。也许,是坏孩子阿塞夫欺负哈桑时说的有关种族歧视的话语,入了阿米尔的心吧。
我比较感动的地方,是风筝比赛的一些描写,风筝线上粘了玻璃屑,可以割断别人的线,各方就这样比赛。一个人负责用技巧割断别人的线,另一个人去追寻掉落的风筝,把风筝夺到手才算成功。这虽然是一种普通的民间比赛,但颇有点“上古遗风”的感觉。
第二个感动的地方是提亲。父亲病重,阿米尔要求父亲在生前帮他办好提亲的事,他父亲很认真地打电话预约,语气十分郑重客气,第二天穿好正装,去女方家正式提亲,也极具传统贵族的礼仪。至于婚礼的细节和后来葬礼的细节,也都极显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感动的就是这些事。他们这些人是普什图人,对咱们来说仿佛“化外蛮夷”,但有了这些淳朴古老的文化礼仪,就值得人尊重和向往了。当然,他们歧视哈扎拉人,也不对。
小说除了故事主线之外,也有一些轻描淡写的辅线,却意味深长。
阿米尔爱读书写作,想当作家文人。未来的老岳父知道他的爱好之后,问他是不是想写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阿米尔推说自己只是编一些故事,老岳父相当轻蔑,但出于礼貌没有打击他。
阿米尔回国时,出租车司机法里德对这个生活在国外的富豪作家也相当轻蔑,不把他当好人看。但听说阿米尔回国不是贩卖转移钱财,而是去营救没见过面的侄子,立即就敬重起来,改容相对。
这些小情节里头暗藏的价值观都是令人敬重的。他们这些人,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愿意为它付出一切。
最后和阿塞夫的决斗,也充满意味。阿塞夫是阿米尔的邻居,父辈都是朋友。阿塞夫崇拜德国纳粹,坚持种族歧视,看不惯阿米尔家不讲种族差别的风气。他欺负凌辱哈桑,就有报复惩罚的意思。但他和阿米尔的决斗,却很公道,让持枪的士兵离开,不管输赢,最后都不许报复追杀。这样,虽然阿米尔被阿塞夫揍得很惨,虽然小侄子射瞎了阿塞夫一只眼,伯侄二人最后还是能够从容脱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这里头,也有一种“古道”在。
到电影中情节就变了,人们不能接受坏人还讲道义这回事,就安排伯侄二人匆匆翻墙逃走,让士兵在后开枪追杀,只是侥幸未能射中而已。但这改得却不合理,士兵们人多,又都是久经战阵枪法超群的,怎能让两个“菜鸟”在枪口下逃走?
作者胡赛特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没有同于流俗。在另一部《灿烂千阳》的最后,女主角玛丽雅姆被判死刑,法官在宣判时表达了自己的惋惜,行刑的士兵也在路上表达了微弱的关怀,要给玛丽雅姆饼干吃。
这些浅浅淡淡的亮色暖色,都给人很不同的感觉。小说描写的那个国家,最近正发生着各种变化……期待一切都能尘埃落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