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与元和中兴

唐宪宗元和年间,由于唐王朝的一系列合理处置,近六十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得到有效治理,唐王朝的威望空前提高,史家把这一成就称为“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是由唐宪宗李纯和他的政治团队共同完成的,出身于山西闻喜裴氏家族的宰相裴度,在其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香山还宝带
裴度(765-839)字中立,于唐德宗贞元五年考中进士,进入官场。
裴氏的祖籍在今山西大同及内蒙一带,以前叫云中郡。东汉时迁居晋南,先住安邑,后来定居闻喜县。在魏晋时崛起,成为名门望族。后来分为五大房,裴度属于其中的东眷房,是裴茂之子裴辑的后代。其故里,就在今山西省闻喜县裴柏村。
裴氏虽然人才众多,官高爵显,但裴度这一家并不显眼。其祖父、父亲都只做到县令、县丞这样的小官,裴度其实算是清寒出身。但书香门第毕竟与别家不同,裴度聪颖好学,刻苦努力,在二十几岁就考中了当时很难考的进士,又通过了博学宏辞、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等多次大考,在众多的读书士人中脱颖而出。
裴度是历史名人,其民间传说很多。他的相貌也很普通,据说还有面相学方面的忌讳,“纵理纹入口”,是贫贱饿死的相。有一个“香山还带”的故事。
说裴度年轻时候在香山寺读书,捡到一位女香客遗失的包裹,里头有两条玉带,一条犀带,价值都在千金以上。裴度虽然贫穷,但正直廉洁,拾金不昧,一直看守等候到女香客返回,把三条宝带全部归还给了失主。女香客身怀有孕,父亲被诬入狱,即将问斩,三条宝带原是疏通关节用的。裴度一个小小举动,救了三条人命,积了大阴德,所以相貌立即就改变了。后来做到四朝宰相,富寿全归。
二、成都立大志
裴度进入官场后,先做河阴县尉,后做监察御史。他原本是唐德宗很重视的年轻人才,但因直言进谏,批评皇帝,被贬谪到河南府任功曹,几乎再没有升官的可能。但是,他的一系列出色表现,又引起了正直朝臣的注意。武元衡出任西川节度使时,就把裴度调到自己手下,担任掌书记,其职位相当于现代的秘书。
唐宪宗元和初年,四川地区曾经发生过藩镇刘辟叛乱,被朝廷讨平。但事后处置不当,民间一片混乱。武元衡以宰相身份出任西川节度使,主要任务就是治理西川地区的乱象,恢复其繁荣。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百废俱兴。武元衡就带着自己的一班僚属,在成都武侯祠隆重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庆祝成功。
裴度作为武元衡的秘书,奉命撰写碑文。之后由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石,将石碑树立在武侯祠中。至今犹存,号称“三绝”。
裴度在碑文开头即说:
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
他借着赞美诸葛亮,提出做名臣名相的四项基本要素: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也就是忠君爱国的气节、开创大业的宏才、立身处世的规矩、管理众人的技巧。
他不认同陈寿和崔浩对诸葛亮的讥评,表示愿意为诸葛亮讨个公道。最后则赞美了武元衡的治蜀功绩。
这篇奉命撰写的碑文,实际上是向世人表达了裴度自己的远大志向。他要做诸葛亮那样有事君之节、有开国之才、有立身之道、有治民之术的名相。
客观地说,裴度得到武元衡的器重,跟着武元衡治理西川,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掌握了大量的做官技巧,为他以后的辉煌相业,做好了准备工作。不久,可能在武元衡的推荐下,裴度被唐宪宗调回了长安,得到了重用。
三、魏博宣诏命
唐朝的藩镇割据,起源于安史之乱。唐王朝为了分化敌人,尽快平乱,对叛军将领采取了妥协政策,只要他们投降,就保留兵权,给他们相对独立的地位。这样做,等于是把黄河北岸的大片国土割让出去了。河朔三镇分别是卢龙、成德、魏博,势力都很大。藩镇内部的情况也很特殊,首领和军人之间保持着奇怪的平衡。如果首领不能代表军人集团的利益,往往会被军人推翻。
元和七年,位于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北部的魏博藩镇出现了变化。节度使田季安暴病而死,幼子田怀谏继位。田怀谏年幼不能理事,藩镇大权被其家僮蒋士则掌握。蒋士则处事不公,引起军人叛乱,军人共同推举田季安的侄子田兴继位。
田兴是一员勇将,但同时爱读儒书,深明大义,不愿意做割据一方的藩镇。他和军人们商量好之后,就上表归顺朝廷。
一心削藩的唐宪宗非常高兴,不仅正式任命了田兴,给他赐名为田弘正,还派“司封员外郎、知制诰”裴度去魏博宣诏。这是裴度第一次介入藩镇事务。
田弘正(田兴)是真心归顺朝廷的,对裴度非常礼貌。在得到朝廷任命前,田弘正不敢居住节度使的府衙,不敢使用僭越的器具。他请裴度在自己居所的墙壁上题写文章,记录下自己对朝廷的恭顺。又请裴度巡行各地,向魏博军人宣传朝廷的政策。
史书没有详细记载裴度在魏博各地的言行,但从魏博军人对裴度的欢迎程度来看,裴度圆满完成了朝廷的宣谕任务,收到了团结人心稳定局面的效果。因为藩镇军人浮躁易变,稍有不当言论,就会激发新的事端。
裴度此行,除了完成朝廷布置的任务,应该还对藩镇的内情做了调查了解。之后,他就成了朝廷的藩镇事务专家。
回朝之后,裴度因功被唐宪宗提拔为中书舍人。
四、淮西起叛乱
淮西节度使位于今河南省南部地区,原本是唐王朝为防备安史叛军南下而设置的,最多时管理二十个州。后来李忠臣割据自立,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李希烈割据时,被朝廷收复了十几个州,剩下六个州。到吴少诚割据时,只剩下申州、光州、蔡州三个州。地盘虽然缩小了,但实力仍然非常雄厚。
唐德宗时,吴少诚为了扩大地盘,起兵叛乱。唐军屡屡失利,朝廷只好与吴少诚妥协,承认其地位,双方从此相安无事。唐宪宗即位后,还按惯例给吴少诚加官进爵。元和四年,吴少诚病故,其义弟吴少阳篡位自立。朝廷惹不起淮西,也承认了吴少阳的地位。元和九年,吴少阳又病故了,淮西局势立即发生了复杂的变化。
吴少阳的儿子吴元济在部将董重质的教唆下,秘不发丧,以吴少阳的名义上表朝廷,请求任命吴元济为淮西“留后”,也就是节度使的代理人和候选人。董重质甚至还替吴元济策划了一整套出兵方案,要全面夺取唐王朝的东南地区。但吴元济犹豫不决,未能及时把握战机。
朝廷方面摸不清淮西的虚实,只能悄悄地增兵布防。拖了几十天之后,朝廷得到一条假消息,说董重质已经杀光了吴元济全家,篡位自立。朝廷这才正式为吴少阳发丧,然后派使者去淮西吊唁,观察虚实。
淮西方面,吴元济等不到朝廷的回复,失去了耐心,就正式起兵叛乱。他没有采用董重质的成熟战略,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四面出击,烧杀抢掠,以逼迫朝廷低头。
一场大型叛乱就这样开始了。
五、宣慰赴行营
唐宪宗对淮西叛乱早有准备,在确认情况之后,立即组织几路大军平叛,但战争打得并不顺利。
西路的严绶在取得一场小胜之后,防备不周,被敌人突袭,大败一场,退回了唐州。寿州刺史令狐通接连打了几场败仗,吓得不敢出城。其他几路大军,进展也不大。
唐军的实力并不弱,其失利有各种原因。
一是朝廷的态度不坚定。战争耗费巨大,朝廷入不敷出,战争打一半往往就议和了。以往的先例很多,前线将领们不敢太得罪藩镇。二是皇帝在各军派有监军,这些宦官胜则虚报战功,败则推诿隐瞒,他们不熟悉军事,又爱指手划脚,限制了将领们的水平发挥。将领们的情况也不一样,有的养寇自重,藉以赚取朝廷的赏赐;有的首鼠两端,暗中还和敌人勾结。
唐宪宗心急如焚,于元和十年五月,委派“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裴度赴蔡州行营宣慰。宣慰的意思,是宣布诏旨,慰问将士,激励士气,坚定前线的作战决心。另外,就是调查前线的真实情况。
宣诏和慰问都是相对简单的事,裴度到前线走了一回,调查到了真实的情况,也摸清了诸将的优劣。回朝后,他向唐宪宗汇报,说忠武节度使李光颜是忠义之臣,必能取得成功。
不久,李光颜在时曲大败淮西军,朝廷诸臣都称赞裴度知人善任。
六、日出事还生
吴元济叛乱之后,和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勾结,互为掎角,共同对抗朝廷。吴元济的淮西在今河南省,王承宗的成德在今河北省,李师道的淄青在今山东省,三股势力相隔较远,不能直接联兵作战,王承宗和李师道就采取了特殊的战法。李师道假意派兵支援朝廷,实际上暗中为吴元济运送物资。他和王承宗都豢养了大量的江湖高手,在朝廷的腹心地区焚烧粮草,发动叛乱,大搞破坏活动。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中原各地都非常恐慌。
为了迅速清除朝廷的削藩力量,王承宗和李师道还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宰相武元衡及其助手裴度。
武元衡,唐王朝的状元宰相,这一年五十八岁。六月二日晚,心绪不宁的武元衡写了一首诗,名为《夏夜作》,成为其绝笔之作和著名的诗谶。其诗曰:
夜久喧暂息,池台惟月明。
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
失眠了多半夜,天不亮武元衡就起身出府,骑马上朝。刚走出靖安坊东门,埋伏在此处的刺客就放箭射灭灯笼,驱散随从,然后上前杀害了武元衡,割头而去。
同一时刻,居住在通化里的裴度,也在上朝的路上遭遇了刺客。这拨刺客没有使用弓箭,而是用剑袭击。第一剑,砍断了裴度的靴带;第二剑,刺中了裴度的脊背;第三剑,砍中了裴度的头部。裴度跌下马来,踉跄逃跑。刺客紧急追赶,仆人王义上前阻挡,被刺客砍断了右手。趁这个机会,裴度跌进路边的水沟,伏身隐藏。刺客料想裴度已经身亡,就迅速消逝在黎明的黑暗中。
老天保佑,刺客的第二剑只刺透了裴度的内衣,没有伤到身体。这时裴度已经顺势从马上跌落,第三剑砍中的力度并不大。裴度戴着结实的厚毡帽,只受了轻微的伤。
天亮之后,消息传开,朝廷下令严查刺客。而刺客则到处散发传单,声称谁敢来抓,杀谁全家。全城差役束手,刺客扬长而去。大唐王朝的长安城,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
这件刺杀案,后来虽然抓获了几批嫌疑犯,确定是李师道所派,但真凶一直没有落网。
某些懦弱的朝臣提议说,只有罢免裴度,才能消除藩镇的愤怒,平息事端。
唐宪宗表现出一代明君的风范,在裴度伤势稍好之后,立即任命他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全面负责平叛事宜,坚定不移地实施削藩政策。
这个职位,在唐朝就是宰相。裴度此年五十一岁。
七、发誓平淮西
裴度出任宰相之后,朝廷的平叛意志得到了加强。
前线诸将屡屡报功,好像经常在打胜仗。只是,敌军依旧猖狂,丝毫未见退让。朝廷的大量钱粮,就这样浪费掉了。
淮西方面,其实也已经焦头烂额。吴元济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缺乏指挥能力。他想投降,但诸将不同意,只好充分放权,让诸将便宜行事,各自为战。淮西军队本来就强悍,放开手脚打仗之后,反而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唐朝的西线军队,屡次被叛军击败,不敢再有所举动。叛军便全力向东,和李光颜、乌重胤等唐军将领战作一团。
战争持续到元和十二年,朝廷实在是挺不住了。宰相李逢吉、王涯等人建议唐宪宗息兵罢战,与淮西议和。议事的时候,裴度一直沉默不语。宪宗问他的意见,裴度只说:“我要亲自去前线督战。”李逢吉等人走了之后,宪宗又问裴度:“你真的愿意去前线吗?”裴度流着眼泪拜伏于地:“臣与此贼誓不两全!”宪宗非常感动。
裴度又给宪宗分析道:“前几天我看到吴元济的乞降表,知道他们已经是穷途末路了。现在的情况是,前线诸将意见不统一,斗志不强,不能逼迫吴元济就范。如果我到前线,诸将为了表忠心、固恩宠,必然会努力作战,尽快剿灭淮西叛贼。”
元和十二年八月,宪宗给裴度任命了一长串的官职,给了他最大的权力,正式委派裴度赴前线督战。裴度胆大心细,充分分析前线的情况,请皇帝修改了自己的官职名称和诏书的部分内容。
前线都统是宣武节度使韩弘,此人首鼠两端,暗中和李师道有勾结。但韩弘实力雄厚,朝廷稍有不慎,就会把他逼到敌方阵营中去。裴度修改自己的官职名称,就是要稳住韩弘的心,尊重他的都统地位,不计较他的过失。修改诏书内容,主要是给吴元济留一线余地,逼迫吴元济投降,和平解决淮西问题。
出发前,裴度上殿向皇帝辞行,慷慨明志:“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还期。”唐宪宗亲自赶到长安的通化门送裴度出征,还解下腰间的通天犀带赐给裴度。
八、藩镇皆扫平
裴度是文官,本身并不会打仗,但他全权代表了皇帝的意志。他人还没有到,前线诸将就坐不住了。
李光颜乌重胤等人向监军宦官梁守谦表示:“如果等裴度到了再立功,就说明我们以前故意拖延时间了,是有罪的。我们必须赶在裴度到来之前,先立下大功。”裴度八月三日从长安出发,李光颜八月六日就发动了总攻,但不幸打了个大败仗。
裴度到达前线之后,解除了监军宦官的兵权,让诸将放开手脚去打仗。又派人招降吴元济,但吴元济被部下阻挠,无法归降。所以,战争只好继续打下去。
淮西叛军的精兵强将全都集中在东线对付李光颜和乌重胤,西线相对空虚。因为西线唐军多次失利,换了几任主帅,士气低迷,淮西叛军便不再把西线当一回事。西线的新主帅李愬却是个真正的名将,他上任后,对己对敌都刻意示弱,不仅成功地接管了军队,也成功地麻痹了敌人。他招降敌将,精心策划,最终在十月十一日,成功上演了历史上著名的“雪夜入蔡州”,生擒了吴元济。然后,李愬又善待敌将家属,成功地招降了淮西之乱的核心人物、悍将董重质。其他的叛军,一看主帅被擒、主将已降,哗啦一下子全都投降了。
持续三年之久的淮西之乱,就这样神奇地结束了。
裴度的重要工作是善后。他表现出过人的胆识,把淮西降卒放在自己身边,充分信任。进入蔡州之后又废除藩镇恶法,善待蔡州军民,很快就收获了民心,维护了淮西地区的稳定。割据几十年的淮西藩镇,从此就正式消失了。
裴度又听从韩愈的建议,派柏耆到成德劝谕王承宗。王承宗迫于形势,向朝廷献上了德州和棣州两块地盘,表示归顺。
大致在同一时期,卢龙节度使刘总、横海节度使程权都表示归顺朝廷。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先表示归顺,很快又再次叛乱,到元和十四年也被讨平了。
一大批藩镇的相继归顺,代表着延续几十年的割据局面被唐王朝解决了。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史家称为“元和中兴”。
九、往事总如烟
元和十三年二月,大功告成的裴度回到长安,受到唐宪宗的隆重嘉奖,被封为上柱国、晋国公……达到了人生功名事业的顶峰。
顶峰之后,自然就是无可奈何的下坡路了。裴度在艰难与挫折之中,辛苦支撑朝局二十多年,断断续续做了四朝宰相。
唐宪宗是一代明君,“平淮西”是他的重要成就。但成功之后,皇帝就飘飘然了。他没有趁着“元和中兴”的大好局面,改革弊政,恢复民生,让唐王朝实现真正的中兴。而是改弦更张,重用佞臣,用聚敛之法弥补财政困难。有了钱之后,皇帝就大兴土木,奢侈浪费。在个人生活方面,年纪不太大的宪宗开始关注长生不老,任用术士,服食金丹。
裴度早年进谏的时候,皇帝还会高兴地称赞“裴度爱我”。到了这个时候,事事都要进谏的裴度就招了皇帝的讨厌。而且,功成名就、威望空前的裴度,在朝野内外拥有一大批支持者,也让皇帝产生了忌惮。所以,在皇甫鎛等奸臣的挑唆下,唐宪宗于元和十四年让裴度离开朝廷,出任河东节度使。
唐朝的河东,和汉朝的河东郡不是一个概念,节度使驻扎在太原,管理今山西中北部大部分地区,而晋南则属于河中节度使。从今天的省域概念来说,裴度则等于做了故乡山西的最高长官。
唐宪宗自己也没过几天好日子。因为服食金丹,脾气暴躁,经常打杀身边的宦官,引起了宦官们的仇恨。元和十五年正月,几个宦官就把唐宪宗害死了。
唐穆宗继位后,朝中宰相不知藩镇问题的复杂性,轻率变动藩镇的格局,很快就导致了各地藩镇的再次叛乱,大唐王朝又一次烽烟四起。裴度作为河东节度使,奉命从山西出征河北。但因为穆宗宠臣元稹的从中作梗,劳而无功。
有朝臣建议,只要把裴度请回朝堂,重任宰相,就能震慑藩镇,平息叛乱。昏庸的穆宗皇帝召回了裴度,却未能让裴度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在朝臣党争中,听信谗言,再度把裴度贬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这次贬谪,把裴度的宰相待遇到都撤销了。
穆宗是短命的皇帝,敬宗继位后,听从朝臣意见,调裴度回朝任相。但敬宗也是昏君,贪玩不理朝政,裴度仍然不能大有作为。惟一的好处是,敬宗不再听信谗言,一直很信任裴度。
敬宗被害后文宗继位。这位新皇帝十分尊重、依赖裴度,但他是个平庸之君,没有能力任用裴度来改革朝政。朝廷党争愈演愈烈,裴度功名太盛,时时会遭人嫉妒、陷害。裴度年老多病,就萌生了退意,
七十岁时,裴度担任东都留守,住到了洛阳。他大兴土木,修建绿野堂,和白居易、刘禹锡等文人才子诗酒相会,享受自己的富贵晚年。同时也用这种方式远离政治,躲避灾祸。他曾经在自画像上题了几句诗,表达自己晚年的心绪:
尔身不长,尔貌不扬。
胡为将?胡为相?
一点灵台,丹青莫状。
七十三岁时,唐文宗不肯让裴度休息,命他再次出任河东节度使。裴度上表推辞,文宗让他“垂衣拱手”,为国家“卧护北门”。唐朝建立是从晋阳起兵的,太原后来被定为“北都”。又因靠近北方少数民族,所以称之为国家的“北门”。
裴度很勉强很艰难地上任去了。以他的威望,不需要做什么具体的事情,只需要存在,就是国家的栋梁和柱石。但他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为国家招降了易定节度使张元益。
七十四岁时,病重的裴度请求辞官回洛阳,皇帝没有答应。
七十五岁时,文宗皇帝招裴度回朝任尚书令。裴度还没有上任,皇帝就先给他发放俸禄。倚赖之情,以至于斯。三月三日上巳节,皇帝想念病中的裴度,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并且说:“我想在自己的诗集中有你的唱和诗。”但诗稿刚刚送到裴度的门口,裴度就去世了。
关于裴度的去世,有很多传说。
裴度在暮春时节梦到了南园,醒了就让人抬着他去看花,说:“我可能看不到今年的牡丹花了。”过了一天,仆人报告南园的牡丹开了。裴度看过花后,过了三天才去世。
又有记载说,裴度临终时惦记洛阳的松云岭工程还没有完工,软碧池的绣尾鱼还没有长大,自己注解的《汉书》还没有终篇。
又说,裴度临终时想起了唐宪宗赐予的通天犀带,给人说:“这条宝带是先帝用过的,带进坟墓去不合适,流落到民间也不合适,还是交还给当今皇帝吧。”
史书的记载是这样的:裴度临终时没有上遗表,文宗皇帝派人查问,才知道遗表没有写完。在写好的稿件中,裴度只担忧皇帝没有立太子,并没有提及自己的家事。
裴度生了五个儿子,其中四个都很有出息,继承了裴氏的优良家风。他去世后葬在河南新郑,至今仍有遗迹。在其故乡山西闻喜的裴柏村,后世建有裴晋公祠,祠中还重刻了韩愈撰写的《平淮西碑》,也被世人称为“三绝”。

“元和中兴”是短暂的,但裴度仍然是无可争议的中兴名相。在山西闻喜裴氏家族的五十九位宰相中,裴度也是最出色最有名的,可以称是裴氏文化的代表。裴度最令人敬佩的地方,不是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智谋,而是坚定不移的意志、大无畏的勇气和对天下苍生国家民族的大爱。

裴度一生仰慕诸葛亮的为人,其征淮西时的誓言:“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未授首,臣无还期。”也像是一篇简短的《出师表》,何其壮哉!

(曾发表于2021年第7期《映像》杂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裴度与元和中兴
分享到: 更多 (0)